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与他有关

    他一生写了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叙事长诗,这些作品被译成世界上各种主要语言,历经400年,经久不衰。他的戏剧上演的次数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戏剧家。

  他在这个世界停留了整整52年,4月23日,既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他是莎士比亚,一个洞察自然、社会和人性的人,一个作品富有曼妙的生活情趣、浪漫的诗情画意、深刻的人生哲理的人。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小镇一个富裕之家。

  4岁那年,父亲被选为镇长。喜欢戏剧的父亲经常邀请剧团来小镇演出,耳濡目染的莎士比亚也由此爱上了戏剧,没有剧团演出时,他就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剧情表演。

  7岁那年,莎士比亚被送到文法学校上学,他读完了学校的全部藏书,背诵了很多诗作和剧本片段。他读了6年书之后,因为父亲破产,13岁的莎士比亚辍学回家。

  此后,他帮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生意,当过肉店学徒,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做过其他多种职业。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他细致观察了遇到的各种人物,记录了他们的对话,积累了厚厚的素材。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莎士比亚在学校时曾经冒犯了一位乡绅,就写打油诗报复乡绅。乡绅走到哪都被人用这首诗来嘲笑,这让乡绅非常恼火,就想狠狠惩罚莎士比亚。22岁前后,莎士比亚被迫离开故乡,前往伦敦避难。

    此时的伦敦,戏剧大行其道。酷爱戏剧的莎士比亚,如鱼得水。当然,他首先必须解决吃饭问题。他先在剧院当马夫,接着他获得机会进剧团做提词员,做演员,24岁尝试写作。

    这时欧洲开始流行鼠疫,经济也极度萧条。剧院老板和演员们都外出躲避鼠疫,莎士比亚主动留下来看守剧院。利用这段空闲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整理了多年以来自己所做的笔记,修改了好几部剧本,开始了新剧本的创作。

  当英国经济复苏时,莎士比亚一跃成为最杰出的演员,他创作的剧本也一炮而红。

  1590年,他创作的剧本《亨利六世》上演。此后的十年间,他又创作了九部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作品大多以爱情、婚姻和友谊为主题,风格乐观明朗,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仲夏夜之梦》诗意盎然,《威尼斯商人》惩恶扬善,《温莎的风流娘们》市民气息浓郁。特别是1594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采用多种诗歌形式谱写的一曲缠绵悱恻、令人心醉的爱情悲剧,这一对恋人不顾家族世仇,违抗父命,以死殉情,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典范体现。

  也是从1594年起,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先后受到王公大臣和国王詹姆士一世的青睐和庇护,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成功圈粉国王和大臣。剧团除了外出巡回演出,还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的剧本因而蜚声社会各界

  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越来越加剧,从1601年到1607年,他的作品以悲剧为主,其中就包含了日后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这些作品内容不再着重歌颂人文理想,而是着力于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其中很多台词都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

    这些句子今天读来依然直击人心。这当中,《哈姆雷特》成为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作品,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作品。这部作品情节错综复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无比精美和恬当。特别是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无论原文还是译文都脍炙人口,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此时的莎士比亚不再是那个穷困的马夫,依靠自己的作品,他在32岁那年申请到“绅士”称号,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35岁那年成为伦敦最著名的环球剧院的股东兼演员,39岁那年成为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御前侍从,并为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绅士衣锦还乡,这一年,他还创作了《暴风雨》和《亨利八世》。

    1616年4月23日,莎翁在52岁生日那天不幸去世。

    早在莎士比亚在世之日,他就赢得了大量粉丝,从普通平民到国王詹姆士一世。时间过去四百年了,他魅力不减,粉丝与日俱增。

  雨果认为“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别林斯基则对莎士比亚顶礼膜拜,他说:“莎士比亚——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了他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了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

    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认识可谓独一无二。他和恩格斯都是莎士比亚的忠实粉丝。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或谈到莎士比亚的有三、四百处之多。莎翁的作品为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提供了例证、模型和历史内容。透过莎剧,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雏形和趋势,莎翁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理想,竟然也与马克思不谋而合,基本一致,这不能不令人称奇。

  莎士比亚的剧作洞察人性,富有哲理,形式上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语言上灵动多姿,极富个性,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据统计,他一生作品的词汇量有29066个。

  在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学之林中,莎士比亚独步天下,首屈一指。四百年过去了,莎翁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依然给读者、给观众、给演员、给导演、给评论家带来无限的欢乐。

    人们对莎翁作品的每一次阅读、研究或者演绎,都是对自身、对他人、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一次深刻的认识、探索和理解。莎翁对戏剧创作的无比热爱和倾心投入;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对语言的圆熟运用与天才创新,让他的作品散发出不朽的活力与永恒的魅力,时间愈久,粉丝愈多,与人类同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读书日与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