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会不是“好运”,而是方法论

回首曾经以往,遗憾着感叹错失好多机会,导致辞混成如今自己不喜欢的模样。臆想要是抓住错失的机会中任何一次,今天就会大改模样。因此不胜惋惜。

然而,惋惜感叹一番之后,还是回到现实中的生活。过着同样的日子,等到某年某天继续惋惜感叹。

常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一生能抓住一两次机会即可受用终身。这话好象机会少得可怜,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少数人才能拥有。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与007社群创始人谭杰一同在《通向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听课,一同听李笑来老师传道。一年之后,谭杰聚集了上万人的写作粉丝。而我却原地踏步。

分析原因,不是没机会,而是根本没觉得机会是机会。

专栏聚集的十几万学生,是机会。不用广告,得到平台及老师的专栏说是活广告,为你已经聚集的十多万人,只要有一定的写作本领和吸引同学的强项,就会有很多人被吸引为自己的支持者。

专栏留言,也是机会,只要留言写得好,老师把留言提出来,供大家参考阅读,是高人提点的机会。谭杰每天留言最早,最好,点赞人数多。而我三五天留一次言,根本没有用心,自己更不优秀。

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同样是机会,也坚持认真的、最早、最好的留言,同样能聚集很多同学粉。老师及专栏的机会一直在就哪里,这样的机会现在都存在,只不过自己开启这机会的条件我不能满足。

用《认知突围》中例子来说明,比如你想接触一位女神,恰好今天她跟你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这就是机会。只不过你很平凡,你的女神并没有注意到你。接着,老师让一位优秀的同学上台做即兴演讲,这也是机会。你有了被注视到的机会,只是你不够优秀,没有资格被请上台。如果你真的足够优秀被请上去演讲了,这又是一个机会,但由于你的其他吸引力不足,女神对你无感。

机会一直存在,今天也有概率是一个你和女神一见钟情的好日子,可惜由于你没有满足条件,所以机会并没有被开启。

细细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脉络:你的自身条件——机会开启——达成目标。

如果把你换成一个优秀的高富帅,今天的结局可能迥然不同。机会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每个人手上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条件不一样,因此能开发出来的结果自然不同。


如果手上什么资源都没有,机会当然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就算再等,最后得到的依然是文章开头那种感叹与惋惜。

所以说,不是机不可失,时不在来,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机会无处不在,抓住它是靠用资源自行开发出来,达满足开启它的条件。

机会都是靠一个个碎片条件拼出来的,没有前面积累的碎片,你就难以拼出下一个图形,而没有下一个图形当中的一块碎片,你自然也无法拼出下下个。

现在,对机会这件事的认知加深了一层。什么“错失良机”,什么“老天没给我机会”,都是胡扯了。不是没有机会,机会一直在那里,只是你没有满足开启它的条件而已。

生活中的我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就像一只一直前行的小虫子,不停地用你的触角去触碰周围的各种机会。由于自己没有相应的触角,探测不到对应的机会;有时候,你发现探测到了机会,却发现长度不够;更加努力长出了相应的足够长的触角,又发现刚才的机会已经远去。于是,只能继续前行。

然而这根长出来却已然错过“机会”的新触角是否就无用了呢?不,迟早还会再用到它。即使暂时用不到,增加了触角,探测到机会的概率也越来越多。增加了触角,说明自身变得越来越优秀。说明具备了机会开启的条件。

充分理解什么是机会,以及如何获得机会后。怎么做呢?先做起来,练就自身条件。选定想要达到的目标,义无反顾的去练,去做,力求在这一目标上相关条件足够优秀,最终开启它。

几乎没有一个领域没有机会,哪怕现在看不到机会,不代表以后也看不到机会。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惋惜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如果你还没有长出触角。没有触角,你又怎么能发现机会呢?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来,宁愿等。是由于喜欢用静态思维看待问题,总是认为在环境不变或环境变差的条件下,现在看不到机会就意味着以后也看不到机会,所以不想浪费时间。但他们节省下来的时间通常也没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最终是白白浪费时间。

所以,先做起来,机会可能就会出现。抓住机会不是“好运”,而是方法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抓住机会不是“好运”,而是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