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大师贝尔尼尼的大理石作品。描述的是著名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与达芙妮。在故事的结尾,可怜的达芙妮为了逃避阿波罗炽热的爱情化作一种植物,而阿波罗此后也常年以这种植物的枝条为伴,这就是月桂树。我们今天在古希腊的圣地、阿波罗神庙所在的德尔斐郊外还能看到那棵被称为神树的超级月桂树。也许它就是达芙妮的化身。有机会游览的朋友一定要去摸一摸哦,我说的是那棵月桂树!
西方最早关于“桂树”的传说中可能最著名的就是阿波罗和达芙妮的爱情悲剧。无数的艺术大师们在各种介质中都表现过这个题材。实际上可以称为“桂”的植物有数百种,但是能够食用的却仅有两种。今晚,我就和大家聊一聊近代香料贸易中关于“桂树”的话题。
我们上一讲说到一个著名的海上追击事件。葡萄牙的船只在追赶阿拉伯商人的过程中误打误撞找到了贩运肉桂的港口。这里就是印度次大陆东南方向的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在岛民自己的语言中代表“光明而富庶的乐土”。这里是一个海岛,空气炎热湿润,四季如夏,但孕育颇丰。如今这里所产的宝石和红茶享誉世界,但这个美丽的岛屿第一次进入欧洲人的眼睛时却是因为它另外的独有特产——肉桂。这种曾经无比尊贵的植物虽然原产锡兰,但也不是遍地黄金的样子。既然我们开聊这个话题,那就一次把他聊透。我们第一个要探究的就是顶级肉桂到底长在哪里?让我们来看一个上学的时候地理老师会展示的气候地图。
这张图给我们展示了季风对锡兰的显著影响,每年春夏至金秋印度洋上吹来湿润的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年末到翌年早春西伯利亚经孟加拉湾吹来东北季风相对寒冷干燥。独特的气候特征造就了东北干燥,西南丰润的地理特性。所以无须查找更多的佐证我们就能知晓在几百年前葡萄牙人到来之时的主要故事大部分都将发生在西南部更加富庶的农业区域。
水中打捞的黄金
肉桂对于欧洲人来说和胡椒一样,既熟悉又陌生,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但在葡萄牙人刚刚成功探险印度南部的时代,肉桂依旧如同胡椒的过往一样是一个解不开又难以释怀的传说。
地中海对于肉桂明确的品鉴历史也可以追述到古罗马时期。它常作为帝王的礼物,寺庙的祭品,被推崇至极。实际上若再往前考察,我们也能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只是肉桂没有出现在餐桌或其他世俗场所中。例如,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制作中需要肉桂,犹太人的膏油礼中出现过肉桂,古希腊众神的祭祀中也有他的影子。这些文献的记载将人们对肉桂的认识与使用往前又推了至少1500年,也就是距今3500多年的时代。
对一切神品的推崇往往会催生没谱的神话传说。我这里给大家引述一个最著名的胡说八道。它来自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描述。这个版本颇具《庄子•逍遥游》的缥缈意味:有一种叫做肉桂鸟的生物,奇大无比,这种鸟善飞翔,能远行。于是可以在深海领域捡拾漂浮在水面上的奇异树枝。它们的巢筑于悬崖壁上并用泥巴适当地加以巩固。人们把牛和其他大型动物切成大块放在悬崖下,诱使它们将其搬回巢中。当鸟巢因不堪重负而坠落时,就可以把掉下的木片树枝收集起来,这些“建筑材料”就是肉桂。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外国版的燕窝?要我说它和燕窝最像的地方就是“特别贵”。
持不同观点者也大有人在,并声称认真考察,言之凿凿,描述也更加离奇。1248年,一名叫做约翰威利的军士在跟随法王进行十字军东征时来到古老的埃及,他在自己的战地报告中就声称亲自考察了肉桂的来源:肉桂是在埃及神圣的尼罗河源头用渔网打捞上来的,期间要躲避湍急的涡流和可怕而凶猛的尼罗河鳄鱼。所以得来十分不易,价值自然高不可及。
林林种种的说法让肉桂的身价飙升,资源的稀缺与人们趋之若鹜的态度让这种神奇香料的价格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真正价值。然而这种堪比黄金的黄金粉末到底来源于哪里?常久以来,贩运者都谨守秘密避而不谈。直到我们上篇文章提到的追击阿拉伯商船的随机事件之后,葡萄牙人才真正找到了肉桂的产地。
我们中国人一提到“桂”这个字会联想到几种饮食呢?大概有“桂花糖、桂花酒”只有就是“炖肉”。而我一开始主要联想的是炖肉。以前不太懂这些的时候风闻洋人喝咖啡会放肉桂粉,就很纳闷:甜甜的饮品为什么会放那个?岂不成了卤肉老汤了?!这种文化差异产生的误会来源于对“桂”的不同认识。实际上叫“桂”的植物大概有上百种,其中只有两种存在食用和商业价值。一个是锡兰肉桂、另一个就是中国桂皮。很荣幸中国还占了一个。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口感和香气,中国的桂皮质粗,味辛辣,过于强烈,多用在烹饪中。而锡兰肉桂细腻,香浓郁,可能你们都不相信,锡兰肉桂的甜度比蔗糖还要高100倍左右。口感整体温和适中,更具高雅内敛气质。那么,要怎样才能区分肉桂和桂皮呢?其实并不困难,区分它们并不需要亲口品尝,甚至连闻都不用,只要看上一眼就基本知晓了。
上图所示分别是中国桂皮和锡兰肉桂。中国桂皮质地坚硬且厚(1cm左右),晒干后的手感粗糙无韧性,所以只有一层或呈现断片状。而锡兰肉桂色泽棕金,质地细腻且薄(0.5-0.8cm左右),柔软的属性让它能以“套装”的面目示人。
男砍女剥的和谐生活
前一期结尾处说到的“追击事件”主角劳伦斯的妻子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有一天,我从摇曳的船舱中醒来,发现自己闻到了甜腻的肉桂香气,起身望向舷窗,果然已经到达科伦坡了。”科伦坡位于斯里兰卡的西南部,是最好的锡兰肉桂产地。这里的沙罗伽摩人是制作肉桂的传统高手。娴熟的手艺使他们在自葡萄牙人开始的殖民时代就免遭奴隶一般的悲惨生活。
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认为肉桂皮就是肉桂树上剥下的外皮,那你就错了。它的制作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一份需要技术和耐心的工作。
制作肉桂的过程并不简单,大致来讲有这样的几道工序:
1.男人们进入种植园砍下肉桂树的侧丫小枝干送往附近的加工地点;
2.女人们小心的将表皮刮下,再用特制的锤子开始敲打湿润的枝干;
3.不多时,另一层纤薄的淡黄色树皮便从枝干上脱离下来,用刀子剥下;
4.置放于屋顶晾晒十小时左右;
5.将相对散碎的肉桂皮整齐码放在一条完整的肉桂皮中,卷成卷状,每日至少卷动一次以求紧致,如此往复几个星期;
6.送往指定地点请师傅品鉴定级。
据说,品鉴师傅经常要在舌头上垫一片面包,因为反复品尝大量肉桂使舌头麻木甚至疼痛,犹如一种酷刑。
种植、采集和制作肉桂是一门传统的农业加手工业,与中国古代的“男耕女织”相似,这里的农业社会处处是一番“男砍女剥”的和谐景象。同时,原始而传统的劳动也是非常辛苦的,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走向城市,去做那些相对轻省又回报稳定的所谓“体面工作”。
今天在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数的传统文化与手艺都随着“快速而高效”的魔咒湮灭殆尽。殊不知,毁灭有时不是因为落后而是因为坚守。但愿再过五十年,这种美妙的香味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与视频里,更不要用合成的化学近似物来替代。
大航海开始的时候人类并没有制造出任何自主动力的船只,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小小的人力和伟大的自然。早在耶稣出生的100年前,古希腊的航海家希帕罗斯就成功的发现了印度洋"夏顺冬逆"的洋流规律,这是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一个光辉里程碑。之后的千百年里,无数的航行者利用季风和洋流扬帆远去,带着希望驶向美好的彼岸。在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带动下,欧洲人先来到印度,接着是锡兰,再向东眺望,便可到达马来亚和婆罗洲!那里还有一种更新奇也更贵重的味道。认识和利用自然,开发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灵掌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