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随笔》十八

为岳神受戒的元珪禅师

中岳嵩山元珪禅师(644—716),伊阙(今洛阳龙门)人,俗姓李,生来颖慧不凡,幼岁便发心出家。受戒后参慧安国师,顿悟玄旨,乃隐居于中岳嵩山之龙坞,数十年如一日,人称嵩岳元珪禅师。

一天,元珪禅师正在禅坐当中,忽见一位神人率领着众多随从,自称前来拜会。元珪禅师仔细观察其相貌装束,真可谓奇伟异常,庄严壮丽。禅师招呼曰:“善来!仁者。到此有何贵干?”

神人回应:“禅师可认识我吗?”

元珪禅师答:“我观诸佛与众生平等,看待万物皆一视同仁,岂有分别耶。”

神人于是介绍自己:“我就是这中岳嵩山之岳神,能够掌管人的生死,禅师您怎可把我与别人一视同仁呢?”

元珪禅师答:“我本来就不曾出生,您又怎可能让我死去呢!我看自己的色身与虚空平等,看自己和您平等。您能够毁坏虚空吗?肯毁灭您自己吗?就算您能够毁坏虚空,肯于毁灭自己,我依旧不生不灭。您尚且做不到这些,又怎能掌管我的生死呢。”

岳神听后,乃稽首作礼,曰:“禅师莫怪,虽然我比其它神灵聪明正直,但怎知您有如此广大的智慧辩才呢!恳请您为我授戒,让我依正法而得度世。”

元珪禅师回应:“您既然祈求受戒,这就是戒了。原因何在?乞戒之心外别无戒法,又何必非要受戒呢。”

岳神继续请求:“您说的这个道理,我听了以后竟茫然不解。但求您传授一个戒律来约束我的身体,我愿做您的弟子。”

问:“《指月录》当中,元珪禅师告诉岳神:‘汝既乞戒即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是什么意思?”

答:“禅师是说您那求戒之心就是戒,此外无戒,所以不必另外受戒。原因何在?因为求戒之心就是自律之心也,人能自律,受不受戒就不重要了。对于岳神来说尤其如此,这位神祇聪慧正直,肯于自律,行事公正,其实不必受戒。但他有向道之心,对于禅师钦佩有加,所以后面禅师便为他传授五戒,但逐条做了调整,并未拘泥于戒条本身。”

问:“既然求戒之心和自律之心就是戒,那佛陀还制定戒律做什么?”

答:“只因多数人难以自律,不肯踏实奉行教法,故佛陀特制定戒律,让大家奉行,作为修行解脱的一种保障。”

问:“依您看,戒律是否可有可无?”

答:“不,戒律和人世间的法律一样,必须得有。没有了法律,社会人群就会混乱无序;没有了戒律,修行人就会失去行为准则,容易放纵堕落。”

问:那岳神到底有没有必要受戒呢?

答:这位岳神乃中华五岳的岳神之一,掌管人世间的诸多事务,包括人的生死祸福等等。其福德殊胜,又有自律之心,受戒不受戒都可以。但岳神敬佩元珪禅师的智慧辩才,愿意做他的弟子,想要求得正法,所以恳请禅师为自己受戒。这是一个善因缘,好事,应当满愿。

见岳神颇为恳切,元珪禅师于是为他准备座位,香炉添香,大家都端身正坐,正式传授戒律。

元珪禅师叮嘱道:“现在为您传授五戒,如果能够奉持就回答能,不能奉持就回答不能。”

岳神回应:“谨受教!”

于是元珪禅师开始传戒:“第一、您能够不淫欲吗?”

岳神回答:“我已经娶了夫人。”

元珪禅师解释:“我不是指这个,是问您能否节制欲望,在夫人之外不再沾染呢?”

岳神回答:“能。”

元珪禅师继续传戒:“第二、您能够不偷盗吗?”

岳神回答:“我何曾有什么匮乏?怎可能有盗取行为呢!”

元珪禅师解释:“我不是指这个,是问您能否公平地赏善罚恶?”

岳神回答:“能。”

元珪禅师继续传戒:“第三、您能够不杀生吗?”

岳神回答:“我确实掌管着生杀大权,必须履行职责,怎可说不杀生呢!”

元珪禅师解释:“我不是指这个,是问您能否避免滥杀无辜?”

岳神回答:“能。”

元珪禅师继续传戒:“第四、您能够不妄语吗?”

岳神回答:“我乃神祇,所行正直,怎可能打妄语呢?”

元珪禅师解释:“我不是指这个,是问您能否一直顺应天意大道,不会出尔反尔?”

岳神回答:“能。”

元珪禅师继续传戒:“第五、您能够不醉酒,不因为饮酒而误事吗?”

岳神回答:“能。”

元珪禅师传戒完毕,说:“以上就是佛教的五戒(注:这是禅师针对岳神调整过的五戒,并非五戒原文,需善巧理解)。”接着,禅师特意补充:“在持戒来说,应当用心奉持,同时对于戒律没有拘泥和执着之心。对于行事应当用心而为,同时又不陷入心念挂碍。您的身心若能如此运行,纵然天地形成之前您就已经出生,也不算精灵;纵然天地坏灭之后您仍不死,也不算长寿。虽然每天都在变化当中,但不为所动;虽然毕竟寂静默然,但不曾休止。”

“您能如此信解,则虽然已经婚娶,却如同没有妻子一样;虽然尽情享用福报,却不曾盗取;虽然掌管生死祸福,却不曾拥有权柄;虽然有所作为,却不曾造作;虽然尽兴饮酒,却不曾陷入昏醉。”

“如果您能够无心于万物,即便放纵欲望也不算淫乐;即便过分享福甚至赏罚不公也不算盗取;即便错杀无辜也不算杀害;即便从前到后一直违背天意,也不算妄语;即便饮酒到了不省人事的地步,也不算醉酒。这就是无心的缘故。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你也无我,谁能受戒,谁能持戒呢。”

岳神听后,对这番话似乎没能理解,他说:“我的神通不如佛。”

元珪禅师回应:“若论神通,您的神通有五能五不能,佛陀则有七能三不能。”

岳神听后悚然起身,乃跪拜问曰:“您可以为我详细解说吗?”

元珪禅师曰:“您之所能不必多说,但您能违背天帝的旨意吗?能让天上的日月星辰往东行(指西升东落)吗?”

岳神答:“不能。”

元珪禅师接着问:“您能夺取地神的权力吗?能融化五岳吗?能让四大海都结冰吗?”

岳神回答:“不能。”

元珪禅师小结说:“这就是您的五不能。佛陀能够空一切相,成就通达万法的大智慧,但不能当即灭除定业;佛陀能够遍知一切,穷尽亿万大劫之事,但不能教化无缘众生;佛陀能够度化无量有情,但永不能穷尽众生界。这就是佛陀的三不能。”

“但所谓定业也不持久,终将消灭;所谓无缘也只是一个时期,无缘可以结缘。众生界则本没有增减,从未有谁能够主宰万法。虽有万法而无主宰者,故可说无法。无法也无主宰者,故可说无心。如我理解,佛陀也没有什么神通,只是能够以无心通达一切万法而已。”

问:佛教常说的“万法”是什么含义?

答:一切存在。

问:一切存在都没有主宰者,那还有“上帝”等天神吗?

答:有。天神们各司其职,这职责源于它们的福德因缘和宿世善愿。例如有的天神掌管天地造化,有的天神掌管众生的生死祸福,等等。

问:不是说没有主宰者吗?怎么又有天神掌管这些?

答:它们掌管,但必须遵循规则,那就是因缘果报。它们假如胆敢错乱因果,一样会遭受报应,会堕落于人世,甚至是地狱当中。因此,根本说来,这世界没有主宰者,天神只是在履行其职责。

问:那因缘果报又是什么?它怎么比那些掌管者还厉害?

答:所谓因缘果报,就是无形的自然规律。它不是实有的东西,而是造作所带来的反作用。例如,您挥拳击打墙壁,便会遭受墙壁的反作用力,您的手会疼。但这绝不能怪墙壁,它无心,只能怪您自己的“造作”,即挥拳击打。以挥拳击打墙壁为因缘,便带来了手疼之果报。这就是因缘果报在发生作用,但您无法把它找出来,它无形,它本空。

问:从因缘果报的角度来观察,佛陀是什么?

答:佛陀是彻底通晓了因缘果报,因而不再造作的圆满觉悟者。不造作因缘,故不再遭受果报,得以超越尘世间。虽然超越了尘世间,但本来法身不会断灭,其中仍具有随缘利益众生的作用,那是不属于造作的自在作用,不可思议,难以言说。

听了元珪禅师这一番精彩开示,岳神大为受益,于是说道:“我实在是太浅薄无知了,竟从未听闻过您所开导的这些无法、无主、无我等空义。禅师您所传授的戒律,我一定奉行。此外,我愿意为您做些事情,以报答您的慈悲教化之恩德。”

元珪禅师回应:“我看待色身如同空无一物,看待一切万法都是无常,如此安然,哪里有什么需求呢!”

岳神再次恳请:“禅师您务必让我做些事情,施展我的小小神功,这样可以让那些已经发道心、刚刚发道心、尚未发道心、不肯发道心和道心已经坚固等五种人,在目睹我的神迹之后,知道确实有佛有神灵,神有超能力而人没有,有些属于自然变化有些则属于非自然的神力显现,等等,让他们因此获益。”

元珪禅师推辞道:“不可如此,不可如此。”

岳神则继续请求:“想当初,佛陀也曾命善神护法,禅师您难道不肯遵循佛教吗?但愿您随意吩咐,我一定照办。”

元珪禅师不得已,于是说道:“东岭上的东岩寺,其背后一片草莽,竟然没有树林;北岭上面树木很多,但不是寺院的背后靠山。您能把北岭上的树木移到东岭上面吗?”

岳神回应:“可以,当奉您之命。但夜间必会有喧响动静,请您和大众不必惊骇。”说完,作礼而去。

元珪禅师临门目送,只见岳神身旁的仪仗队和卫队异常庞大,俨然王者风范。

入夜,果然有暴风吼雷来临,一时间房舍飘摇,昏天黑地。元珪禅师吩咐弟子:“岳神之言应验了。你们大家不必惊恐,没事。”

次日清晨,一片风和日丽,但北岭上面的树木全部移到了东岭上面,像人栽种的一样,一行行排列在东岩寺背后。元珪禅师叮嘱弟子:“这件事不要让外人知道,否则,他们会把我当做妖魅了。”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元珪禅师自知将入灭,乃叮嘱门人弟子:“我到嵩山最开始就住在东岩寺外的东岭,等我灭度以后,你们一定要把我的骨骸安葬在那里的林木当中。”说罢,只见禅师在端坐当中忽然入灭,就如同仙家羽化一般,瞬间离去了。

                                      2017.6.6

为了避免雷同,能够顺利发布原创,特补充一些内容:

附:释元圭《高僧摘要》

姓李。伊关人也。禀气英奇。宽裕闲雅。乃誓出家。于永淳二年。遂登满足。乃隶名闲居寺。以习毗尼。执律唯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遂卜庐于岳中庞坞。时有峨冠裤褶。部曲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圭睹其貌伟。精爽不伦。谓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曰师宁识我邪。圭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识也。对曰。我此岳神也。吾能利害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圭曰。汝能生死于人。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岳神稽首再拜。愿授正戒。圭曰。神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圭曰。付汝五戒。汝能奉持。即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洗耳倾听。圭曰。汝能不淫乎。神曰。亦娶也。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神曰能。曰汝能不盗乎。神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神曰能。曰汝能不杀乎。神曰。政柄在躬。焉曰不杀。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混疑也。神曰能。曰汝能不妄乎。神曰。我本正直。焉得有妄。曰非此谓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神曰能。曰汝能不遭酒败乎。神曰力能。圭曰。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混疑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我无汝。孰能戒哉。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愿师授我戒。我当奉行。更何业因可拘尘界。我愿报慈德。勉我所能。圭曰。吾观身无物。更有何欲。神曰。师必命我。圭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叛佛邪。随意垂诲。圭不得已言曰东岩。寺之障也。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闻命矣。昏夜风雷。摆摇震运。愿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霆电。隆栋壮宇。岌礘将圮。物不安所。乃谓众僧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

释元圭为唐代著名的高僧,俗姓李,自幼天赋禀异,出家后勤修苦练,持律唯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得授五戒。传元圭禅师通法术,能点化山神,一夜之间将东岩寺北岭的树移植到东岭,且树木森然有序。《传灯录》、《释氏通鉴》、《宋高僧传》、《高僧摘要》等书皆有其传略。

嵩岳元圭禅师给山神授居士五戒


本博按:盛唐时期,中岳嵩山有个元珪禅师,宋《高僧传》卷十九、《五灯会元》均有记载,其中都详细地记录了,元珪和尚对中岳的山神传授讲解了“大乘人如何受持居士五戒”。(居士五戒为八种别解脱戒之一)。他是给有执法责任的山神讲法,近似于居士的大乘菩萨戒,与适用于小乘发心的居士五戒稍有不同。


当时元圭禅师并没有神通,只是讲解了正法,而山神学戒律是求解脱。然后山神为表示感恩显了一下神通,把北山的树移到东山给他的寺庙做屏障。这不是法师用神通招徕信徒。山神只是一个学佛的徒弟,徒弟报恩显神通也不能证明师父就一定如何高明,有神通也不见得就真懂佛法。真正的法师都懂得这个道理,不可用这类事标榜自己,所以禅师一开始不同意,后来也不让徒弟对人说这件事。禅师还开示了山神与佛神通的不同和神通的局限性。而世人不羡佛法羡神通,反倒又成了山神的徒弟,则是舍本逐末。


注意:元圭禅师这次面对的是个有护法责任的山神,适用于大乘居士五戒,所以禅师给他讲的五戒,有些类似弥勒菩萨讲的大乘菩萨戒了。元圭禅师给他讲的居士五戒,与《大涅槃经》中佛所言的大乘护法行为、《弥勒菩萨戒本》大乘菩萨人的行为规范,精神上是高度一致的。但是与《优婆塞五戒相经》对居士五戒说法略有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禅随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