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早逝:天妒英才的真相是什么?做好这2点就能收获福禄寿

《过秦论》、《吊屈原赋》、《治安策》……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后人必背名篇,他就是贾谊,一位才华卓越的青年才俊。

一、贾谊的高光时刻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青少年时期就因为才气而出名,十八岁时,就以诗赋、文章闻名全郡。

1.二十岁被认为博士

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以诗文闻名,当时的河南郡守听到贾谊的名气,非常爱惜他的才华,就召他到自己门下,待遇十分优厚。

后来这位郡守被汉文帝召到朝廷任职,他马上向文帝推荐了贾谊。贾谊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才华卓越,文帝很欣赏,任他为博士,此时,贾谊刚过二十岁。

2.一年内被提为太中大夫

贾谊尽管年纪轻轻,却在朝廷中表现出非凡的才学见解。

而且每当商议国家大事时,朝中老臣为了明哲保身,含糊其辞,不说重点,文帝很生气,因此更欣赏贾谊的透彻分析,充分说理,一年之内就把他越级提升为太中大夫。

3.被提公卿大臣

贾谊凭着年轻气盛,不在乎世俗的眼光,继续直言不讳地跟文帝发表他的政治看法,比如更定历法,大兴礼乐,提出“防止诸侯王叛乱”的建议等等。

虽然并不是所有意见都被文帝采纳,但是,文帝仍然信任重用他,没多久,贾谊被提拔为公卿大臣。

汉文帝画像

4.名作

贾谊的才学名副其实,名作有:《过秦论》、《吊屈原赋》、《论积贮疏》、《鵩鸟赋》、《治安策》、《惜誓》等,几乎篇篇都是必背名作。

二、贾谊英年早逝

由于贾谊一路升官太顺太快,又不顾众人眼光,难免被其他大臣认为他在文帝那儿占尽光环,出尽风头,因此招来了妒忌和非议。

在升为公卿大臣时,朝中老臣更加不满,有几个封侯的朝廷重臣都去文帝面前说贾谊的问题,说贾谊性格不沉稳,爱出风头,想把事情搞乱,趁机揽权等等

1.被贬长沙一伤心

尽管欣赏贾谊的才华,但文帝毕竟天性温厚孝廉,非常敬重长辈元老,于是渐渐疏远贾谊,不久调他去长沙。

这是贾谊人生路上第一个挫折。为此,他很伤心,悲观,想到长沙的恶劣环境,简直要自杀。

在路过湘江时,想到壮志难酬的屈原,深有同感,更加悲愤,作了《吊屈原赋》,寄托对小人的愤怒,对自己不被理解和重用的悲伤。

贾谊名作

2.消极联想二伤心

在长沙的贾谊一直很消极,敏感脆弱,常常觉得自己命不长久。

有一次家中飞来一只猫头鹰,当时人称之为“鵩鸟”,认为它象征着不吉利。贾谊竟然悲伤得想要大哭,写了《鵩鸟赋》,抒发伤感,想安慰自己生死看淡。

3.皇子学生摔亡三伤心

贾谊在长沙呆到第四年时,文帝想念贾谊,召他回京。

但这时文帝统治稳固,对治国之论不太感兴趣,只跟他聊一些求神问卜的八卦。也不理睬贾谊的《治安策》,结果,发生七国叛乱,证实了贾谊的推测,可惜被忽视了。

后来贾谊被任命为梁怀王刘揖的老师,这明显的大材小用让贾谊并不开心。几年后,梁怀王不慎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连后代也还没有。

贾谊对此耿耿于怀,几乎天天哭泣,一年后,因伤心过度而死去,年仅33岁。

三、贾谊早逝的原因及教训

贾谊的才华有文帝想念他召回他为证,有多部名篇为证,可惜,如此青年才俊却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贾谊早逝的原因和留给后人的教训是什么呢?

1.少年成名,过度自信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少年时,就跟着苟况的弟子、秦朝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渐渐有名气,十八岁闻名全郡。

所以,少年成名的贾谊一路听到的都是赞歌,自然心气浮越,心性脆弱。对于求而不得,没有历练,没有经验,无法承受,陷入无知惶恐,继而愤怒悲伤。

2.不注重人际关系

贾谊第一次受打击是在朝廷,得罪了同僚,被陷害贬职长沙。

在这之前,如果有人严厉教育他,不可忽视人际关系,尤其不可显得比任何人都能耐,以免得罪元老重臣。

贾谊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能否实现,完全不顾周边人的感受和处境,显得整个朝廷文武百官全是摆设,只有他有价值。必然导致众人一起来证明他也同样可有可无。

贾谊画像

四、写在最后

由贾谊的悲剧可知,人的悲观、愤怒都来源于心里的恐惧,而恐惧来源于无知,对人或事的本质和规律不了解。

所以,勤学博闻固然重要,历练也不可忽视,通过历练提高对人或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

此外,要注重人际关系,尊重大众感受,低调圆润做人。因为人的精神食粮和心灵满足,一半来自书本,一半来自社会关系。

曾国藩先生在这一点做出了现身说法,他早年因处事不当,仅仅半年就得罪所有文臣武将,自己也遭受排挤,沦为笑柄。

他痛苦,绝望,但最终稳住自己,认真剖析自己,做出改变,比如,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做事心平气和,多多赞扬他人等等。最终他大彻大悟,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贾谊早逝:天妒英才的真相是什么?做好这2点就能收获福禄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