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总结1

目录

第2章 放松点

第3章 学习即创造

第4章 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第5章 预防拖延

第6章 小恶魔无处不在


第2章 放松点

  1. 专注模式下的思维活动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必不可少。它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
  2. 利用专注思维模式来处理数学和科学问题,通常会比处理语言和人际交往相关问题费劲得多。
  3. 还有另外一个挑战与数学、科学难题相关,它就是思维的定式效应(类似一叶障目)。在这种效应里,你脑海中已有的,或是最初的想法,会阻碍你产生更好的想法或答案。
  4. 这就是学数学和科学的学生常犯的一个显著错误: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 。
  5. 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把开关切换到“广角光源”,直到你锁定了一个新的、更有成效的方法。
  6. 写论文、为学校项目想点子或是尝试解决一个困难的数学题也是一样的。现在我信奉这样的经验:你越是苦思冥想,得出的想法就越是味同嚼蜡。
  7. 想要学习数学和科学,而且保持创造力,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被用到,对它们的强化训练缺一不可。
  8. 当学生在一个问题上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觉得这不是他们擅长的学科,那些聪明的学生尤甚。
  9. 但学习本来就是从困惑中摸索问题答案的过程,能够描述出来问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10. 如果拖延,你就没有时间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够走马观花地过上一遍 。
  11. 在这天内,试着用至少3个25分钟(“番茄时间段”)来处理你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任务。
  12.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你会在两种模式之间转换,择一而用。
  13. 如果我们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的问题,很容易止步不前。
  14. 想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接着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上溜开一会儿。
  15. 定式效应就是说因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记住这一点,有时候你的思考得灵活点。想要解决问题,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转换。最初的想法反而可能是误导。

第3章 学习即创造

  1.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转换一下心情,花上一点时间,就能自然地从专注模式转换到发散模式,关键在于去做别的事,直到你的大脑意识自然地忘掉了之前的问题。
  2. 在很多领域,散步都是万能灵药。
  3. 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乘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 。
  4. 发散模式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 ,而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的背后往往正是创造力在运筹帷幄。
  5. 在寻求解答的这场冒险里,每抓住一个错误都是往前进了一步。揪出错误也能带给你成就感。
  6. 只要仍然处于专注模式下,每一秒都在消耗你的能量储备,就像一场全神贯注、随时间增重的脑力举重一样。因此,课间和朋友们活动一下、聊聊天,能让大脑不再神经紧绷,这绝对是个提神醒脑的好办法。
  7. 激活发散模式的一般方法
    1. 去健身房
    2. 参加运动,如踢足球或打篮球
    3. 慢跑、散步或游泳
    4. 跳舞
    5. 开车兜风(或者搭个顺风车)
    6. 绘画或者涂鸦
    7. 淋个浴或是泡个澡
    8. 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
    9. 用乐器演奏熟悉的歌曲
    10. 冥想或者祷告
    11. 睡觉(召唤发散模式的终极法宝!)
  8. 记住,做作业和考试时,接受大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会有碍于你另觅佳径
  9. 根据近期的研究,眨眼是项打破僵局,帮你跳出来重新评估现状的关键行为。闭眼似乎可以在一瞬间放松我们紧绷的注意力,提供片刻休息,并让我们的意识和想法刷新页面
  10. 刻意闭眼又似乎能帮我们提高专注程度——沉思求解时,人们通常远眺、闭眼或干脆蒙上眼睛来避免干扰。
  11. 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
  12. 进入下一次专注模式前,应该留出足够长的休息时间,让你的意识完全从手上的问题脱离出来。
  13. 学新概念时,别扔上一天才回头复习。
  14. 自制力很强的人反而会更难关闭专注模式,好让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
  15. 当你真正被难住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同班同学、同龄人或者导师请教。让他们为你提供不同的视角,或是类比举例来解释概念。
  16. 我们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解决问题,可专注也会阻碍我们找到所需的新方法
  17. 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
  18. 当你的大脑首次把一个信息条目存入长期记忆时,最好时常去看看,以保证日后需要时还能找到它。
  19. 许多人会说进入小睡状态很难。很多年前的某节瑜伽课教会了我的一件事,就是减缓呼吸。别去想什么我一定得睡着,只是缓慢地呼气吸气就好。可以想想我就要睡着啦,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20. 人醒着的时候大脑确实会产生有毒物质。而在睡眠中,脑细胞会收缩,于是细胞间隙会变大,这就像是打开了水龙头——脑脊液从中流过并且冲洗掉毒素。这样的夜间大扫除正是保持脑健康的一个环节。
  21. 睡眠状态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除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
  22. 睡觉时,你的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加固这些神经模型。最后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23. 让精力充沛的大脑阅读一个小时,强过疲劳的大脑读上三个小时。缺觉的大脑根本无法保证在正常思考活动中一如既往地进行思维联结。
  24. 遇到数学或科学上的概念和难题,首先要让专注模式打头阵。它完成第一轮战斗后,就轮到发散模式了。
  25. 放松一下,做点别的!一旦工作期间出现了挫败感,转移注意力就该随之出现,让隐藏在后台的发散模式运转起来。
  26. 学好数学和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27. 让两种模式有足够的时间各行其是,你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牢固的神经结构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如果你有拖延问题,试着计时25分钟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别让发短信、上网或其他分心的事物上门打扰。
  28. 主要的记忆系统有两类:
    1. 工作记忆——只能一次扔四个球的杂耍演员;
    2. 长期记忆——能储存大量知识的仓库,不过要靠定期回访保持对其中内容的新鲜感。
    3.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4. 同时,睡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会帮助你:
      1. 构造一般性思维活动所需的神经联结——这也是为什么考前一晚的睡眠很重要

第4章 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1. 专注模式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让注意力把大脑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有趣的是,注意力触手会在紧张状态下失去部分连接能力。这就是当你愤怒、紧张或害怕时,总觉得脑袋有点不够用的原因。
  2. 专注的练习和重复是创造记忆痕迹的过程。
  3. 要熟练地掌握数学和科学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
  4. 进行组块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5. 组块活动的第二步是理解(understanding)。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暂时只要求基本理解,即合成信息得出关键要义就好。理解力就像强力胶,能把基础的记忆痕迹黏合在一起。它铺展出各种各样的痕迹路径,将记忆痕迹联结起来。
  6. 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在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上反复推敲、练习,使你不仅能了解组块的用武之地,也能清楚它何时派不上用场。这将有助于你在更大的宏观图景中定位新组块。
  7. 从下至上的组块过程 ,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练习与重复可以帮助建立和加固每个组块。这样如果你需要信息,就可以轻松地从记忆中获取。还有一个是从上至下“纵览全局”的过程 ,这一过程能让你看到知识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
  8. 快速浏览章节,或去听一场条理清晰的演讲,都能让你获得宏观图景。在学习即将收尾时,完整知识版图就算还缺上几块“拼图碎块”,也不会影响你总览宏观图景。
  9. 试着回想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 。
  10. 大多数学生不断重复阅读笔记或课本(撇开这种学习策略有限的优点不说),却很少有人在学习时进行自我测验或做提取练习。
  11. 划重点和标下画线一定要谨慎,否则你不仅会效率低下,而且会被误导。画线的动作会让你欺骗自己大脑在工作,其实只是手在动而已。做标记前,要先训练自己找到主要观点,并把所做标记数量降到最少——一句话就行了,最多不要超过一个自然段。在留白区域记下总结好的关键概念也是个好办法。
  12.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利用重读间隔中进行的回想,训练了你的大脑。
  13. 别扔太久之后才去练习回想,那样你每次都得从头开始巩固概念。许多教授建议,如果可能,要在听过课程的当晚再写一遍笔记。
  14. 要实现概念到应用的飞跃,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地运用概念
  15. 最初把概念打包成组块时,工作记忆会被先前的零碎内容塞满,一旦概念组块形成,它只会占用工作记忆的一个位点。同时,它会化为一条流畅的思路,你可以轻松得到它的指引,并创建新的联结。这样,工作记忆其他的空间就腾出来了。
  16. 现在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独立解决问题是那么关键,而不是谁来写写答案都行。如果你只是看着答案做题,然后自欺欺人地说“太好了我懂啦”,那么答案根本就不属于你,因为你几乎没有把这些概念编织到基础神经回路上。
  17. 如果你想要熟练掌握材料,以此考出好成绩或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思考,你就必须让它们牢牢地钉在记忆里 。
  18. “慢直觉”的关键就是要用多角度思维感知一个概念。一次性处理大量不同方向的想法。让未及忘却的鲜活概念,彼此连接成网络,这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19. 头脑中馆藏的组块思维越丰富,解决问题对于你来说就越容易,而且组块经验越丰富,你越会发现自己可以创造出更大规模的组块——丝带越来越长。
  20. 大部分难题都是由直觉解决的,因为它们与你熟知的事物截然不同。要记住,发散思维会以半随机的方式创造联结,所以你需要通过专注模式对它给出的答案仔细验证。直觉并不总是对的!
  21. 一天之内再次强化学习模型,在构造神经模型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如果不强化,学习模型很快会从脑海中消失。
  22. 你也会因为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加固脑中“错误”的解题过程。这就体现了检查纠错的重要性。如果你只是偶尔歪打正着,却没有意识到解题步骤是错的。那么就算得到了正确答案,也会被它误导。
  23. 你一旦理解透彻,并从宏观思维角度把它视为一个整体,不出意外,你的思维会被高度压缩(就像压缩文件)。浓缩的思维让人获得洞察力,数学真正的乐趣之一就在于此。
  24. 重复与练习的背后是大脑在创造固化组块,难点就在于它们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25. 我们都喜欢创新,以及能够纵览全局的学习。但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中,必须进行适量的练习和重复,否则就无法构建组块来支撑专业技能。
  26. 相同时间内,仅靠对材料的练习和回想,学生的习得内容和学习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方法
  27. 提取知识和回想知识让我们不仅仅是重复的机器——提取过程本身增加了学习深度,并帮助我们逐渐形成组块。
  28. 学习任何新技能或新学科的时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环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做能帮你构建所需的神经模型,让新技巧顺利成为你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29. 可以每天只学一会儿,但要保证所学知识能脱口而出
  30. 让自己的身体活动一下,在难以理解关键问题时会特别有帮助。
  31. 离开平时的学习地点,到别处回想材料,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增进理解 。人们在不同的房间参加考试时,有时会失去来自潜意识的提示。在多样的外部环境中思考材料,你将不再依赖来自任何一个地点的提示。这能避免从自己的书桌转换到陌生的考试教室时出现的问题。
  32. 不同问题的回顾时间段不同,这取决于你的学习速度和方式。
  33. 在完全理解之后,仍持续不断地学或练,我们称之为过度学习,研究显示这会浪费你宝贵的学习时间。
  34. 学习期间一旦巩固了一种技巧的基本思路(这时会有点像骑在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上),你就要开始穿插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
  35. 你需要让大脑逐步接受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36. 与其过度学习,不如穿插学习
  37. 与其在同类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长时间去学和练,不如把精力分配到更短的学习时间段上,以避免过度学习。
  38. 练习有助于构建强壮的神经模型——那就是,形成理解的概念组块。
  39. 练习能带给你流畅而敏捷的思维,这正是考试中需要具备的。
  40. 构建组块的必需品:
    1. 专注力(focused attention);
    2.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understanding);
    3. 练习(practice)帮助你获取宏观背景信息。
  41. 简单回想,试着关上书回忆要点,是促进组块形成的最好办法之一

第5章 预防拖延

  1. 首先要记住,陷入拖延很简单,但获得顽强的意志力可就难得多了。因为后者需要动用大量的神经资源。
  2. 我需要找到一个让自己集中精神听课、做作业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和时间。
  3.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数学或科学依赖于两个过程:一是短暂的学习期,这是“神经砖块”垒砌的过程;二是学习期之间的间隔,就是“思维水泥”凝固的过程。
  4. 现实就是,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
  5. 值得注意的是,令人痛苦的就是预感本身。
  6. 回避痛苦似乎无可厚非,但习惯性的回避会带来非常糟糕的长期影响。这全都是因为你的神经基础就没有打牢,你根本没做好准备,怎么可能泰然自若地面对所需的材料。
  7. 拖延是个极具影响力的“关键”恶习,它会影响你人生的诸多方面。而一旦做出改变,数不尽的积极变化就会铺展在你的眼前。
  8. 拖延会成瘾。它所提供的片刻兴奋与解脱是乏味现实的避风港。
  9. 研究者发现,拖延症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
  10. 积习难改,人们很容易就会深深陷入拖延的陷阱。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沦于拖延的舒适反应。久而久之,已经习惯性拖延的你会身不由己地寻求那短暂而微小的愉悦感。而这种习惯性反应让你渐渐失去从前的自信,最后干脆不再指望能提高工作效率。
  11. 然而,随着你所接触的数学和科学领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发重要。曾经屡试不爽的习惯,最终会回过头来给你当头一棒。
  12. 我们所拖延的都是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贪图一时之快未必对我们有益。
  13. 拖延就像在服用微量的毒药。一时看不出影响,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

第6章 小恶魔无处不在

  1. 习惯有好有坏。神经模型从频繁的练习中产生,它们自动联结形成组块,而组块和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习惯可以帮我们节省力气,它能为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别的活动。
  2. 你可能想不到,自己受控于习惯性出窍状态的情况有多么频繁。这就是习惯的关键所在:在你执行习惯性动作的时候,不用集中注意力思考。这就节省了力气。
  3. 习惯分为四个部分。
    1. 信号。这就是使你进入“出窍状态”的触发点。信号可以很简单,比如仅仅看到计划清单上面的第一个任务(提醒你“要开始做下周的作业啦”),或者是看到朋友发来的一条短信(提醒你“又可以偷懒了”)。信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你对信号的反应,也就是你的反应程序才是重点。
    2. 反应程序。 这就是你的出窍状态——你的大脑在接到信号暗示时做出的常规性、习惯性的反应。小恶魔的反应可以是无害的或有益的,但在最坏的情况下,它可能会有很强的破坏性,它们会违抗常识。
    3. 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得以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愉悦。拖延是一种很容易养成的习惯,因为它会如此迅速地奖励你,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去。
    4. 信念。习惯的强大效果,来自你对它的信念。比如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可能改掉把学习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的习惯。
  4. 改变你对信号的反应,是唯一需要动用意志力的环节。
    1. 信号。识别出让你进入出窍和拖延状态的导火索。信号一般有这么几种:地点、时间、感受、对他人的反应和刚刚发生的事件。拖延问题就出在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你往往在无意识间就开始了拖延。
    2. 反应程序。这么说吧,你经常会把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不太痛苦的事情上。改变的关键在于制订计划。培养新习惯可能会很有用。另外,在开始高难度任务前填饱肚子也挺有用。
    3. 奖励机制。你为什么要拖延?拖延能不能用情感上的补偿来替代?能不能以那种小有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自豪感来替代?或用一种满足感来替代?
    4. 信念。改变拖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但你对新系统效果的坚信不疑,能够助你渡过难关 。巩固信念的方式之一就是发展一个新的朋友圈。
    5. “心理对照”(mental contrasting)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此法是将你现在的状态和你期望达到的状态做对比。心理对照能产生巨大效果的原因,就在于你在拿想要的未来与当下的状态或曾经的状态做对比。在工作和生活空间中摆放一些能让你联想到理想未来的图片,它可以为你的发散模式增加动力。
  5. 记住,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再来一个新奖励。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期待这个新奖励,关键的转变才会发生,你才能养成新习惯。
  6. 如果发现自己选择逃避是因为某些任务让你难受,有个好办法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7. 用书签或者便利贴标出每天的阅读目标会是个好主意。它是进度的直接反馈——如果终点触目可及,你会更有动力。
  8. 分享一个很有用的小建议:即刻开始行动。这个建议听起来相当简单,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9. 将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可以让你避免对自己做出评价,(我快完成任务了吗?)并让你更放松地沉浸到工作进程中。
  10. 一心多用就像不断地揠苗助长。不断地转移注意力,也就意味着你脑中的新观点、新概念没有机会生根发芽 。做功课的时候一心多用会让你迅速疲劳。每一次微不足道的注意力转移都会消耗能量。
  11. 拖延行为还常常包括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分神,比如削铅笔。分神的部分原因还是在于你对完成任务还存在紧张感。
  12. 在让你感觉痛苦的事情上多努力一点,最终你得到的好处会很多。
  13. 如同拖延,习惯有四个组成部分:
    1. 信号;
    2. 反应程序;
    3. 奖励机制;
    4. 信念。
  14. 要改变习惯,可以改变对信号的反应,或者干脆回避信号。奖励和信念有助于促成习惯上的长久转变。
  15. 用25分钟的番茄时间在短时段内保持高效率。每次成功地专注工作了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奖励。
  16. 确保规划一些自由时间,滋养你的发散模式。
  17. “心理对照”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激励法——想想最糟糕的现状或者不堪回首的过去,然后将它们和乐观的未来做对比。
  18. 你会因为一心多用,让思维无法形成充分、丰富的联结,因为大脑中促成联结的部分还没来得及巩固联结,就被拉去做别的事情了。
  19. 跟你们分享一点我在成功之路上学到的经验。
    1. 你的分数不能说明你的一切,你能做到的远比这个分数好得多。分数反映的是时间管理和成功的概率。
    2. 分数难看不代表你是个糟糕的人。
    3. 拖延才是扼杀成功的毒药。
    4. 关键要专注于让自己走出能够把握的每一小步,并进行时间管理
    5. 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6. 人人都有失败的可能。你会失败,所以要控制你的失败。这就是家庭作业的用意——在这儿就让你把失败全部经历一遍。
    7. 有史以来最大的谎言就是“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是个假命题,因为熟练只能让你更好(practice makes you better),完美谁也做不到。
    8. 练习就是让我们去经历失败。
    9. 在家里,在课堂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练习,就是别等到考试的时候。
    10. 靠恶补通过考试与成功不是一回事。
    11. 考前恶补不过是临时对策罢了。它不会带给你太多满足感,得到的结果也是暂时的。
    12. 学习才是长久之计,它会带来人生中最大的奖励。
    13. 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全面学习。
    14. 拥抱失败,为每一次失败庆祝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之道》总结,其他,经验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