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乩·衍 | 乾坤万年歌〇九

文 | 妖师


隋炀

五六年来又不祥,此时天下又纷争。

注:

「五六年」隋朝(581~618),享国38年。而从589年,隋灭陈朝,统一中国而论,正是30年。

「纷争」隋末农民起义。


评:

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大兴土木」。

隋炀帝即位后即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显仁宫,以及西苑;南下江南后,又建有江都宫、临江宫,故被后世言其「骄奢」。奢华确是不假,但背后却有着对应地逻辑。

隋炀帝迁都洛阳的初衷是疏远关陇集团,同时增强东南调控。

其中东都、显仁宫、西苑,三者皆建于洛阳,属于政治需要。作为帝国国都,有都城、别院、园林并无不妥。后来隋炀帝南下江南所营建地江都宫、临江宫皆是皇家行宫,亦是政治倾斜之信号。


大业元年(605),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连通江苏淮安,同年又疏浚山阳邗沟。大业四年(608),开凿永济渠,使得通济渠向北延伸,利用沁水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610)修建江南河,从京口穿过太湖直达钱塘江边之余杭。

整条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秦川,北至华北平原,南到太湖流域,通联天下。

隋炀帝的急功近利、黩民穷力,严重损耗了隋朝国力,这是事实。但纵观历史未有独因大兴土木而亡国者,反而是经营洛阳和开通运河,功在千代,其正面效益远超万里长城,反映出隋炀帝之远卓。

唐·皮日休即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而且这些皆在隋炀帝的可控范畴之内,隋炀帝从登基始,即开始布局……

其一,平衡南北政治、经济格局。大力提拔与自己亲近的江南士族,参决军国大政,成为炀帝朝的核心成员。

隋末叛乱几乎皆起于北方,如王薄、刘霸道、孙安祖、高土达、张金称、窦建德等,首先集中爆发在「山东」一带。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叛乱后转而延至南方。

而山东百姓更加困苦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严重,矛头直指山东士族。换言之,隋炀帝大兴土木,固然加重了百姓负担,但性质却是雪上加霜,而非主因。


其二,修建洛口、含嘉等大量粮仓,以「南粮北运」解决后勤军需。

隋炀帝营建东都,疏通运河,再配以粮仓修建,可谓是系统性的完整规划。邹逸麟尝言「洛口仓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地位极为重要。」故「大兴土木」并非无的放矢,皆在规划之内。

隋炀帝一路定契丹、讨林邑、伐琉球,收海南、并吐谷浑、巡视青海与西域二十七国结盟。

可以说天下尽皆臣服,而高句丽则是隋炀帝登顶「千古一帝」的最后一步,如果成功平定高句丽,或可高出始皇一线。


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征高句丽」。

高句丽立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自汉朝起,多对中原皇朝有所滋扰,伺机侵占中原。隋·裴矩曾云,「高句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取,别为异域……

换言之,强敌卧侧尚在其次,但辽东之地自古即是中原故土。

隋炀帝立志开拓万世不拔之基业,收复辽东故土是必要条件。汉武帝穷兵黩武,讨伐匈奴,导致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却是赫赫战功,区别不过是隋炀帝征伐失败而已……


杨玄感于大业九年(613),趁隋炀帝二征高句丽之机,起兵反叛。虽被隋军剿灭,但弘农杨氏的起兵,却代表着关陇集团的强烈的反弹;亦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全国性蔓延,可谓是隋朝灭亡之导火索。

士族门阀始于东汉,形于曹魏,盛于两晋,弱于刘宋,而复于隋唐。

即由北魏衍生而出,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前后共创四大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朝、唐朝。


早在隋文时期,朝廷已在有意识地逐步压制、削弱士族门阀,至隋炀帝,比之隋文帝则是愈加明确、彻底。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定十科举人。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

其中「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将录取和任用完全集中在中央。

所谓秀才试方略策、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三科并列,形成一套完整地国家分科选才制度,科举制由此发端。如此正击中士族门阀之软肋,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


从现有历史文献分析,隋朝亡于隋炀帝黩民穷力,导致民怨沸腾,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不是隋炀帝的急于求成,妄想做那「千古一帝」,给予了世家门阀可乘之机,隋朝又岂会亡国。

反之,如果不是士族门阀阳奉阴违、趁势而上,所谓的农民起义亦是不足为惧。


关灵净妖❤师化魂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乩·衍 | 乾坤万年歌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