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发展历史

MPU、MCU、SoC、Application Processors

在一个电子系统中,处理器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中央处理器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从IO设备读取数据,处理,然后输出。

CPU的发展历史有两个:MPU、MCU。

  • MPU只是一个处理器,需要搭配内存等非常多的外设才可以构成一个系统。
  • MCU内部有处理器、内存、Flash及其他模块,仅仅需要搭配少量外设就可以构成一个系统。

MPU这一路线,在上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那时的微型计算机、游戏机都是使用MPU。比如Motorola公司的68000芯片就是一款主流的微处理器(MPU)。
后来MPU逐渐没落,可以认为MPU到现在只剩下了intel、AMD公司x86系列CPU。这类CPU也越来越复杂,称之为“微处理器”似乎不恰当了。在个人电脑领域,可以看到类似下图的主板。主板上插上CPU、内存条、声卡等等就构成了一台计算机。这个主板体积庞大、制造复杂。
嵌入式发展历史_第1张图片

MCU就是把CPU、内存、Flash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再搭配其他外设备,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MCU的发展历史经过8位8051单片机、16位AVR单片机、32位STM32单片机等等。

嵌入式发展历史_第2张图片
我们使用的51单片机、STM32单片机,一般都只是处理比较简单的事物,应用场景比较单一。
我们使用的手机,里面的主芯片更加复杂,它既含有CPU,也含有用于数据处理的DSP,用于图形显示的GPU,使用这类主芯片设计出来的电路板更加复杂,它的性能甚至不弱于个人电脑。
嵌入式发展历史_第3张图片
为了与个人电脑区分,这些使用含有MPU电子产品,被称为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板卡、嵌入式产品。
嵌入式板卡就是一台形状不一样的电脑,跟电脑相比,可以引入几个概念:

  1. CPU:在PC机它是一个独立的芯片。在嵌入式系统中,它是芯片的一个单元,跟其他模块比如USB、UART、音频组成一个芯片。
  2. MPU:微处理器单片,其作用等同于PC上使用的CPU,它也仅仅只是一个处理器,需要配合内存、Flash等外设才可以使用。现在除了个人电脑,基本上找不到MPU。并且我们一般不把电脑上的CPU当做MPU,毕竟它不再微小。
  3. MCU:微控制器单元,有时又称为单片机。MCU内部集成了处理器和各类模块,比如USB控制器、UART控制器、内存、Flash等等。只需要外接少量的器件,就可以搭建一个电子系统。C51芯片、STM32等芯片,都是MCU。MCU芯片内部的内存或Flash,容量在几KB、几百KB、几MB的量级,一般不再需要外接内存或Flash。
  4. Application Processors:手机中的主芯片跟MCU类似,也是集成了处理器和各类模块。但是它的性能已经极大提升,可以外接几GB的内存、几GB的Flash。在手机中,这个主芯片一般用来处理显示、输入,运行用户的程序,所以称它为“Application Processors”。

在手机电路板中,可用空间非常小。Application Processors还需要搭配内存芯片才可以使用,于是发展出了一种名为package-on-package (PoP)的工艺:在电路板上先焊接Application Processors,在Application Processors上面再焊接内存芯片,即2个芯片叠在一起。

MCU上一般不运行操作系统,或是运行一些资源耗费较小的小型实时操作系统(RTOS)。
MCU一般用来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的事情,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情。
Application Processors基本上都会运行比较复杂的操作系统(比如Linux),在操作系统上运行多个APP。

哈佛架构与冯诺依曼架构

嵌入式发展历史_第4张图片
CPU架构可以分为哈弗架构与冯诺依曼架构。哈弗架构中指令与数据分开存放,CPU可以同时读入指令、读写数据。冯诺依曼架构中指令、数据混合存放,CPU依次读取指令、读写数据,不可同时操作指令和数据。

ARM公司的芯片,ARM7及之前的芯片都是冯诺依曼架构,ARM7之后使用“改进的哈弗架构”。
嵌入式发展历史_第5张图片
在改进的哈弗架构里,指令和数据在外部存储器中混合存放,CPU运行时,从指令cache中获得指令,从数据cache中读写指令。

指令集:CISC和RISC

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s,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和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s,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是两大类主流的CPU指令集类型。

其中CISC以Intel、AMD的x86CPU为代表,而RISC以ARM、IBM Power为代表,开源的RISC-V也是RISC指令集。

RISC的设计初衷针对CISC CPU复杂的弊端,选择一些可以在单个CPU周期完成的指令,以降低CPU的复杂度,将复杂性交给编译器。

举一个例子,下图是实现这样的乘法运算:a = a * b。它需要4个步骤:读出a的值、读出b的值、相乘、写结果到a。
嵌入式发展历史_第6张图片
使用CISC提供的乘法指令,只需要一条指令即可完成这4步操作。当然这一个指令需要多个CPU周期才可以完成。

而RISC不提供“一站式”的乘法指令,需调用4条单CPU周期指令完成两数相乘:内存a加载到寄存器,内存b加载到寄存器,两个寄存器中数相乘,寄存器结果存入内存a。

按照此思路,早期的设计出的RISC指令集,指令数是比CISC少些。后来,很多RISC的指令集中指令数反超了CISC。因此,应该根据指令的复杂度而非数量来区分两种指令集。

当然,CISC也是要通过操作内存、寄存器、运算器来完成复杂指令的。它在实现时,是将复杂指令转换成了一个微程序,微程序在制造CPU时就已存储于微服务存储器。一个微程序包含若干条微指令,执行复杂指令时,实际上是在执行一个微程序。
这也就带来两种指令集的一个差别,微程序的指令是不可被打断的,而RISC指令之间可以被打断,理论上RISC可更快响应中断。

区别

  1. 指令能力:CISC的指令能力强,但多数指令使用率却增加了CPU的复杂度,指令是可变长格式。RISC的指令大部分为单周期指令,指令长度固定,对内存只有LOAD/STORE操作,数据的运算都是在CPU内部实现。
  2. 寻址方式:CISC支持多种寻址方式;RISC支持的寻址方式少。
  3. 实现方法:CISC通过微程序控制技术实现;RISC增加了通用寄存器,硬布线逻辑控制为主,采用流水线方式执行。
  4. 研发周期:CISC的研制周期长;RISC硬件简单,需要优化编译器。

ARM公司的芯片都使用RISC指令集,对内存只有load/store操作,数据的处理是在CPU寄存器上进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stm32,单片机,嵌入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