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副标题为:可预测的非理性。了解这本书之前,你可以试着回答一下,下面的问题。
假如有一套书《A》,它的定价如下:
1、电子版:59元;
2、印刷版:125元;
3、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125元;
你会如何选择?我相信,没有人会傻到选第二个选项吧。那选项二的意义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选项三特别划算?商家为何如此定价,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让我们从下面六个问题开始,探讨生活中的非理性:
一、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你在一家文具店里,看到一只喜欢的笔,标价25块,你正要买,突然记起,同样的笔在15分钟路程以外的另一家店,只要18块,你会怎么办?你会为了节省7块钱,多跑15分钟路吗?
买衣服的时候,看到一套做工精细的西装,标价455元,你刚决定买,另一个顾客告诉你,同样的衣服,另一家店里只要448元,那家店里这里只有15分钟路程。你会多跑15分钟路程吗?
同样是15分钟等于7块钱,我们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决定,这就是相对论带来的问题——我们用相对的方法看来做出决定。
两支钢笔的差价,使得价格较低的钢笔,相对优势远远高于另一支。同时,两套西装的差价,使得套价格较低的西装,相对优势显得很小。
一个刚工作三年的小伙子,原本的预期是一年挣8万,实际他每年能挣10万,他很开心。有一天,他发现,有个同事工作还不满三年,工作能力还没他强,但是每年能挣15万,他立马就不开心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天生喜欢比较,喜欢攀比。我们应该懂得:人心不足蛇吞象。
二、为什么“饥饿营销”总是有效?
序言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商店的经理,店里的白糖卖不出去,眼看夏天快到了,再卖不出去就变质了。于是,序言作者“梁小民”,告诉经理,在商店门口贴个告示,写上“本店新进白糖一批,每户限购两斤,欲购从速,过期不候”。
告示贴上不久,白糖就卖完了,甚至还有人走后门,让经理多卖给他几斤。
讲自由购买,人们会觉得供给多,需要时再买;讲限购,人们就会觉得供给有限,即使不需要也要买。
很多年前,小米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为了抢一部手机,很多人不惜守着电脑到午夜,有时候,甚至加价从黄牛手里买“F码”(一种优先购买权)。
不论是炒手机,还是前些年,炒盐,炒大蒜,不都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么。
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积极改进自己的非理性。苏格拉底说,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做决定之前,先问问自己,有必要买这个吗?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三、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你应该见过,大早上老头、老太太在银行门口排队领免费鸡蛋吧?
你有没有,为了一个免费的甜筒,排上一个小时的队?你有没有,为了免运费,而购买计划以外的东西?
免费的诱惑,总是那么无法抗拒。很多时候,为了那点免费的特权,我们买回了原先不想要的东西,为此我们反而支付了更多。
四、为什么老板都喜欢谈理想?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互相之间的友情。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回报的。
另一个世界,为市场规范所统治。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什么清楚,说白了就是“按劳取酬”。
如果,一家公司完全按照市场规范行事,也是完全可行的,那样的话,员工也就照章办事,卡着点上班、卡着点下班,你付8小时的钱,我绝不多干一秒。
如今,公司慢慢看到了社会规范氛围的优势。他们试图使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进而模糊了朝九晚六的工作日概念。
老板(或领导),会时不时举行团建,大家一起吃饭、一块玩牌,然后,老板开始谈起了理想——我习惯叫画大饼,营造出一种家人的氛围。于是,员工变得更加忠诚,对工作更具热情,甚至自愿加班。
五、为什么我们喜欢拖沓?
我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说,“莫待无花空折枝”。但实际上,我们一边喊着存钱,一边买一些无用的东西回家;我们发誓要节食,但美食一端上来,我们又招架不住诱惑。
小时候,我们总是拖到最后几天才做寒/暑假作业。长大了,我们总是到将要迟到的时候,才匆忙起床、匆忙赶路,我们总说,不着急,再等会儿。
拖沓问题人皆有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有些人,即使认识到了,也不一定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能听之任之。
你知道,汽车5000公里、10000公里保养的由来吗?
一辆汽车大概有18000种零件,每种零件的保养时间不定。最初,车主必须记下各个零件的保养时间,定期4S店保养,是不是很麻烦?以至于,很多车主会拖延保养时间。
于是,本田经销商,简单地把所有零件包括进“检测保养区段”里(例如,每6个月或5000公里,每年或10000公里)。
事情一下子简单明了了,客户不再迷惑不清,也不再拖延,而且可以毫无困难地保养汽车。
简单明了的目标如此重要。
“破釜沉舟”,是战胜拖沓的良药,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制定明确的目标,承认自己的弱点,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各种打卡App等),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正确的方向。
六、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困难?
有一天,一头饿得发昏的驴子到处找草吃,它一头钻进谷仓,发现仓库两头各有一堆谷子,大小差不多。驴子站在两堆谷子之间,不知道该去吃哪一堆。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但它就是拿不定主意。最后,它在两堆谷子之间饿死了。
故事当然是编出来的,夸张了些,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选择困难,失去的东西还少吗?
我有个朋友,打算买房。每天到处看房,比较地段、房型、升值空间等,一直犹豫不决。于是,从年尾看到第二年初,等他终于下决心出手的时候,原本犹豫不决的房子,已然不是当初的价格了,为此他要多付几十万。
驴子不管吃哪堆谷子,都不会饿死。朋友如果不犹豫,果断出手,房子轻松升值几十万。换句话说,当有A、B选择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抛硬币决定,但是我们不会那样做,因为我们总感觉还会有更好的选择。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给《A》套书定价的逻辑是什么?
在三个定价中,选项二就是一个“诱饵”,它让我们产生比较多心理,让我觉得选项三的电子版就是免费送的,所以就显得选项三特别划算,以至于,诱导我们选择更贵的第三项套餐。
你认为,标价9.9元,跟标价10元,差价大么?
从绝对价格上来看,差距很小。但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0.1元,使销量翻了几番。9.9元让消费者心里的锚定价格停留在9元,于是,给人的感觉,要比10元便宜很多。
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形力量。然而,非理性的行为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有系统的、可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