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读书的境界,你在第几重?

成长路上有你

真乃三生有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Q

最近我们的读书会邀请了李小曼老师来讲课,今天讲到读书的境界让我思考良多。就与你们分享一下,这一种震撼。

01

为什么学习读书法

读书,有人认为只跟自己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群体性事件。比如我,将读书会做的风生水起,执着热爱,致力于提供给大家一个美好温馨的学习环境。我认为读书是一群人的事情,一个人可能跑的很快,但是一群人却可以跑的很远。

我们在二三线城市生活,虽然不及一线城市那样的资源丰富,却可以享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条件。不管想学什么,都有方法;不论困惑什么,都有解答。在得到专栏,我们可以听到古典老师的跃迁;在饭团,我们可以与李雨桐老师交流心理知识;在微信,我们可以接触到无数大V的公众号文章和课程,包括思维导图、性格色彩、时间管理……而所有这些,有可能都是免费又高质量的。

读书法,也不外如是。读书法的世界就像一扇宽阔的大门,打开它,我们的视野会更宽阔。有人说,读书我自己读的开心就好,为什么要去上课学方法呢?我觉得不是。方法论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的高效和精准,让读书不止是消遣和放松,更成为充实头脑和提升内在的神器。

拆书让书籍学以致用,思维导图让知识形成体系,笔记法有助于加深记忆,用过和没有用过必然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像彭小六那样的大咖成为大咖的原因,要知道六哥他之前可跟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上班族。方法和努力加在一起,远远胜过天赋。

02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从我自身而言,一直将求知和体验作为人生的终极。仿佛世间一切皆为下品,而唯有盲目而享受的阅读才是人生的真谛。哪怕在《女人为何读书》一文中,我也未曾意识到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说,女人读书可以提升气质和修养,可以修炼品性,让自己越来越美好。我说,读书可以安放灵魂,提升知识,获取幸福。我说,读书是真善美的来源,总之读书无限好,读就对了。现在想来,还是有几分不明确的盲目,这种笃信仿佛没有根据。

今天小曼老师讲课的内容里,提到了两种读书境界的分类。先说说李源老师的分类。第一重境界是不得不读,第二重境界是为读书而读,第三重境界是求质不求量的读。小曼老师说到,这样的分类很像赵周老师的“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将知识拆成能力的拆书法理念。

一个朋友说,拆书法的使用其实很像学术研究方法的泛化。它为什么有用有效,为什么能学到东西,为什么不艰涩很易懂易用,我觉得跟借鉴了学术研究法逃不开。先点一个赞,然后批判一下自己为读书而读的浮浅,当然也感叹岁月的磨砺中,我也越来越慢下来性子,克服着贪多嚼不烂的毛病,精益求精地追求起读书的质量来。

第二种分类,让我震撼和震惊。这种分类来自北大一位教授,他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是为文凭而读书;第二重境界是为求知而读书;第三重境界是为人生的体验而读书;第四重境界是为社会的担当而读书。第二重和第三重我略作思考,认为自己的读书毫无疑问是求知,也潜在是一种人生的体验。而第四重境界一出来,我竟陷入了重击般的沉思。简单的话往往受不起仔细品味。

正如周恩来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普通人的阅读,或许并不只能是一种自我作秀和哗众取宠。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不寂寞,不空洞。然而跳出自我层面,我们其实并非只能在读书中获取愉悦和知识,也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人生追求和体验。是的,在利他的角度而言,“为社会的担当而读书”是一种多么崇高而又值得向往的人生境界。

03

人生的境界之分别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读书学习分了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仔细想来,这与李源老师和北大教授的分类竟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重境界,大家都在盲目为了学业和文凭奔忙,是不得不读的无望;第二重境界,爱读书和喜欢读书已经占了主导,在求知和体验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但还并不知道为何读;第三重境界,不求量而求质地体悟到读书的底层逻辑,寻得书中的意义和真谛,明白读书并非浅薄地为了功名利禄,更还可为家国天下的利他。

诸子百家的人生四重境界里,则是这么说的:第一层功利境界、第二层道德境界、第三层自然境界、第四层天地境界。功利境界主旨是自强不息,道德境界主旨是厚德载物,自然境界主旨是随遇而安,天地境界主旨则是入土为安。量很少人能达到无欲无求、堪破生死红尘的天地境界,一般人能达到道德境界已然不易。生活的诱惑良多,人生的变化频仍,能够恪守内心的准则、抵制不良的欲念,并随喜随安、平安喜乐地度完一生,已是造化的功德圆满。

为功名利禄读书显然是功利境界,为求知和体验读书则应算做是道德境界。再高层次的求质阅读、学以致用甚至为国为民,私归为自然境界的德高、心平状态。第四重境界,应该只有达到一代伟人那样的水平才可以体会,届时便度化为无我之态,阅读已经与人生化为一体了吧。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直很喜欢这幅东林书院的对联,在这个灯红酒绿、繁复芜杂的社会,寻一处心灵的安宁归处何其不易。年轻的毛润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同窗一起晨诵《少年中国说》的场景仿佛再次映入眼帘,捧一本书,不急不躁,在尘世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愿你我,都能如愿随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读书的境界,你在第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