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想和文字谈一辈子恋爱

我是卡罗儿,专注自媒体运营和自我提升的90后。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自媒体干货和治愈原创。 

1

上中学时,老师布置过一道作文题,要求同学们写自己的理想。

身边的人拿到题迅速动起笔来,有的写“教师”“医生”“画家”,有的写“工程师”“科学家”。从开头到结尾,每段都一清二楚,似乎自己的人生路也该这么清晰地走下去。

我愣了几秒,反问自己:“我呢?我的理想是什么?”

农村的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老师布置的练习基本上都能在学校完成。因为不会炒菜,也没有课后作业,所以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听大人的话,把饭煮好把洗澡水烧好之后,就可以玩耍了。

那时的孩子大都没什么追求,夏天能够吃上5毛钱的冰激凌,冬天能有一双保暖的棉拖,就知足了,所谓“理想”,是谈不上的,唯一能称得上是“目标”的事情,大概就是考上镇上不错的中学吧。

很明显,如今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太过宽泛且太过遥远,十几岁的我,哪里定义得了十几二十年后的自己在哪里、干什么。

得知小伙伴们对未来都有明确规划时,我开始慌张,像只掉队的候鸟一时不知飞向哪边。我知道不是怕自己没有理想,而是担心和同学们不一样而显得格格不入。

我没有真正思量过“理想”这个词,也没有想过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只知道喜欢把心事装进日记里,喜欢读《青年文摘》和《意林》。

2

若真的要写,那也许就是想成为一名作家吧。

家里特意空出一个角落,作为创作的基地;书桌的架子上放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和物品,需要时伸手就能够拿到;有着时下最新款的电脑和精致的茶杯,凭指尖和鼠标写出东西来,透过网线,打动一部分人,也拯救一部分人。

听起来就是一件很酷的事啊!然而我最终没有这样写。我始终觉得,在那个年代,说自己将来想成为作家,一定会被人笑话吧。

但是这么多年来,看到像韩寒、刘同这样有名的作家或者成功的写作者不断涌现时,深处某种信念就会被拉扯。

每次独自坐于房中,听着键盘“嗒嗒嗒”的声响,脑海的画面顺着文字逐渐成形,心底那个声音也越发强烈。

原来当初说的“理想”不是我的一时兴起,而是我想要为之努力的“持续”且不断创造的奇迹。

连自己都不太相信,时过境迁,我依然期待每日旁若无人地坐在咖啡厅,写下一生的挚爱。

我依旧期待通过手中的纸笔和电脑,在这世间找到灵魂的一隅之地。

我依然期待倚仗一字一句,穿透读者内心,站在更高的地方被更多人看到。

我依然期待当岁月褪去青地板的颜色,抹平窗台的痕迹,我还留下值得斟酌回味的一鳞片甲。

不是做梦,不是玩笑,而是由来已久。

3

现实世界里,当一个人开始长大、独立,就意味着她可以拥有更多选择,既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爱好,也有能力改变空泛的人生,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迈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一步。

从思想萌芽到付诸行动,隔了将近十五年。

十五年,足以等一个人长大,也足以愈合所有伤疤。在全部人包括自己都以为一切来不及的时候,我重燃起希望,只身前往理想的彼岸。

关注优秀的写作者,拜读她们的文章,了解她们的过往,以其为灯塔,珍惜每个一闪而过的灵感,努力让自己一步步浸泡在文字深海里。

有人说,当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埋头进去的时候,就是世界清静的时候,而我,十分庆幸自己在这清净的道路上越前进越坚定。

我向来不是胸怀大志的人,我做的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生活,而不是活着。这一点,从2020年3月19日注册公众号开始,就没有变过。

我希望不再有人问我的职业规划,我希望不再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希望能够留在喜欢的人身边,我希望能够彻底安排自己的人生,我希望成为优秀的自由职业者。

4

作家松浦弥太郎说过:

“越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想要出结果,花费的时间就越长。”

关于写作,我才花了两年,我不介意花更多时间去摸索、去沉淀、去延续,让它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竹子用4年的时间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才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迅猛生长,我又何必急于一时。

将写作当作如吃饭洗澡一样寻常的事,任凭岁月如何推移,都一如既往地写下去,越写越深,也越写越多。

我相信,当把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它回馈给我们的远不止是0到1的质变,而是质变的N次方。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作扎根。

所以,去努力就好,时间都看得到。

以上,共勉。


【本文作者】卡罗儿。写温柔的文字,在岁月里记录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可以,我想和文字谈一辈子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