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性的塑造

四、行为和个性的管理与塑造

行为造就个性,个性又体现在行为上,个性与行为两者是共生地存在,塑造个性就要是塑造行为。塑造个性不能说告诉他人什么个性好,他就能形成什么样的个性,只有通过个体的行为感悟,并固化才能成为个性。所以,塑造个性要从塑造行为入手。对于成年人的个性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化了,并且固化牢固。很难改变和重塑。婴幼儿正处于发展期,可塑性强,容易塑造。

生活中,我们多数的行为结果与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行为称为和谐性行为。和谐性行为多是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而有些行为的结果,与我们的内心是矛盾的,或者与他人的期待和社会认可产生矛盾,这些行为称为冲突性行为。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冲突性行为的比率体现一个人的个性取向和能力水平。而儿童则体现家庭教育的水平。其实家庭教育就是管理和塑造儿童的行为,目标就是减少和杜绝儿童的冲突性行为。家长们学习各种各样的育儿知识,教育理念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儿童的行为管理和塑造的层面上来。管理和塑造儿童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理论应用和具体操作环节。

如何管理和塑造儿童的行为?

从一个无知的小婴儿到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宝宝便开始学习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要从一个小“野蛮人”变成一个文明人。这就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家长报怨孩子从听话,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18个月大的宝宝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听父母的,什么时候忽略他们。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可以调节坡度的过桥,当坡度设定为陡峭时,就算父母鼓励他们走下来,婴儿也会据决下来。当坡度为平坦,就是父母阻止他们,婴儿也会一路小跑过来。当坡度设定为两者之间,此时婴儿会遵照父母的指令。从婴儿学会走路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听父母的,什么时候对父母摇头,做自己想做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出现冲突性行为是难免的,如何管理儿童的行为是家长们必须要做的功课。

1、家长要了解儿童发展状态,对儿童行为确立合理的心理期待

儿童行为能力是受自身发展的成熟度影响,家长对他们行为的期待应与儿童的发展同步,要有相应的心理预期。这就要求家长们对儿童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儿童在某个阶段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能做的,任由他们去做。不能做的,且不可强求,拔苗助长要不得。该做的事,必须要做。不该做的,发现了就要阻止、纠正。这些说的不只是儿童本身,家长也是如此。当做好阶段内儿童发展目标,同时可以为下阶段发展做适应性准备,循序渐进地与孩子共同成长。只要家长们做到心中有数,做起事来就不会盲目,育儿工作也会轻松、快乐。

2、引导儿童行为

为了防止不良行为先入为主,我们应提前将正确、合理的行为方式灌输给孩子,这样儿童沾染不良行为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引导儿童行为的目的是使儿童按家长期待的行为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性行为。引导儿童行为以激发儿童的情绪、欲望开始,引导其将注意集中到家长期待的目标上,行为过程中以鼓励、提示、示范等策略使他们完成任务,并给与肯定和赞赏,使儿童获得快乐的行为结果信息反馈。且记,引导初期,行为任务难度不要太大,更要慎用与行为无关的奖赏和惩罚,以免画蛇添足。

3、纠正儿童的行为

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性行为。此时家长就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干预和纠正。关于儿童什么事的行为需要纠正,这关系到家长对儿童行为的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家长可能很容易受“爱心”蒙蔽。如,有些家长看待自家孩子什么都好,把爱发脾气说成是历害,认为历害点不吃亏。把任性说成是做事有坚持,将来能成就事业等。可是孩子小时候行为能力有限,冲突性行为出现家长也能掌控,随儿童不断成长,行为能力不断提高,这些可能被无限放大,冲性行为就严重了,此时家长再想控制却出现了困难。又例如,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过于敏感,走路怕摔了、喝水怕呛着、吃饭怕噎着,对孩子干预过多控制过紧,尤其是儿童探索期,把孩子的求知欲无情地压制了,等孩子上学的时候不爱学习了,家长又四处打探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当孩子出现不合理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纠正儿童行为要做两手抓,一方面纠正不合理行为,一方面引导他们走向合理行为。儿童是一个生命体,必须要有行为。就如同大禹的父亲鯀治水一样,光靠堵是不行的。例如,小孩子玩手机,不让他们玩手机,你让他们干嘛,他们又不是植物人。所以得有替代的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思维等心理能量有目标释放。纠正儿童行为大多会遭到儿童的抵抗,此时家长大多数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强行阻止他人的行为或者强迫他人做出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暴力。暴力也是讲方式、方法的,不单指那种粗鲁的行为。家长在操作上要注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暴力使用的频率、强度和方式、方法体现出一个家庭教育的水准。另外,纠正孩子的行为态度一定要坚决,不能尤予、纠结,更不能口是心非。例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与小朋友打架时,看自家孩子占便宜了,嘴里训孩子,心理却美滋滋。其实这些孩子都能感悟得到,包括家长内心的尤予和纠结。因为孩子最早发展的就是理解他人心理,尤其是家人的心理。不要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

4、矫正儿童个性

当儿童的不良行为已经个性化时,我们就要对其进行个性矫正。个性矫正在儿童教育中是一项非常具有难度的任务,一般家长多采用强行压制、约束和阻止的手段,这对婴儿和幼儿早期可能具有一定的效果,可是对稍大的儿童效果有限,还会使他们变得更加狡猾。但是,对于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又不能不管,无奈之下,屡屡使用暴力方法,虽然解决不了问题,只是证明在管孩子而已。便形成了犯错打,打完犯的循环。其实,家长在个性矫正这块是很难做好的,因为个性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家长将孩子放置于形成某种个性的环境中再去阻止这种个性的形成,这个好像有点不现实。况且,家长在塑造个性这方面都不成功,更别说比塑造个性更难的矫正了。个性矫正,就如同一个人已经习惯使用右手写字,现在非要他改成左手写字。如果开始就用左手还不是很困难,中途改变就难了。如果突然失去了右手,也能很快学会用左手写字。当然改变个性要比改变左右撇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发现自家孩子出现个性问题,便狠心将孩子托付给师傅的原因。彻底改变环境对个性矫正有很好的效果。行为矫正属于个性的重构,重构一个与原个性相对的心理认识。这需要行为人的配合、重构环境的衬托和合适的方式、方法等条件要求。个性矫正并不是删除了原有的个性,而是用新的心理认识对其覆盖。如果对原个性不能完全覆盖,矫正基本失败。幼儿晚期和少儿早期是矫正儿童不良个性最后的窗口期,如果发现儿童有严重的不良个性,应及时找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矫正。而青少年的行为矫正可以说是世界性的社会难题。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尽量避免儿童不良行为的产生,发现要及时纠正,应多在塑造和纠正上下工夫。对于家长来说,可以说矫正孩子不良个性基本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由于个性的体系化原因,每一个不良行为都是复杂个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不爱学习,有懒惰、意志力不足、求欲望不强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把这些都结决了才行。不良个性矫正是是很痛苦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做到,形成一个个性可能是十几秒,改变它可能要用一生时间。

本章小结

至此本章内容就全部介绍完了。本章为大家讲述了儿童个性的形成机制,同时也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今后家长朋友们教育孩子过程中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第一部分总结

至此第一部分全部结束,本部分共两章,第一章讲述家庭教育的方向和纲要。指示性引导家长朋友们建立一个教育观个人才观,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有的放矢。第二章讲解了一些理论知识。知道一些“为什么”和“怎么做”。

从第二部分开始,我们将分阶段、按年龄详细介绍儿童的发展状态和育儿的具体操作方法,竟请家长朋友们关注。

本资源有部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谢谢

参考资料《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21、1、1

慰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个性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