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二者的价值观有相通之处,都主张“内圣外王”。但在旨趣上有所不同。
儒家的“内圣外王”侧重于外王,它对事功有明确的追求,对儒家知识分子来说,没有外在的功劳,人生似乎就是虚度的。儒家的经典《大学》明确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有指向的,那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左传》中记载,晋国的范宣子问来访的鲁国大夫叔孙豹:“古人常说死而不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接着历数他家从舜以来世代高官厚禄,到了他这一代还担任晋国正卿,可谓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说:“这不过是世代享受俸禄罢了,并非不朽也。我听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使历经久远而不放弃,这才叫不朽。”
三不朽的追求,用之于儒家,可谓恰当。
孔子曾与弟子讨论理想,子路问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孔子说:“老者怀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孔子汲汲以求奋斗了一生,以至于守城门的老头都了解他的苦心孤诣与淑世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明知不可以实现,也要奋斗一生。
道家的“内圣外王”侧重于内圣。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乃“无名、无功、无己”,这三项皆指向内在的修养。
在《逍遥游》中,庄子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他“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一个翩翩仙人,似乎不怎么理会人间,却“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使万物不受伤害,而五谷丰登)。他是如此的潇洒,虽然天下人期望治理,他却不肯“以(治理)天下为事”,虽然如此,他抖落一点“尘垢秕糠”,却能“陶铸尧舜。”
在这个寓言中,神人注重于自我的修养,治理天下好像是份外之事。
治理天下不能与修身相提并论,《庄子·天下》说的更清楚。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在庄子看来,圣人主要的事是“完身养生”,而治理天下不过是“余事”。在《骈拇》篇中,庄子说的更明白了,“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本性与身体是最重要的,利、名、家、天下,都不足以使人伤身害性以取之。
庄子在《让王》篇讲了一个寓言。韩、魏两国争地,韩昭侯有忧色。子华子劝解说:“如果有一本奇书放在您的面前,左手拿它则右臂折断,右手拿它则左臂折断,但得到书的人可以得到天下,您愿意得到它吗?”韩昭侯说:“寡人不取也。”子华子说:“如此看来,两臂比天下还要贵重,身体又贵重于两臂。韩国比起天下来小多了,今天与魏国所争的土地比韩国又小多了,您何必因此忧愁伤生呢?”
在庄子看来,内圣重于外王远矣。
儒家侧重“外王”,故醉心于得君行道,从政做官。《孟子》记载,“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惶惶)如也,出疆必载质。”孔子出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但后辈子孙,可能就没有这副心肠了。
道家侧重“内圣”,出不出仕看情况。
楚王曾经派人请庄子出山担任楚国的相国,庄子却反问:“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被楚王当宝贝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愿意死了把骨头留下来受人宝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玩耍呢?”
春秋时的范蠡,帮助勾践灭亡了吴国就驾一叶扁舟飘然而去,张良帮助刘邦建立了大业就闭门不出,不问政事。他们都是聪明人,不肯为了官位名爵而伤生害性。
儒家追求丰功大业,往往轻视生产技术。
《论语》记载,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种菜,孔子却回答:“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樊迟离开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儒家的眼光在治国平天下,又哪里肯从事种田种菜的小事?刘备在后园种菜,袁世凯在洹水钓鱼,不过是韬晦之计罢了。
道家以内圣为主,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道家看来,道可以御技,技可以显道,道与技艺相得益彰。
庖丁解牛非常的厉害,文惠君问:“你的技术为什么这么高超呢?”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的笔下,有许多从事技艺的匠人,他们的修为,达到了最高的层次。比如庄子写到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做的钟鼓架子,非常的美妙,见者无不以为鬼斧神工。鲁侯问他有什么技巧,他回答说:“我将要做钟鼓架子之时,一定要先斋戒静心。斋戒三日,不敢有庆赏爵禄的念头;斋戒五日,不敢有毁誉巧拙的念头;斋戒七日,连四肢形骸也忘记了。这个时候,我进入山林,观察树木的天然形态。看见好的木材,好像现成的钟鼓架子就藏在里面,我就开始制作,否则,我不会动手。这就是‘以天合天’。我做的钟鼓架子为什么受人欣赏,原因在这里吧。”
“以天合天”这句话非常的重要,第一个天,是我忘记了名利、自我的自然之心,第二个天,是木材的自然状态。以自然之心取自然之材质,于是达到了鬼斧神工的效果。
自然的万物无一不美,因为道在其中。人不能欣赏其美,是人类以功利之心取代了道心。人如果专心致力于技艺,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就容易使技艺的对象完全呈现出它应有的美。使物与我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就是匠心,这就是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