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最敬爱的启蒙恩师——陈坤金先生:
惭愧与感恩
还记得15年初,受朋友几番相邀最终决定前来参加您创办的“辅仁读书会”,当时的我初入社会,尚未系统接受国学经典的熏习,求知欲较强,却也疑心甚重,唯恐受骗,于是那天口袋里只装了10元现金。现在回想起这一片段深感惭愧、无地自容。
惭愧之余益加感恩,我当初的恐惧心、怀疑心、防范心竟然还能感召来您这般德才兼备的大善知识成为我的国学启蒙恩师、以及学佛修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可见上天待我实属不薄,由此也让我坚信了《道德经》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感谢上天对我的引领;感谢您这些年来对我的包容与无私教诲,这一切的恩赐,我定当铭记于心,深自感念,倍加珍惜。
触动与发愿
第一次来到金钟大厦读书会现场,当时您面带微笑、热情地与我握手打招呼,那一刻我已然感受到了些许温暖。随后我坐在一旁静静聆听您的精彩讲解,说实话,您在课上的旁征博引,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最多只能领会其中三分之一,剩下的就只能是惭愧、赞叹和仰慕了。依稀记得那次您讲解的主题叫作《君子行谊》,引用了大量《论语》与《孟子》原文,也有不少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曾多次引起我的共鸣。以至于当晚回家路上,我尚且还在回味那段“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是啊!要想成为一名随缘应化、从容中道、发乎情止乎礼、不失人亦不失言的智者可真不容易呀,高高山顶立,仍须深深海底行,有了方向,且扎实践行吧。
您曾多次强调,我们来读书会并非只为学习文化知识,而是为了借助这些载体卸下层层伪装,达本还源、直契本怀,让我们每个人的良知良能得到充分的彰显,呈现出性情之真、德行之善、才气之美。可惜当初的我过于愚钝,只为文字表象之华丽所迷惑,未能切实领会您的用心。时隔六年,再次回想您的这番话语,字字珠玑,催人泪下。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执迷于“为学日益”终究难免“以有涯随无涯”之苦,也正因经历过这些痛楚,早晚必将回头走向“为道日损”之康庄大道。我用了六年时间,领会到了这一件事情,是不是太慢了呢?此刻回头,会不会太晚了呢?无论如何,此刻都很想真诚地对您说:您曾经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谢谢您!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次读书会结束时您告知大家,您这边的所有讲义PPT和课程录音都没有版权,有需要的同学都可以拷贝回去学习,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更多人。那一刻,我内心再次被深深打动,当时便暗自发愿:待我学有所成,一定尽己所能坚持公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乘佛法,接引更多有缘众生,把您的这份大爱与温暖传递下去!这些年来,我也确实一直都在做着这件事情,有时候会力不从心,但这颗初心始终未曾改变,往后余生,我会更加坚定地走好这条不舍众生、同登彼岸之路。感谢您,是您让我明白了“薪火相传”的真谛,愿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中医与仁心
有次我们一起去复旦大学交流学习,那天我刚好患了重感冒,头晕鼻塞、全身乏力,您见状便告知我:“手上的合谷穴可以治疗感冒。”随即面带微笑拿起我的左手开始帮我按揉合谷穴,边按边问我:“痛不痛?”我连忙说:“还好还好。”按完左手又拿起我的右手,然后像哄孩子般地对我说:“忍一忍,这只手再按三十下。”在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家人般的体贴与温暖。然后您告诉我:“修道人这些都要会。”然而您可能不知道,大约一年后在胃病因缘的推动下,我正式踏上学习中医之旅,至今已四年有余。在这过程中更是体会到了身心不二,身体与情绪互为阴阳的妙理,自此更是多了一项自利利他、广结善缘的方便之法。
修道修心,医者调身,皆由内在一颗仁心。仁者,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拔苦予乐之心也。在您为我按揉合谷穴的那一刻,不仅缓解了我的感冒症状,还让我当下领会并触及到了这颗“仁心”,往后我会时常提醒自己,以这样一颗心去予人温暖、践行利他。
修道与术数
记得您时常告诫大家要认理实修,切莫沉迷于怪力乱神、术流动静。然而我却是个不怎么听话的弟子,机缘巧合下接触了《易经》并深入学习了其中术数部分的内容,当我向您坦诚这件事的时候,您放下手中的事很认真地对我说:“小任,你想学什么都可以,只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学佛修道之人!”我听到这句话眼眶开始湿润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您对我的这份包容、信任和深切关爱。
是的,这些年来的种种经历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您当时对大家、对我如此告诫的深意,《道德经》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没错,离苦得乐、趋吉避凶之大道宽阔平坦,却需踏实践行,需从自身入手逐渐改毛病、去脾气、广结善缘、践行利他,以待时日,方得如愿。而世人虚火旺盛、心浮气躁,总想走捷径,试图通过改名字、换手机号、调风水等方式让自己迅速名利双收。我很想告诉他们“修行没有捷径,唯有踏实”,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来我这里求取快速升职、发财之法,并且以红包作为报酬时,我真的好无奈,唯一能做的就是忠告善导、拒收红包。此时您的叮嘱会再次从我耳边想起“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学佛修道之人!”也更能体会到您当初的担忧,一旦深入术数,必定会面临极大的诱惑与挑战,此刻但有一念之差便会偏离初心、徒增虚火、坠入欲海,追悔莫及。所幸,我初心未失,经此番磨砺,我想往后我会更加懂得如何善用术数去广结善缘,导人入道,而不至于被其迷失心智。
猝问与静默
想当年,您在讲课时特别喜欢与学员互动,而每次坐在第一排的我经常会成为您提问的对象,现在回想起来深感幸福,真心感谢您对我的关注与厚爱。您的每次提问,于我而言皆如当头棒喝,记忆中,您的大部分问题我都没能够答上来,很惭愧。也正因如此,才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给到我反思和补漏的机缘。在此我列举两个印象最深的难题吧:
第一次是您在讲解《论语》时,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您对我说:“小任,假如你吃饭时不喜欢别人给你布菜,那么当有一天你摆宴请客吃饭的时候,你要不要给客人布菜?”我沉思良久、语无伦次,最终也没能给出一个比较圆满的答案。是啊,如果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既然我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我,那我自然也不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不是吗?然而布菜又是请客吃饭时的礼仪,更何况我又如何能够确定对方也与我一样不喜欢被人布菜呢?
第二次是您在讲解《六祖坛经》,讲到某一段经文时突然问我:“小任,你说一说什么是道?”您话音刚落我脑海中便跳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经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心想:这段定义是源于《道德经》原文,够权威了吧,应该没错。刚要说出口转念一想:不行吧,《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被定义的就注定不是道体了,那我该怎么表述呢?总不能不说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课堂上鸦默雀静、万籁俱寂,您和所有同学似乎都在静心等待我的答案,而最终,我也没能吐露出一字一句,只能由您打破这份宁静,让课程继续下去。
而这两次的猝问与静默,却让此刻的我在回想时真实地体会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体会到了“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体会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更感受到了您当初的悉心成全。六年时光,让这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而此时此刻,我内心唯独涌现出四个大字:“师恩难报”,不知您能接收到吗?
感激之情尽在不言中,最后还是用一句平常话呈上我的祝福吧,愿您身体安康、圣凡如意、老安少怀、桃李满天下!
后学
任未珩敬上
2020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