“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感苏武

苏武牧羊一十九

忠贞气节世代传

(苏武牧羊)


人生于世,常自有所坚持、有所抉择。有人选择顺应天命,臣服天道;有人选择万载千秋,气节长存。


其实并不能武断地认为哪一种是对是错。毕竟,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是无法真正对做出选择的人当时当下身心所受的煎熬或向往感同身受的。


人各有志。也各有承受的底线与坚持。


做出哪一种选择,都是在叩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怎样的方向?你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如果我们对心底的答案足够清晰,那么抉择就变得容易得多。


或苟且偷生,或慷慨赴死,二者 ,有时候并没有绝对的对错。


气节虽存,也会怕死。凛然向死,全无遗憾乎?


读苏武,历来人们都称赞他的气节,因为,这些苦楚,并不是寻常人能够生受下来的。


我读前面的劝降,不觉得动容,只觉得他们贪生怕死,不如苏武。


但读到李陵劝降一段,竟然颇觉心有戚戚焉。


李陵说,苏武啊苏武,你知道这些年来,都发生了哪些变故吗?你的兄长出事了;你的弟弟也出事了;你的母亲已经仙去,我未归降时亲自送的葬;你的妻子已经改嫁;你的妹妹、剩下的亲人,都已不知道生死。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朝露转瞬即逝,如梦幻泡影,你又何苦这样为难自己?你所忠贞的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犯错动辄灭族数十家,安危不可知。你到底为谁如此受苦?


这一段话,极为攻心。


亲人、爱人,是人之执念。倏忽间家庭离散,苏武顿时成了没有家的人。而所忠诚的对象,却又年事渐高,法令无常。仿佛他之前所有的执着,都染上了点不太值得的意味。


这种时候,如果选择放弃,多么值得理解呀。


然而苏武仍旧选择了坚持。


他说的理由中,“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我都觉得有点古时候的愚忠的意味了。


然而读到后来,十九年辛苦熬尽,须发尽白终归汉,掩卷回思,品味到苏武所坚持的气节对于汉朝的重要性,又忽然明白,这个抉择并不仅仅包含“愚忠”,也包含了一种关于扬汉族之精神气节的选择。


《神雕侠侣》中,忽必烈曾问郭靖“郭叔父是当世大大的英雄好汉,却又何苦为昏君奸臣卖命?”


郭靖答:“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这其中的道理大概是一样的。


苏武所守者,并非只是一朝天子,而是作为汉之使者,自己身上所代表、所背负的——精神、气节、责任。


便如我们如果出国去,无论做了什么,代表的都是国家的形象。如有犯错,并不止记在你的头上,更记在国家的头上。我们往往说xx国家的人怎样怎样,其实都有点“一杠子打死一船人”的意味。但是大多数时候,人们却很容易以个体为代表评判整体。


所以,这才是苏武不能降的真正原因。不是忠于个别人,而是忠于心之所向(自己的选择),忠于汉之气节(形象代表、民族责任)。


匈奴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屡屡劝降。却终未能得逞。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苏武一样。


一十九年,更有可能是终生不能归汉,就此客死他乡。苏武做出这个抉择,不仅要立下必死的准备与决心,还要时时防备自己对“外物”的留恋。


这是一场以死为生的博弈,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感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