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众号:零的笔记社
现在已经是6月中旬,很多学校毕业典礼已经纷纷落下帷幕,并且不少毕业生同学已经和学校交接好毕业手续。可是就在我之前在某红书上发过关于就业协议的内容后,不少同学在评论区发起讨论,反映他们学校的辅导员有过让他们逼签就业协议的状况。
首先这里说一下,灵活就业协议单纯是学校为了完成就业率的KPI统计,往年来说除非你主动选择灵活就业,否则学校很少把这份东西拿给应届生去签。但是今年经济不太好,随之对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遭到了影响。
关于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前几天很多报道都披露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只需要知道各大高校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会使出各种奇招督促毕业生及时就业即可。
像我毕业那会儿,辅导员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在开学生大会的时候和我们常说的一个话就是:“先就业再择业,找工作不要太挑。”
当时我还不懂事,还对这句话信以为真,没有看清辅导员这句话和背后就业率的利害关系在里面,现在毕业了才知道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
一、行业和毕业时间点影响你的薪资
这里放一个我之前看过的一个研究报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家蒂尔·冯·瓦赫特(Till von Wachter)曾研究过经济衰退期间及之后青年人的表现,
和那些只比他们晚一两年毕业的人相比,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毕业,对学生的影响长达十到十五年。
他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在2007-2008年经济衰退期间毕业的学生,在整个2010年代的薪资以及就业率都特别低,并且那批毕业的学生至今依然仍为个人生计所挣扎。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个人的发展前途有一部分来自时代背景的影响。并且昨晚我阅读了来自虎嗅APP的文章以后,里面所描述的内容更加佐证了我的想法。
文章是作者对几位在2010年毕业(刚好是金融危机结束后的那几年)的同学的现状介绍,里面选取的人物以毕业当年不起眼的、0背景为主,并由他们讲述了关于自己的逆袭故事。
虽然过得好的那批人里,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大放异彩,并且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依靠个人努力才一步步让自己过上比原先更好的生活,但仔细阅读后发现,帮助他们“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除了努力以外,还与他们选择的行业相关:
他们所处的行业都以泛金融、房地产、互联网行业为主,这些行业刚好是2010年那段时间处于发展最旺盛时期的行业,并且行业发展相对还没有那么内卷。
或许我们也曾像文章中被采访的那些主人公一样付出过很多,但得到的薪水和回报未必有他们那么高。在二三十年前,很多东西都在蓬勃发展,那时正是新生事物在矛头萌芽的时候,人们只需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得到超额回报。
但是现在很多行业已经过去了最好的红利期,即便付出了比前辈更多的努力,很多人一直陷在毫无意义的内卷中,和同事卷、和同部门卷、和行业卷,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更何况那些听信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应届生。
如果刚毕业就进入了一个行业溢价相对没那么高的行业,那么你未来如果后悔想转行,需要付出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就很多。因为第一份工作你的工作经验不足,想要跳槽去新行业又会引起HR的质疑。
根据一份调查数据,里面总结到:70后第一份工作超过4年以后才换,80后则是三年半,而到了90后直接骤降到19个月,95后直接就下降到7个月就换工作。这份对比强烈的数据背后无不揭示着有很大一部分应届生为了学校的就业率被迫做出“贡献”的背后去了自己一开始就不想去的公司上班,尔后的生活一直处于频繁跳槽的路上。
过去使用“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或许还能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由于经济的原因,面向应届生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企业更愿意招有经验的人来减少用人成本。这样一来给应届生的容错成本和时间也相对缩小,第一步走错,后面就业也会遇到很大的瓶颈。
这里给大家推荐阅读我之前在公众号上发布两篇文章《毕业后,我到底该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疫情被裁员、想转行? 如何顺利求职找工作》,里面有教大家怎么选择行业和公司。
二、应届生身份优势失去
毕业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应届生身份有多重要,除了在考公考编上比往届生多很多选择以外,校招去大公司的门槛也远远比使用社招的身份进入大公司的低得多。
所以能参加校招就尽量不要拖到社招才去找工作。校招生的门槛远远比社招人员的门槛要低,大多数岗位不需要你有什么经验,会拿出很多管培生岗作为噱头吸引你求职(尽管有的人说“管培生”的名头很坑人,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待遇也相对来说比较好,并且应届生作为一张白纸,企业也愿意花心思去培养。
中公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度国考应届毕业生招录人数为20893人,占总招录人数的66.9%。按照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规定,毕业后两年内尚未落实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享有和应届毕业生同等的就业、升学待遇。
所以很多应届生才会纠结,自己如果真的被辅导员逼签了就业协议,会不会因此失去应届生身份。其实说白了,只要你不签劳动合同、不交社保,你的应届毕业生身份还是可以保留的,并且也依然可以依托应届生的身份考公考编。
如果学校一直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威胁,例如“不签就不给毕业”,直接向教育部投诉举报即可。因为教育部有文件规定,不能使用任何形式强迫应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三、去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公司
我在开头的时候说到的虎嗅APP发布的采访文章,里面工作生涯发展好的那一批人几乎都是在第一份工作的基础上事业越做越蒸蒸日上的。因此,这也侧面反映出,在我们人生阶段的第1-2份工作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工作年限越长,并且跳槽的公司平台光环越大,对求职者的前东家背书也就越重视。
如果可以,在能力范围内一定要去行业内顶尖的公司。
有些公司并不是说它们不好,只是因为按照它们目前的规模来看,项目和业务水平还不是行业最牛。如果第一份工作的平台足够好,那么未来你想跳去哪个平台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很多工作多年的职场老油条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假如自己曾经的工作平台都以普通公司甚至是不知名的小公司为主,后面想去学生时代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公司工作,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
或许会有人说:道理我都懂,校招期间我也把简历投给了类似网易/腾讯/字节这样的大厂,可是我依旧被刷了,大厂哪有你说的那么好进啊?
OK,既然依照我们的能力进大厂很困难,那我们可不可以换个思路。比如把等级往下降,不要追求行业TOP级别的公司,而是退而求其次向中等规模的公司投简历?
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看看最近的新闻、了解字节这样的大厂最近又和哪些机构合作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多留意这些合作的公司或者是处于行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公司?既然大厂愿意跟这些公司合作,那就说明这些公司必然有它的厉害之处。
多发挥我们的发散思维,千万不要佛系就业!很多应届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短择求职的思维一旦形成,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个明智之选。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波本零,英国硕士学姐5天上岸500强上市国企,曾经帮50多名职场新人解答职场疑惑,并服务过计算机、传媒、财会、互联网、人事、设计、工程师等10+个行业的同学做简历修改并一举拿到offer。如果你有求职问题,可以来找我
现在还可免费获取STAR法则模板(如下图,备注“知乎简历”即可,否则不通过)。
文章首发公众号:零的笔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