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窘境~在技术创新来临时遭遇失败~03

  作者在本节继续讲述硬盘行业的技术创新给行业带来剧变的过程,硬盘尺寸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更多新兴硬盘企业选择占领新兴需求市场(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老牌厂家则受限于大客户和老客户设备缓慢更新速度,错过了快速跟进技术迭代的机会,往往比市场晚了一到两年才发力,不少公司就在这个阶段倒下。

发生在硬盘行业的大多数技术创新都是上文所述的延续性创新。相反,只有其他少数几种技术创新被称为破坏性创新,正是这些技术创新颠覆了硬盘行业的领先企业。

最重要的破坏性技术是缩小了硬盘大小的结构性创新——这些技术使得硬盘的直径从14英寸先后缩小到8英寸、5.25英寸、3.5英寸、2.5英寸,然后又从2.5英寸缩小到1.8英寸。表1.1说明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产生破坏性作用的。根据1981年的数据,表1.1比较了5.25英寸硬盘(当时上市不到一年的新型硬盘)和标准8英寸硬盘(当时是微型计算机制造商使用的标配硬盘)的属性。在成熟微型计算机制造商较为看重的各项性能指标(例如容量、每兆字节成本和存取时间)方面,8英寸产品都占据了绝对优势,5.25英寸硬盘在当时并不能解决微型计算机制造商提出的各项需求。另一方面,5.25英寸硬盘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正好符合当时(1980年至1982年间)刚刚出现的台式个人电脑市场的要求。它当时的售价约为2 000美元,因此可以较为经济地组装到台式计算机上。

一般来说,破坏性创新并不涉及特别复杂的技术变革,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将成品元件组装在一起,但相比之前的产品,产品结构通常会变得更加简单。(苹果其实就是擅长这种创新,同时做到了极致的用户体验)破坏性创新并不能为主流市场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因此这种创新首先发生在主流市场的可能性很小。(难以被大公司察觉也是这个原因)相反,破坏性创新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产品组合,只有远离主流市场或对主流市场没有太大意义的新兴市场,客户才会重视这些产品组合的属性。(客户的新兴需求不断变化,甚至进化)

在微型计算机开始大规模使用8英寸硬盘后,中等价位微型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开始以每年约25%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轨线是由微型计算机用户学习使用这种型号的机器的方式决定的。但与此同时,8英寸硬盘制造商发现,通过积极开展延续性创新,它们能够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增加其产品的容量,这一速度几乎是原来的微型计算机市场所预期的增长速度的两倍。(年化40%这速度简直是火箭一样)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8英寸硬盘制造商已经能够满足低端大型计算机的容量要求。随着单位容积的高速增长,8英寸硬盘的每兆字节成本逐渐降至14英寸硬盘以下,而且其他优势也开始突显出来,例如,8英寸硬盘同比例机械振动对磁盘上方磁头绝对位置的影响,要远远小于14英寸硬盘。因此在3年至4年的时间内,8英寸硬盘开始蚕食更高端的市场,并取代了大型计算机低端市场上的14英寸硬盘。(才3年就能取代前者,残酷真实)

为什么领先的硬盘制造商不能及时推出8英寸硬盘呢?很明显,它们完全具备生产这种硬盘的技术能力,而它们之所以遭遇失败,是因为迟迟没有做出进入8英寸硬盘这一新兴市场的战略决策,从而贻误了良机。我们采访了与这些企业有密切往来的市场营销和工程部门的管理人员,结果表明,这些领先的成熟14英寸硬盘制造商实际上受制于它们的客户——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当时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并不需要8英寸硬盘,它们明确表示,它们需要的是单位容量存储成本更低且容量更大的硬盘。14英寸硬盘制造商听取了这些大客户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做出了回应。而且,这些大客户以一种对硬盘制造商,或是对计算机的客户来说并不明显的方式,继续引导这些企业沿着14英寸硬盘平台以每年22%的容量增长轨道向前发展,而最终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被客户给迷惑了)

到1990年,在台式计算机中使用硬盘,这已成为磁记录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模式。然而在这一市场刚刚出现的1980年,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并在他们的台式计算机上使用硬盘,一切还都是个未知数。早期的5.25英寸硬盘制造商会向任何有购买意愿的人出售它们的硬盘。经过不断的尝试,它们终于找到了台式计算机这一应用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它们创造了这一个应用领域)。

在台式个人电脑中使用硬盘的做法得到确立后,中等价位电脑的硬盘容量(即普通个人电脑用户所要求的容量)每年以大约25%的速度增加。技术改进的速度再次达到了新市场所要求的增长速度的近两倍,1980年至1990年,新型5.25英寸硬盘的容量以每年大约50%的速度增长。与8英寸硬盘替代14英寸硬盘的情形一样,率先生产5.25英寸硬盘的企业也是新兴企业;成熟企业生产5.25英寸硬盘的时间比新兴企业平均落后了两年。到了1985年,只有一半的8英寸硬盘制造商推出了5.25英寸型号的产品,而剩下的另一半则从未进入这一市场。(落后两年,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严重误判呀)

5.25英寸硬盘用户市场曾出现过两个发展高潮。第一个高潮发生在硬盘找到新的应用领域(台式计算机)之后,在此次浪潮中,诸如体积大小等在成熟应用领域相对不太重要的产品属性得到了高度重视;第二个高潮发生在5.25英寸硬盘替代成熟微型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市场上体积更大的硬盘之后,此时,经过快速增长,5.25英寸硬盘的容量增长轨线终于与这些市场所要求的容量增长轨线(增长更为缓慢)发生了交汇。在4个主流(8英寸)硬盘制造商(舒加特联合公司、Micropolis公司、Priam公司和昆腾公司)中,只有Micropolis公司硕果仅存,成为5.25英寸硬盘市场上的一家主要制造商,而这也是管理层在历经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才得以实现的。

  康诺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硬盘,而且这种硬盘比5.25英寸型号的产品更加耐用。它用电子元件来处理那些之前由机械部件来操控的功能,用微码来取代那些之前由电子元件来实现的功能。康诺公司第一年实现的1.13亿美元的收入[插图],几乎全部来自康柏公司(康柏公司曾以3 000万美元的投资,帮助康诺公司开拓这项业务)。它生产的硬盘主要面向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便携式和膝上型计算机,以及小型台式计算机。在这一应用领域,客户愿意以更低的容量和更高的每兆字节成本,来换取更轻的重量、更好的耐用性和更低的能耗等属性。(新兴需求就是这样一点点诞生,壮大,看对大方向很重要呀)

希捷公司的工程师并没有对3.5英寸硬盘的出现充耳不闻。实际上,早在1985年年初,也就是在Rodime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个3.5英寸硬盘之后不到一年,或是康诺公司开始推出3.5英寸硬盘产品前两年,希捷公司的销售人员就向他们的客户展示了尚在研制中的3.5英寸硬盘样机,以征求客户的意见。开发新型硬盘的提议来自于希捷公司的工程部门,而反对该项计划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市场营销部门和管理团队。他们认为市场需要容量更高、单位容量成本更低的硬盘,而3.5英寸硬盘的单位容量成本永远不可能低于5.25英寸硬盘。(希捷活到了今天,看来也是有技术储备,虽然没有很快跟进,但至少可以快速落地技术)

希捷公司的销售人员面向他们在台式计算机市场上的现有客户(例如IBM公司等计算机制造商和大型台式计算机系统的增值分销商),测试了3.5英寸硬盘样机。不出所料,这些客户并没有对小型硬盘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因为它们正在为它们的下一代计算机寻找40MB和60MB容量的硬盘,而3.5英寸硬盘只能提供20MB的容量,而且成本还更高。

由于客户的反应较为冷淡,希捷公司的项目经理降低了对3.5英寸硬盘的销售预期,而公司的管理层则干脆取消了这一项目计划。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5.25英寸硬盘产品的市场规模更大,而且相比开发新型3.5英寸硬盘产品,开发新一代5.25英寸硬盘产品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销售收入。(管理层的认知局限性差点把公司带向毁灭呀)

在解释成熟企业为什么会延迟推出新技术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解释是:担心现有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船大难掉头,自己革命自己最难呢)但如希捷–康诺公司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如果新技术推动了新市场应用领域的出现,那么新技术的推出也许并不一定会侵蚀现有产品的销售。但是当成熟企业等到新技术在新的商业应用领域逐渐发展成熟之后,为了抵御自己的主要市场所受到的冲击,才推出相关技术产品时,那它们对市场侵蚀的担心就将发展为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

尽管2.5英寸硬盘的容量比3.5英寸硬盘要小得多,但小型硬盘所面对的便携式计算机市场更重视其他特性,例如重量轻、耐用性好、能耗低、体积小等。从这些方面看,2.5英寸硬盘的性能要好于3.5英寸硬盘,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延续性技术。事实上,那些购买康诺公司3.5英寸硬盘的计算机制造商(例如东芝公司、Zenith公司和夏普公司等膝上型电脑制造商)正是笔记本电脑的领先制造商,而且这些公司正好需要体积更小的2.5英寸硬盘。因此康诺公司及其在3.5英寸硬盘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紧跟它们的客户的脚步,几乎同时完成了向2.5英寸硬盘的过渡。(找到新兴客户的需求,比老客户看来重要许多呀)

然而在1992年,具有明显破坏性特征的1.8英寸硬盘横空出世。尽管本书将在之后的章节中详细谈到当时的情况,但在这里需提到一点:到1995年,在销售额为1.3亿美元的1.8英寸硬盘市场中,新兴企业占据了98%的份额。此外,在1.8英寸硬盘刚刚出现时,应用这种硬盘的最大的市场并非计算机市场,而是便携式心脏监护装置市场。(跨行业新兴需求,这个更难敏锐察觉)

快速迭代的技术创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者的窘境~在技术创新来临时遭遇失败~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