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囤积症,一本书解决思考的整理误区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向被人抨击是填鸭式教育,只会批量的生产毫无思想的学习工具。实际上这一点在国外也早有反思。

这本书的作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认为日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滑翔机似的学生。滑翔机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在学校里被动的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因此即便很多人的成绩优异,但是他们已经逐渐的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提交毕业论文时期,他们往往很少能写出独特的观点。

这个发现促使了作者 外山滋比古写出了这本书《思考的整理学》,在书中探讨人们应该如何保证思想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我们应该重视沉睡的力量、对欧阳修提出三上观点的科学解释、善于运用声音的魔法等等。

不过这本书和其他的致用类书籍相比,有两个特点: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和善于总结归纳。

比如作者虽然对当时的日本教育有反思,但并没有人云亦云的去抨击学校教育。

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和中国类似,他们将国语课、数学课、社会课等等不同的课程互相掺杂着,比如上午第一节是国语课,第二节是数学课,第三节是体育课。所以有的人认为这样学习起来,每节课之间都是毫无关联的内容,是属于填鸭式教育,因此他们建议学校要教的系统一点,比如将相邻的两节课安排同样的科目。

作者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觉得如果要培养一颗会思考的头脑,就一定要学会遗忘。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接触同样的事物,容易导致思维的固化。而且时间一长大脑的思维活跃程度也会下降。因此一个人在学习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遗忘。而学校将不同科目穿插安排,正是遗忘的最好方式。

对于如何才能进行遗忘, 外山滋比古在书中提出了几个有意思的做法,比如全身大汗淋漓的运动是进行遗忘的好方法,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头脑和血液循环获得清理。

如果不方便剧烈运动也可以散步。这一点在西欧的很多哲学家的工作中就有体现,他们酷爱散步,在行走的过程中总结归纳自己的想法,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简而言之,要想保持大脑的灵敏度,那就需要随时进入遗忘,给自己切换心情,帮大脑做个大扫除。

另一个保持大脑敏锐的做法是先下笔为强。

在作者的时代,他就敏锐的发现,很多即将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应该再提炼一下想法,进而写出文章。但实际上这些学生一拖再拖,最终导致时间所剩不多,而处于焦虑状态的大脑,也没有产生出多少好点子。

每当这个时候, 外山滋比古就会建议他们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看看。

这个做法在互联网的今天,实际上是非常有效果的。

如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会碰到《无限可能》里所说的四大反派:数字洪流、数字分析、数字痴呆和数字推论

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拖延症和知识囤积症。

这时候就可以试试作者的方式,先下笔为强。

当我们怀着轻松的心情去落笔时,既可以减轻自己的整理负担,同时也可以及时的梳理思路,记录下自己的零碎想法。最神奇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间,大脑就会逐渐的搭建起理论框架,最终呈现出立体的效果。很多自己原本从未有过的想法,也会在写作的过程中间逐步的显现。

因此,只要我们随时下笔写了,往往是越写作自己的想法越清晰。

有的人曾经做过类似的方式,但是拖延症太严重,导致他们无法将随时写作变成习惯。

这时候可以考虑多建立起不同的管道,比如除了写下来,我们也可以找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把自己考虑的事情讲给他听,在这一方面可以考虑参考费曼学习法。

和保持思考的独立相比,作者的另一个特点更加的突出,那就是善于总结归纳。

作者发现生活中的很多谚语和片段化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比如中国的欧阳修,就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三上原则,指的是看书的时候,要善于利用马上、枕上和厕上的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角度,往往是赞扬欧阳修抓紧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精神。

而作者认为这里面其实有着重要的科学逻辑。

比如人们在休息睡眠的时候,大脑其实也在处理一些东西。这种无意识的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脑力锻炼方式,而在卫生间阅读也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场景。因为这个场景足够的私密,所以人们可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沉浸在自己的阅读里。

看完作者对三上的解释,即便我们不去落实三上,也有很多启发。比如当我们对某一个事物犹豫不决或者没有头绪的时候,可以在睡觉之前先将相关的资料看一遍,然后一觉睡醒,在第二天重新思考一下,也许会有新的灵感迸发。

这本书因为第1版是在80年代。所以里面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在第3章里,作者提出用笔记本和手账的形式来做信息的整理。

虽然在如今也的确有很多人在用纸笔形式做记录,但更多的人开始用印象笔记之类的云笔记做无纸化整理,而且从效率上来说,云笔记的记录方式会更快捷。

但是,一个优秀的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不会过时,所以纸笔系统和云笔记相比,不过是工具的不同,但是整理的思想内涵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保持思考的敏锐和灵活,就要先学会做思考的整理,一本书解决这个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拒绝囤积症,一本书解决思考的整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