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南边的桥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晴

我们村有两座桥。

村东边有条河,小时候我们在河里洗衣服、洗澡。这条河上的桥比较高,一般夏季雨水多的时候也淹不了。

村南边也有一座桥,这座矮小的桥把我们的村子自然的分成了两部分,河南和河北。河南是新村子。多年前,谁家儿子结婚盖房,村里给的宅基地都在那边,慢慢地形成了我们村儿的另一半。河南和河北相距二里地。平时去河南边就说“上河南”。这条河的河水像醋的颜色,味也不太好,据说是上游造纸厂排放的废水。严格来说,这座桥在我们村的西南方,河从我们村的西侧流过。

我们村的小学就在河南。那时候五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班三四十个学生。推开教室的窗户,就是村里的苹果园。春天,苹果花散发着甜甜的香味儿;秋天,诱人的红苹果、绿苹果,满树满树都是,真是馋人。

那时候,可能是为了适应大人要老早起床下地干农活的习惯吧,一般是先上一节课,再回家吃早饭。放学时,住在河北的我们要按班站队。一到五年级排成长长的队伍,从河南回河北的家。在河北住的老师们,有的和我们步行;有的推着自行车护送我们。在河南住的老师,也需要把我们护送过了桥,才能回家吃饭。

因为桥很矮,所以一到夏季雨水多的时候,河水就会漫上桥面。桥面两侧没有栏杆,只有两排五六十公分高的水泥柱。水如果再大的话,水泥柱也只剩下个顶露在水面。一到这个时候,南来北往的人就受影响了。胆子大的,趟水过去;胆子小的,只能站在桥头等待,等水降下去再过桥。

如果放学赶上了发大水,(当然不会太大的水)老师就会让我们把凉鞋脱下来,拎在手里(怕被水冲走),然后所有人前后手拉手一起过河,现在想起来多有意思啊!

河南边的那座桥,地势很低,所以无论往南走,还是往北走,只要过了桥,一定是上坡。那时候都学雷锋做好事。我们上学、放学的时候,经常帮人推地排车。推完之后,小小的心脏扑通扑通跳得很快。一是因为用劲儿了,二是做了好人好事,激动啊。我们的作文经常是帮老大爷、老大娘推车。

图片源自网络

有一次,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从学校门口骑车经过,往河北方向骑。其实,那条路从学校门口开始就是下坡了(到现在,我有时做梦,还会梦到学校门口那段上坡、下坡的路),而那条路又不是直的,是向东南弯的。那个男人当时不知怎么回事儿,一下没刹住闸,自行车顺着坡就蹿到路边的水沟里去了。沟很深,很是吓人。记得他从水沟里站起来之后,赶快去捞落进水里的黑色人造革皮包,包里有几个小药瓶,也许是刚买的药吧。

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去上学。走到桥上的时候,一个壮硕的中年妇女刚从哪里磨了一袋面,用地排车推着。也许她边走边想心事了吧,一不留神,把地排车推到了桥沿上,那袋面迅速地滑到了河里。她眼疾手快,立马跳下河(桥很低,前面说过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抱起那袋面,大概是因为心疼吧,嘴里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哎哟,我的娘哎。”也许那袋面还没都湿透吧。

下午放学时,大概老师就不送队了。我们经常是自由自在,想走哪儿就走哪儿。一般我们过了桥,就不走大路了,会沿着河边儿走,边走边玩。秋天的时候,岸边的杨树落下许多杨叶。中午上学的时候,我们就准备好大洋针,穿上一根长长的麻线。下午放学,几个同行的小伙伴儿就边沿河边走,边穿杨叶。穿成串儿的杨叶,被我们提回家,放进灶房做饭用。农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会过日子,连玩耍都不忘给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无论是村东的桥,还是村南的桥,都已经被修得又高又宽。村南边的桥两岸的路,也已被修得宽阔而平坦。站在高高的新桥往下看,原来的旧桥依然可见。和新桥相比,它是那么得低,那么得矮,简直就不可以称之为“桥”。可就是那座不起眼的小桥,留下了我那么多童年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村南边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