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简述01

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电磁兼容性(EMC)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设备本身的电磁噪声对其他设备或人体带来的影响(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ssion)

另一种是设备是否会因来自外部的电磁干扰而发生误动作(电磁敏感性,EMS: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mmunity)

之所称为“电磁兼容性”,是由于为了避免发生故障,这两方面都要兼顾。
EMC简述01_第1张图片

 来看看因果关系

如果半导体集成电路(LSI、IC)的元器件尺寸越来越小

那么在同一尺寸的芯片上就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实现更高的性能

半导体元器件的耐压将会变低导致工作电压也会随之变低

虽然可以延长电池的驱动时间

同时由于半导体元器件的寄生电容减小,因此工作速度会更高,性能也会更高。

对于自身发出电磁噪声的“电磁干扰(EMI)”来说,随着微细化的发展,工作电压会越来越低,低频电磁噪声随之减少,工作频率由于寄生电容的减小而提高,从而呈现高频噪声增加的趋势。

而对于由外部电磁噪声导致误动作的情况——“电磁敏感性(EMS)”来说,同样,随着微细化的发展,工作电压也会越来越低,导致噪声容限(noise margin)变小,因此反应更灵敏,更容易发生误动作(这点很重要!)。

也就是说,并不是最新的制造工艺都是好的,从电磁兼容性(EMC)角度讲,在很多情况下,用稍旧的制造工艺量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LSI、IC)反而更好。


例如,对于差分运算放大器(运放)来说,最好选择至少能够确保所需工作带宽的产品。如果是带宽扩展到超过必要的更高频率的产品(更加微细化的制造工艺),就需要增加对高频条件下电磁兼容性(EMC)的验证(需要额外关注)。

此外,对于通用逻辑等产品,则希望避免选择工作电压低于所需电压的产品。此外,对于实现了复杂功能的产品,有各种措施(技术)和设计方法来改善电磁兼容性(EMC)。这些在每种产品的应用手册中也会有提供。

你可能感兴趣的:(EMC,嵌入式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