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的后果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1927 年发表的文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认为基督教没有证据和理性的充分支持。

它考察了常用来支持上帝信仰的各种论据,并发现它们的不足。

  • 罗素反驳了设计的论点,指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证据。

  • 他还驳斥了正义需要上帝存在的道德论点,称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可能存在不正义。

  • 罗素比许多基督徒更同意耶稣的一些教义,但他指出这些教义并不总是被遵循。

  • 他质疑基督教是否意味着明确的信仰,并指出其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

在总结他的立场时,罗素说:“我认为在很多观点上我比一些自称基督徒的人更同意基督。”

网友讨论:
1、用“逻辑”去论证“信仰”,只能说明,你更相信”逻辑“,将逻辑作为信仰,但是逻辑能力机器比人更擅长,在一个人有生之年,穷其一生,他的逻辑能力都可能抵不过一部小机器的逻辑,人不应该只有逻辑,除了逻辑之外还有其他信仰,因此,将逻辑作为全部信仰也许是一种认知偏见。

2、伯特兰·罗素也说过:“只有在[虚无主义]的脚手架上,只有在不屈的绝望的坚实基础上,才能安全地建立起灵魂的居所。”接受虚无主义往往会导致抑郁和精神疾病。两次世界大战让很多人变得虚无主义,甚至可能催生了加缪、萨尔特和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加缪认为生活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生活,就像对荒谬竖起中指一样。现代虚无主义看起来就像中国人的“躺平/任其腐烂”运动。只是放弃。

3、相反观点:对于一个接受过宗教教育的人来说,无神论似乎如此有吸引力。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提供了一种简单、零成本的方法,可以摆脱自我否定和骚扰他人的难以忍受的生活。对他来说,没有可信的理由证明上帝的存在。罗素认为,宗教植根于恐惧:“恐惧是一切的基础——对神秘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后来我开始意识到,罗素和我的无神论朋友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木材是建立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之上的文明;这是西方的故事,毫无瑕疵。罗素对基督教教义中这些矛盾的批评是严肃的,但范围也太狭窄了。
我转向基督教还因为我最终发现没有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难以忍受——实际上几乎是自我毁灭。无神论未能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罗素和其他积极的无神论者相信,随着对上帝的拒绝,我们将进入一个理性和智慧人文主义的时代。
但“上帝洞”——教会撤退留下的空白——只是被一堆非理性的准宗教教条所填补。
GK 切斯特顿的诗句已经变成了一个预言:“当人们选择不相信上帝时,他们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东西,然后他们就会有能力相信任何东西。”

4、名归上帝后,人只能追求利益,而不是妄图名利双收,做人生开挂赢家,最后可能一败涂地,沦为反面教材;当心头有一个”上帝“时,可时刻提醒自己:我不是上帝,我是凡人,防止骄傲自满,变成自大自恋狂,也防止自己的人生永远停留在曾经最辉煌的那一刻。

https://www.jdon.com/69757.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script,react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