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简史第三版第一章笔记,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docx

PAGE

PAGE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第一章?龙飞凤舞

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

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

吗?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

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

和巡礼。

这部美学著作,在1981 年一经发表,就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

学热” ,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

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

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该书为中国美

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01 .远古图腾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

“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 原始人的项链

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生活在旧石器时

代的北京人(70 万年前 -20 万年前)和丁村人(12 万年前 -10 万年前) ,他们手中的石器是

纯粹的生产工具。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 万年前 -3.4 万年前) ,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

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 “装饰品”。 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原书图1)

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

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

饰品(精神领域)。

山顶洞人喜欢染红自己的穿戴,还在尸体旁撒红色的矿物粉,这些颜色、事物和活动逐

渐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这个时候的宗教、艺术、审美等因素是混杂在一起,都包含在巫术礼仪之内。

1-2.女蜗伏羲

中国古代传说中很多的神,比如女蜗、伏羲、盘古、共工、轩辕等,他们是远古中华文 化的代表,形象多是巨大的龙蛇,绝大部分时候被描绘成人面蛇身。如下图,传说中伏羲女 期的形象: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闻一多认为,它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以蛇

为主体,加上兽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据推测,蛇的形象,是远古华夏氏族的图腾。 华夏部落在不断兼并其他部落的同时,也 把其他部落的图腾形象合并到自己的图腾中,直到“蛇”逐渐演变成为“龙”。

渐渐地,以“龙”为代表地华夏部落,控制了中国的西、北部。而“凤”则象征着占据

着中国东方的部落。以龙、凤为代表的两大部族,经历了长期的战争,逐渐融合。

斗争的结果,推测是是龙(西方华夏集团)战胜了凤(东方夷人集团) 。所以至今中国 人还自称为“龙的传人”。

但是,“凤”代表的部落也很强悍。“龙”虽然赢得了战争,却没有办法完全吞并“凤”

因此凤的地位虽然低于龙,却还是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形象和地位,最后形成了龙飞凤舞

这样的图腾旗帜,也为后世留下了龙凤呈祥之类的文字和画面。

龙飞凤舞的图像符号,凝集了原始的社会意识,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02.原始歌舞

原始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面对很多影响部族存亡的事情,比如人丁繁衍,

战争胜败等,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虔诚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来祈求上天神明保佑。所以

他们对这种活动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和信仰。

巫术礼仪活动,除了龙飞凤舞之类的图腾标记,还包括身体激烈地跳动、口中念念有词、

狂呼高喊、以及器具的敲打击奏……这些行为在后世逐渐发展成舞蹈、歌唱、诗歌、咒语、

以及器乐等等。活动中表达出的情节和内容,后来发展成了戏剧和文学。

(原书图3) 这是 1973 年在青海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舞蹈纹陶盆。盆上的舞

者,手拉着手,步调一致,翩翩起舞。不要以为它只是呈现了原始人欢快起舞的场面。考古

学家们相信,它主要是用来表现的当时严肃的巫术礼仪的。在原始人看来,巫术礼仪(礼)

和原始歌舞(乐)密不可分,它们与部族的兴衰命运息息相关。

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以后,中国人将它们分化成两条路径,分别代表精神生活的两面:相

对约束的“礼”——正刑典章;相对解放的“乐”——文学艺术。

后世总是将“礼”和“乐”同列并举,并且与政治兴衰联结起来。朝气蓬勃的时期总是

“礼乐并重”的。但当人们谈起某个朝代“礼崩乐坏”,往往表示这个王朝已经衰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简史第三版第一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