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行业解析 : “在线教育”这块大蛋糕,还有机会吗?

大家好,我是小商业老路。


上一期我们说了面向成人的“内容行业”,这一期,我们来看面向孩子的“教育行业”。


2020年的春晚,有一个赞助商的名字,除了学生和家长,大多数人听着都很陌生,叫做“猿辅导”,也是第一个登陆春晚的“在线教育”品牌。


春晚的流量实在太大,之前有过几次,像淘宝这样的电商巨头,都被冲宕机了。所以春晚编导们一再提醒猿辅导,服务器要准备好,别挂了。


事实上,春晚这一天,没挂。


没想到的是,十多天之后,因为疫情,所有学校延期开学,猿辅导顺势开了一个免费的直播课,一下子涌进来500多万学生。


这一回,服务器挂了。


要说哪个行业,借着疫情成了大风口,“在线教育”说第二,可能没人敢说第一。


中科院最近弄了一个关于K12的报告,说进入到2020年以来,全国有2个多亿的中小学生,完成了触网学习。


翻译成人话,就是说有85%以上的中小学生,借着疫情在家,至少体验过一次,啥叫“在线教育”。


这个数字,是2019年底的6倍。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风口之下的行业。


01


说分析一个行业,咱们先说一个最简单,最直观的工具,叫做行业分析铁三角”,分别是:


A. 是不是刚需

B. 天花板高不高

C. 竞争大不大



一、 刚需:就是没有不行。


这个很简单,米饭比蛋糕刚需,第一套自住的房子比第二套投资的房子刚需,K12教育比琴棋书画刚需,等等。


有过创业经验的同学有体会。一个非刚需的市场,需要不停地教育用户。初创企业资源有限,想要靠一己之力,改变所有人的认知,这个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刚不刚需,也是随时代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比方说,我举个例子,电竞行业,就是打电子游戏,打比赛的,算不算刚需?


这几年电竞市场开始井喷,靠打游戏赚钱,已经是很帅气的一个事儿了。


比方说培养电竞选手的战队,“IG”、“YM”,名利双收;再比方说,有些职业选手,成为了各种综艺节目的常客,大网红,比如“PDD”,“若风”。


但是十几二十年前,你说你搞一个战队,专门培养电竞选手,可能野区的怪还没死,你先饿死了。


当今社会,“无聊”是一大痛点,那么“解决无聊”,就成了刚需。随之而演变的,游戏行业、电竞行业,也就都成了相对刚需的行业。


刚需这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别再脑筋古板的认为,只有“衣食住行”才是刚需。刚需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人们缺什么,什么就是“刚需”。


回头来看“在线教育”,比方说K12,刚需毋庸置疑。


61%的中国家庭,每年愿意在K12教育上,投入超过1万块钱。


这里说明一下,什么叫K12?这个词一般说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三,也就是4-18岁孩子的基础教育。为啥叫K12呢,K是kindergarten,也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算,12呢,在美国是12年级,就相当于我们的高三,所以,连起来叫K12。


人家国外管这个叫“基础教育”,拿回国内,被我们生生地理解成了“应试教育”。换句话说,在很多语境下,K12教育,被拿来直接跟语文英语数学这些高考会考的科目,划上了等号。


所以,越是跟高考挂钩,也就越是刚需,无疑了。


二、天花板要高:也就是市场容量要大。


说完行业分析铁三角的第一点,刚需,咱们来说第二点,天花板要高:也就是市场容量要大。


天花板高不高,是资本特别看重的一个属性,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对于“创业”和“做生意”这两个词儿,区分的尺子。


比方说,单独开一个奶茶店,就算再怎么赚钱,一年满打满算就那么多了,上限很低,天花板很低,我们通常会觉得,这是一个“生意”。


反过来,如果我们做一个像喜茶茶这样的奶茶连锁品牌,在全国复制几千上万家店,再把线上线下都打通,好像一下子,这个“想象空间”就大了很多。


当你能讲出这样的故事,当资本对这个市场的预期跟你一致,那么哪怕你现在赔钱,他们也愿意陪你一起赌一拨大的。这个,我们可能就会觉着是一个“创业项目”。


当然,有一些市场,自带天花板差异。比方说,奶茶、咖啡,这都算体量大,天花板很高的行业。也因此,一旦有明星企业,大家都追着投。


对比来说,像鸡尾酒、椰子水这一类的饮品,总的市场容量可能就没那么大,这是行业自身属性决定的。


回到在线教育,市场容量够大么?


如果说一点儿虚数呢,还是中科院这个报告,预计2022年,也就是还有一年多,整个在线教育市场会来到5400亿,其中重要的分支K12,也将超过1500亿。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猿辅导都上了春晚了,公交站牌、电梯间的广告都从电商换成了在线教育,朋友圈也都从面膜换成了各种课程海报。


这些变化,就是在告诉我们,在线教育的市场容量可能很大,天花板可能很高。


三、竞争要小,就是要找蓝海。


行业分析铁三角,说完两个角了,最后一个角,叫做竞争要小,就是要找蓝海。


判断一个市场是红海还是蓝海,如果粗犷一点,就只看竞争大小。


红海就是拢共就那么一小块儿海,一百万条船,抢着捕捞。


比方说原先的PC电脑市场,现在的手机市场。需求总共就这么多了,你多卖一台,我就得少卖一台。大家在有限的“存量市场”、“零和市场”里面,刺刀见红,互相搏杀。


相对应的,蓝海就是干干净净的一块地儿,没几条船,能捞多少鱼,全看自己本事。


当然,这里有个坑,就是创业者经常走进自以为是的“蓝海”,不光没有船,更重要的是,还没有鱼。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这个idea全国首创”、“我这个技术仅此一家”、“这个项目,全中国只有我们一家在做“。


通常情况下,这种说法有两个可能性:


A. 你真的找到了一个14亿中国人都没看到的蓝海市场。恭喜你。


B. 好多人都试过了,都挂了。伪需求,伪命题。


剩下的,我们只要判断一下A和B的概率,就明白了。


大多数情况下,很少见那种绝对的蓝海,常见的,是蓝海向红海转变的“紫海”


比如“在线教育”。


眼见着,整个市场的蛋糕,还在不断扩大,没有完全饱和,也没有进入到完全的“零和市场”。


但事实上,在线教育已经可以提前宣布是“红海”了。


为什么?因为资本。


从用户的视角,在线教育火爆,可能是这一两年的事儿。从资本的视角,布局早在5、6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学而思、掌门1对1、作业帮、猿辅导,这几个在线教育巨头,他们的核心融资轮次,都发生在2014年-2016年前后,更早一些的轮次,甚至从2012年就开始了。


而我们从他们的融资背景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红杉、IDG、腾讯、阿里等一系列顶级资本的身影。


换句话说,当资本密集的在几年前布局了整个产业之后,其实这个市场就早已经定下来是红海了。


唯一的悬念,是这几个大家伙,他们的座次怎么排。但无论怎么排,对于今年想杀进去创业的人来说,已经晚了,这个赛道,至少做平台,是没机会了。


这里我们简单总结,做行业分析,入门级的工具,叫做行业分析铁三角”,先看是不是刚需,天花板够不够高,竞争大不大。


这里要说明的是,三个角不可兼得,三有其二,就很难得。


不可能存在那样一个行业,既刚需,又天花板很高,然后又很少人竞争,这样的好事儿,大概千禧年之后就没有了。


在线教育占了刚需和天花板高,所以竞争才这么激烈。


02


在线教育的行业分析铁三角,咱们说完了。那这个行业,还有什么特点呢?


在老路眼里,“在线教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渣男,什么意思呢,他要同时讨两个人的欢心。


一个是用户,课程交付的对象,孩子。


一个是客户,交钱买单的对象,父母。


使用产品的,和交钱买单的人,不是同一个人,这个事儿,非常诡异。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好产品”这个事儿,到底该由谁来定义?


到底是“用户”,还是“客户”,到底是“孩子”,还是“家长”?


于是,大多数“在线教育”从业者,被迫向金钱低头,把“家长”视作自己的目标客户,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定制课程,生产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都是同一类家长吗?不同类型有什么不同的需求?


极限划分,就是两大类:虎妈”和“猫爸”


一、虎妈


今天的中国,最不陌生的,就是“虎妈”型家长。“虎妈”在现实中是有代言人的,她叫蔡美儿。


2011年初,有一位美籍华裔母亲,写了一本书,叫《虎妈战歌》,一夜之间,火遍了全美。


“虎妈”当年有多火呢?这本书,连续好几个月是美国最畅销的书。“虎妈”本人还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从“虎妈”这个称呼上,我们就能猜出来她是用了多么严苛的教育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细节我们不赘述,直接说结果:


她的两个女儿,大女儿本科就读于哈佛,随后又去耶鲁法学院读研。小女儿紧随姐姐的步伐,考取了哈佛大学艺术历史系。


虎妈带出来上哈佛的孩子,好像听起来也很顺。我们可能更关心的是,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评价她们的妈妈。


是恨之入骨?是毁了她们的童年?还是不愿回首的梦魇?


单就这个案例,我们看事实,两个女儿的答案出奇的一致:


1. 对母亲只有感激和敬意。


2. 自己将来为人母,也会像母亲那样,做一个严厉的“虎妈”,将这种教育手段延续。


听完了蔡美儿和两个女儿的故事,你对“虎妈”的教育方式,有何感想呢?


调查发现,在中国,直接承认自己是“虎妈”型的家长,占到46%。


另外还有37%的人,承认自己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很焦虑,虽然不想逼得太狠,但因为竞争激烈,也会被迫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


在中国,恐怕没有哪句话,比“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更洗脑了。


回到在线教育。


虎妈的教育理念是:


好成绩=好学校;好学校=好环境;好环境=好成长;好成长=好发展;好发展=好人生


所以,一切的一切,前提是必须先有“好成绩”。


也因此,她们尤其注重课程质量,注重名师,对“课堂趣味性”这一类偏虚的指标,不太看重。


她们不喜欢上“大班课”,觉着这种无差别的填鸭式教学,效率太低。她们对那种“1对1”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更为买单,这也是为什么像“掌门一对一”这样的平台,能够异军突起的一个核心原因。


她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追求性价比,更愿意为跟成绩直接挂钩的产品买单。


所以,最打中这个人群的广告语,是直接描述结果的,比如能提高多少多少分,比如学了这个课程的有多少多少人考上了重点,等等等等。


二、猫爸


除了虎妈,在线教育行业,还有哪些典型客户呢?


另一大类,就是猫爸”了。这个称呼,也是有代言人的,我们叫他常爸爸,他的观点是:


“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当然,敢出来谈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己家孩子要是没上哈佛,还真不好意思打招呼。


“猫爸”的女儿,一边跳了12年的舞,一边顺便上了个哈佛。


猫爸的教育理念,在西方,反而是大多数:


好素质=好见识;好见识=好视野;好视野=好格局;好格局=好思想;好思想=好人生


能看的出来,从根儿上,对于“好人生”的定义和因果关系,“猫爸”跟“虎妈”,当真是大相径庭。


猫爸们相信:“民主,平等,自主决策。学习为重,但也要均衡发展。兴趣爱好的培养,一定要选孩子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能家长硬塞。社交、情感,追星、玩游戏等等,有尺有度有规则,但都不是清规戒律。”


这个人群普遍收入较高,据统计其中超过63%的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因为走过见过,所以他们对于人生成功与否,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面对这个群体,反而是“课堂趣味性”和“内容延展性”这些虚的东西,比较容易被买单。“猫爸”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愿意为一些远期能够提升孩子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产品,支付溢价。


如果主打这个人群,有一个细分品类,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叫做“STEAM教育”。


啥意思?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加起来,5个首字母一凑,就是这个STEAM,啥东西呢,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


你一听就知道这个解释是百度下来的,所以到底啥叫STEAM教育呢?


咱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少儿编程。


其实最一开始听说少儿编程火了的时候,我还挺蒙的。我记得自己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被忽悠说计算机三级证很重要,毕业能找好工作。然后我就像个傻子一样,去蹭课学了个C语言,费老大劲,考了个三级证。


除了拿到证的那一天,这个证一辈子也没再拿出来过,一直稳稳的压在箱子底,非常稳。


结果没想到,两三年前开始,忽如如一夜春风来,满大街的编程学起来。所有的电梯广告都变成了少儿编程的,仿佛一个几岁的孩子,还不会编程,将来注定会被人工智能时代所淘汰。


这个赛道的火爆,说明了素质教育,也可以跟应试教育一样疯狂。


这里要说明,只要高考不考编程,“STEAM教育”这个大赛道里,虎妈就不是绝对主力,那么就一定有大量的猫爸们在这里使劲儿。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说猫爸是佛系。他们是真的佛么?


在我看来,不是的。


在中国,大环境如此,几乎没人可以做到真的佛,没人可以做到真的“顺其自然”。猫爸们一样望子成龙,只是对于什么叫“龙”,怎么成为这个“龙”,理解不同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路行业解析 : “在线教育”这块大蛋糕,还有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