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喇嘛湾史话

喇嘛湾

喇嘛湾镇位于清水河县县城西50公里处,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隔黄河相望,镇所在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顺着黄河东岸呈条带状分布,背靠3座山头,右侧的叫凤凰山,中间的叫阎王璧山,左边的叫摩天岭。历史上,由于黄河流经此地河道有1~2里宽,较为宽阔,河岸曲折平缓,所以是土默川平原通往鄂尔多斯高原的必经之地,在交通和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近代以来,直到1985年喇嘛湾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前,一直是重要的煤炭及农副产品集散地。

喇嘛湾因地处黄河河湾,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当地建起了一座喇嘛庙,后来形成村落,因此得名喇嘛湾。

一、兵家要地

喇嘛湾历史悠久,秦朝时,在境内置祯陵县;西汉时,为云中郡西部都尉及祯陵县治所。东汉时,祯陵县改名为箕陵县,治所在喇嘛湾镇南拐子上古城。1983年9月,喇嘛湾镇贾浪沟村邬福财在修路时,在拐子上古城挖掘出土了10件青铜兵器戈、矛,上有“相邦吕不韦三年……”、“相邦吕不韦四年……”等铭文,省略号位置还有铭文,但因年代久远,已难以分辨。根据铭文,这些兵器是秦朝嬴政三年、四年,即公元前244年、243年由丞相吕不韦监造的。

拐子上古城一带卫星地图
拐子上古城出土的青铜矛头
拐子上古城出土的青铜戈

东晋太和三年(369年),拓跋鲜卑代王什翼犍带兵西征刘辰,北魏始光三年(426年)十一月,太武帝拓跋焘攻打夏国(胡夏)赫连勃勃,都是从这里趁冰冻渡黄河的。北魏登国十年(395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祖先之一,后燕太子慕容宝,统兵8万进攻北魏,兵至五原(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一带),征收了百余万斛糜子、黍子,准备运回其位于今河北定州一带的统治中心。当慕容宝返回途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从喇嘛湾抢渡,飞骑奔袭,在参合陂(凉城岱海附近)大败慕容宝,俘虏后燕军4、5万人,后燕从此一蹶不振,北魏于第二年就统一了北方。

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夏国第二任皇帝赫连昌派遣他的弟弟平原郡公赫连定率兵2万,向长安进犯。太武帝拓跋焘得到报告后,就命令部队在阴山砍伐树木,大规模制造攻战器械……又下诏书命令执金吾桓贷在喇嘛湾一带建造浮桥……五月,御驾亲征向西讨伐赫连昌。初九,渡过了喇嘛湾渡口。

唐代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喇嘛湾在唐朝时属胜州河滨县。

二、古渡君子津

《绥远通志稿》记载:“……托克托、清水河两县交界处曰喇嘛湾,……即古君子津”,津,就是渡口。据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记载:“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魏桓帝(拓跋猗㐌,他的爷爷是拓跋力微,父亲是拓跋沙漠汗)十一年,西行驾临榆中,东到代地,有一个洛阳的大商人带着财货跟着桓帝和皇后走,夜晚迷失了道路,去投靠津长(掌管渡口的官吏),要求津长送他渡河。渡河途中,商人突然死了,津长就把他安葬了。后来商人的儿子找寻父亲,得知已暴病身故,要把遗体运回故土安葬服丧,挖开坟墓发现商人携带的资财都在,一点也没有损失。商人的儿子为表示感谢,就要把商人带的钱都给他,但是津长不接受。这件事后来被皇帝知道了,皇帝说:真是个君子啊,就把这个渡口命名为“君子济”(“济”,过河,渡口,例如同舟共济)。这个渡口在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西南二百余里处。

君子津的历史记载,体现了正直无私、淳朴善良、诚信仁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于古渡君子津,学界存在争议,有的认为在托克托县旧城以北至哈拉板申一带,还有的认为位于托克托县河口镇,但大部分人认为在喇嘛湾。

三、近代以来的喇嘛湾渡口

近代以来,喇嘛湾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渡口,黄河水运在清水河全县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新修《清水河厅志》记载,在黄河水运全盛时期,包括喇嘛湾在内的各渡口有木帆船300余只。1957年,喇嘛湾成立了“胜利木帆船合作社”,人数有392人,木帆船64艘,总吨位2000吨。1960年改称为“船业队”。为了保证船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上级交通部门拨款15万元,于1962年进行了黄河航道的堑道工程,促进了黄河水运的发展。到1963年,运量达1万吨公里。喇嘛湾渡口逐步实现了拖轮渡运,到1972年,水运总量达377万吨公里。此后,由于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水运业务量不断减少。到1980年,仅剩木帆船2艘。

内蒙古知名企业家,位于乌海市的黄河工贸集团总裁马万良就是在喇嘛湾搞黄河运输起家的。

喇嘛湾一带的黄河渔船

四、曾经远近闻名的商贸小镇

喇嘛湾一带古代时水草丰美,是北方少数民族牧地,后沙化为芨滩。喇嘛湾的繁荣和发展,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清咸丰年间,政府招民垦种,大量移民从山西临县、太谷或陕西等地来到这里,居住在喇嘛湾周围的贾浪沟等山沟里,主要有王、白、邬、薛、董五大姓。当时镇内建设已初具规模,除最早建的喇嘛庙外,还有龙王庙、山神庙、观音庙、老爷庙。咸丰三年建的老爷庙,庙前有一通4尺长、3尺宽的木碑,碑文铭刻着捐助者的名字。可惜,这座木碑早已不在世间。现镇政府所在地便是老爷庙原址。院中有一株全清水河县唯一的灰楸树,至今仍枝叶繁茂。相传是一个卖树苗的小商贩种植的,它是喇嘛湾悠久历史的见证。

灰楸(网络图片,并非喇嘛湾那株)

从康熙到咸丰年间,内地不少商人和手工艺人便陆续云集喇嘛湾。渡口每日来往行旅颇多,生意也很兴隆,形成了杂货集散地。主要商业店家有:永庆店、世和德、天庆店、庆延店、庆长店等。这些店以布匹、铁锅、土陶制品、花炮、花椒、干姜等日用杂货为主,从山西贩运到渡口,再向呼市、托县甚至后山地区销售,也有的从水路运到包头、后套地区。

山西至清水河山川阻隔,途旅不便,因而货物的运输主要靠驴、骡驮运或木制胶轮小车拉运,这些长途贩运的商贩被称为“高接人”(乌盟后山一带称之为“打换的”)。喇嘛湾的店家主要销售“高接人”从内地贩回的货物。经营方式为以钱易物或以物易物。准格尔一带的农民用牛车拉来大炭,卖给店主,再换取日用品。托县一带的农民把粮食、肉类、酒类运到这里,换回煤炭。所以,当时的商店除经营干鲜果品、副食、日用百货外,还兼营大炭和粮食,也常常留客住宿,经营范围很广,往往随季节变化而经营不同商品,比如秋冬季就把当地及准格尔旗一带的特产海红果贩运到呼市周边或广阔的后山地区。

当年在小编老家后山一带有一首童谣,“贬损”贩运海红果的“打换”商贩:

哪的啦?

清河(托城)的

驮的甚拉?

海红子

尝上一个哇

不能的

买上一个哇

没零的

……

上世纪60年代前,喇嘛湾有一位著名的民间老中医,名叫王学凯,他排行第三,人们尊称“三先生”。三先生生于1881年,1966年去世,享年85岁。三先生在1931年曾参加绥远省的中医会考,获得了第一名,从此声名远扬。他治病用药不拘泥于古人,常将杂方、单方、验方辩证通用。三先生身居喇嘛湾,为黄河两岸人民行医治病颇负盛名,附近清水河、托克托、准格尔旗,土左旗、呼市、包头甚至后山地区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大多满意而归。

当年,喇嘛湾阎治兴开办的糕点铺远近驰名。他制作的麻花、麻叶、油旋等深受人们欢迎。特别是在中秋节时制作出售的“套饼”,驰名于呼、托、准格尔等地。套饼是由大到小组成的提浆月饼,十二个为一小套,代表一年12个月;24个为一大套,代表一年24个节气。且每个饼一种味道,分为荤素咸甜若干种。主要原料有桃仁、芝麻、花生仁、瓜子、冰糖、白糖、红糖、枣泥、果脯、青红丝等。遗憾的是,“套饼”的制作工艺已失传。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自从喇嘛湾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喇嘛湾失去了水陆交通枢纽和重要黄河渡口的有利因素,逐渐声名不显了。


参考资料:

《乌兰察布修志文荟▪第2辑》,1985年,王磊文章《黄河古渡君子津——喇嘛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盖山林《寻梦草原》,《君子津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喇嘛湾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