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寄托从整体来说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即国家层面与个人层面。

        一、国家层面

  (一)悲兴亡: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在这里,诗人喜欢将宇宙自然的永 恒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对比,或者描写萧瑟荒芜的自然风物来反衬社会荣枯的改变。刘禹锡 的《乌衣巷》中王、谢这两个门阀士族创建的繁华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仅仅是满目苍凉 的斜阳野草。再如《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川、河流、明月这些自然风物并没有随着时间发生改变,这种永恒 与六朝的“金粉竞逐”的短暂消逝构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悲慨显然是沉重的。再如《三国 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中“青山依旧在”与“是非成败转头空”形成对比。

        (二)伤时弊:诗人多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前朝世态之炎凉、过往君主之昏庸 来影射当下现实,从而揭示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同情百姓的疾苦,有劝诫之意。例如王安 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慨叹六朝的统治阶层由于“豪华竞逐”,而导致了“悲恨相续” 的苦局。诗歌最后将视角转到现实“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讽刺现实的意 味跃然纸上。类似的作品,例如陆龟蒙《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 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奢云艳雨”正是吴国覆灭的原因所在,警示 当朝统治者之意不言自明。

        二、个人层面

        (一)述己志:缅怀古人,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这里多使用用典手法,常见 的“投笔从戎”“无路请缨”典故需要把握。另外,文本注释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全面观 照,因为有时这里也隐藏着“用典”的信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五个典 故,即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使得文本表达取得“以少总多”“含蓄蕴藉” 的艺术效果。

        (二)叹身世:感慨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壮志未酬。在这里,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 是:诗人经常将前贤的少年有为、得志之意与自己晚景的凄惨孤寂、迟暮之感形成对比。 也有将自己早年的雄姿英发气概与晚年的穷困潦倒相构筑为对比。例如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的不幸,正是诗人的不幸。昭君的怨,也正是诗人 自身的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将自己的不被重用与志得意满的周瑜进行了 对比。其中“早生华发”流露出的就是时间意识、生命意识——人生易老。同样,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抒发了自己希望被起用而不得 遂愿的怅惘。

你可能感兴趣的:(咏史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