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双平团队,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拖延心理学》这本书。
第三节:更了解你的沟通对象。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 罗纳德·B·阿德勒等
权威的人际沟通入门教材,再版15次,中文译本销量数十万。
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
1、“看入人里”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
2、“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时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3、“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提出了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这本书的的特点是完整,它是一本沟通的教科书,不同于许多注水的沟通书籍,它的内容有许多基于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可以说是成为沟通高手的基础课。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到:
1、自我的情绪和知觉,对沟通的影响
2、高效倾听的方法
3、增进沟通分为和处理人际矛盾的方法
三、更了解你的沟通对象。
今天是我们阅读《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的第三天。
昨天的主题是“看入人里”,在跟别人沟通的过程当中,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你自己,所以要先看自己。
今天的主题是“看出人外”,咱们要考虑一下沟通当中的另外一个对象,我们是怎么样跟对方去沟通的。
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们主要分为三块:第一块,我们跟大家介绍一下语言;第二块,跟大家介绍一下非口语沟通;第三块,跟大家介绍倾听。
咱们先看第一个部分:语言。
语言就是咱们在沟通当中,最基本的一个工具,语言简直就是一个天赐的礼物,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我们才能够增进对彼此的一个理解。
但是作者讲,语言既是沟通的桥梁,同时又可能是障碍的来源。
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你而言,非常清楚的信息,但是别人未必能够理解到。
比如你每次去剪头发的时候,你跟理发师说:“给我把头发剪短点。”
理发师永远都理解不了“什么叫做把头发剪短点”,两下就给你减没了。
为什么?因为大家对一些基础的概念,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语言带来的一个沟通障碍,不管你理解的对,还是不对,针对一个字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超出了这个字词的字面意思。
作者就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语言问题都来自于误解。
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有时候尽管你们非常了解彼此,很懂彼此,但是你们之间还是会产生冲突。
我们并不是要避免掉所有的争议,每个人都开开心心,每个人都看上去毫无意见。
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删除三个语言上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冲突,让你省下力气对付那些没有办法避免的重大的冲突议题。
哪三个语言上的不良习惯,需要被删除?
第一个,就是把事实和意见搞混。
事实性的陈述,比如这有一个苹果,还是有两个苹果,可以去论一个对错的。
但是意见性的陈述,基本上没有办法被证明,或者是被否认,因为它基本上是以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的。
什么叫做事实性陈述?什么叫做意见性陈述?
事实性陈述就是“你今天忘了我的生日”,这是一个事实,你就是忘了,你没有给我送礼物,也没有祝我生日快乐。
那意见是什么?你一点都不爱我。
事实是“你一直在干扰我”,我的意见就是“你这个人真的是个控制狂”。
你发现事实跟意见的区别了吗?把它们摆在一块的时候,你会发现还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当中,我们特别习惯把意见当成事实一样去陈述,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我们跟别人讲:“你花这么多钱在这双鞋上,真的太浪费了,太奢侈了。”
我确实花了很多钱在这个鞋上,这是个事实,但是你的意见是“你认为我这个人太奢侈、太浪费”,不好意思,我就不同意了,冲突就产生了。
所以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当你表达意见的时候,最好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语,比如“在我看来”,或者“我觉得”。
加上这些修饰语,未必可以帮你完全避免冲突,但是确实当你加上这样的修饰语的时候,就显得没有那么的敌对性。
第二种不良的语言习惯,叫做事实和推论的混淆。
我们在生活当中,特别擅长做推论,我们发现一切都还未定,所有信息你还没有了解完整的情况下,就敢给一个事情下结论。
比如两个人的对话。
A:“你为什么要对我生气?”
B:“我没有在气你,为什么你最近那么没有安全感?”
A:“我才不是没有安全感,是你有点吹毛求疵。”
B:“你说我吹毛求疵,是什么意思,我才没有。”
你看,两个人就争起来了。
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试图揣测别人的心思,给别人下定论“你就是没有安全感”、“你就是吹毛求疵”。
当我们把结论下来以后,对方肯定会对这个结论有他的意见,有他的看法,有他的不同的见解,两个人之间就会产生冲突。
所以在跟别人沟通的过程当中,尽量不要去猜测别人心思,不要去下这些结论。
第三种语言的不良习惯,叫情绪性语言。
情绪性语言表面上好像是在说一个事情,但是事实上是说自己对一个事情的态度。所以情绪性语言完全是主观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向大家说明一下到底主观在哪。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你喜欢他,你认同他,你就会觉得这个人穿着真朴素。你不认同他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人穿的品位太low。
你认同他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很谨慎;你不认同他的时候,你就会说这个人很胆小懦弱。
实际上,在你用“胆小懦弱”、“品位差”来形容别人的时候,这些都是情绪性字眼,都是很有可能引起冲突的。
我们最好用一些中性的字眼来描述人,来描述事情,来描述自己的看法。
比如你写你的对象抠门,你不要说:“我希望你以后能不能不要这么吝啬。”
那么,“吝啬”这个词就带有你的情绪。
你可以用一些中性的字眼来表达:“我希望我们一起出去旅行这件事情上,不要太介意花多少钱,因为我们出去旅行,就是为了开心。”
你们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变低了。
因为不带情绪性的陈述:首先,表达比较精确、比较准确;其次,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也越大。
以上,是作者跟我们说的,一定要戒掉在表达当中,三个不良的语言习惯。
下面,作者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叫做语言的责任性。
我觉得很有意思,什么叫做语言的责任性?
语言有时候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清楚,有时候让我们的表达变得模糊,引起冲突。
但是同时,这些语言也可以反映出说话的这个人对他说的话,对他的观点负责任的意愿程度。
这个话有点绕,我们直接来举例。
比如你在学校上了一节课,觉得很无聊,有两种表达方式:
第一种表达方式,你上来就讲:“这节课太无聊了,这个老师太无趣了。”
第二种表达方法,“我在这堂课上感觉到很无聊,我觉得这个课对我来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种表达方式,说话的这个人对于他说的话,负责程度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这个课很无聊,我在这课上无精打采”,你在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很清楚地可以辨认到,说这个话的人是谁,有这个感受的人是谁。
如果你用“这”来陈述这节课很无聊,老师很无趣,这件事情很糟糕。
你会发现其实表述的这个人,他在逃避对信息的责任。
因为当他用“这”来开头说话的时候,其实听的人是辨认不出来这个观点的信息来源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
以上,就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知识点,叫做语言的责任性。这么一说,好像是很有道理的。
还有在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特别喜欢用“但是”这个词:“你很好,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是不想跟你在一起。”
有的时候,用“但是”会让人感觉到混淆。
这种方法是一个保留颜面的策略,在有的时候是很必要的。
但是在生活当中,如果你发现你这个人经常用“但是”来说话,就证明你其实有点想要逃避责任。
你说话的目标是不清楚的,你试图在模糊你说话的意思,以此降低你对这句话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所以实际上在生活当中,我们最好用一种承担责任的方式去一语道破,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总是用“但是”这样的陈述,来分散听你说话的这个人的注意力。
所以这也是作者跟我们讲的,经常用“但是”,可能意味着表述人对自己的话承担责任的意愿比较低。
还有一种逃避责任的表达方式,叫做疑问句。
有时候,他就是想说一个观点:“这节课要写这么多作业,太讨厌了。”
但他不想直接说,他就会用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这节课要写这么多作业吗?”
所以作者跟我们讲的这个知识点很有意思,就是三种逃避责任的表达方式:用“但是”,用“这”开头的话,还有用疑问句。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部分,用语言沟通的一些相关知识点。
第二个部分,我要跟大家介绍的是非口语沟通。
有时候,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
有些社会科学家就提出,人的情感性信息来源,有30%是由非口语的部分表达的。
总之,非口语部分的表达,在我们生活当中是很重要的。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个事情是什么时候,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说话时候的一些表情,一些动作会泄露我们的真实信息,但是实际上,这些过程都是无意识进行的。
你看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虽然他说的话好像很真诚,但是你觉得他在撒谎,实际上你就是在用一些非口语的信息,去判断对方,比如对方的眼神躲闪,这些都是无意识进行的。
实际上,这本书的编写方式有点像教科书,它关于每个点,都只告诉你大概是什么样子,不会做深刻的讲解。
它给我们介绍了一下,非口语沟通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身体朝向。
有时候我们不想跟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比如我们两个人聊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一个人,我们特别讨厌他,这时候你发现你的身体会下意识背离那个人,意味着你不喜欢他。
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测试一下,你跟一个人的亲密程度。
当你们两个处于一个空间的时候,你可以看一下他是逃避你,还是他也愿意把正面扭过来跟你沟通。
这些都是一些小细节,一个人的身体朝向,是可以表明他的态度的。
第二种非口语沟通的方式,是通过我们的姿势。
你现在的坐姿、站姿,就能透露出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坐姿、站姿都向别人泄露了一些你的信息。
姿势可能是非口语行为当中最不模糊的一种,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姿势,去判断他是生气,还是悲伤,还是快乐,是紧张,还是放松,他紧张时候的姿势,跟放松时候的姿势,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种,是手势。
最常见的手势,就是说话的时候,强调重点的手势,有很多人都喜欢用手说话,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再往下一个,就是声音。
包括声音的音色、速度、频率,暂停的次数跟暂停的长度,还有在说话过程当中的停顿、转折等等。
比如他结不结巴,是不是喜欢使用“嗯”、“啊”这些字眼,这些都会增强或者削弱我们要去表达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们介绍关于非口语表达的一些方式。
最后一个部分,想跟大家介绍一些倾听的方法。
关于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倾听在其中占的重要性比例,就不用多说了。
在职场上,最重要的一个技能之一就是倾听,会倾听的人确实升职快,看上去情商高。
关于这个部分,这本书里面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在于,它给了大家一些关于倾听时候如何反应的一些做法。
我们会认为什么样的人最会倾听?就是那些在倾听当中,给出了适当反应的人,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人是倾听高手。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在倾听当中回应的方法。
前面都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借力使力。
借力使力的意思,就是顺水推舟,让说话的人继续他自己的话题就可以,你可以通过一些沉默或者简短的言辞,来激励对方继续说下去。比如“是吗?”
第二种反应的方法,叫问话。
问话在倾听当中的重要性,就不必要多说了。你可以问一下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现在是什么感觉?你希望我做什么?”
这样提问,可以让对方继续说下去。
比问话难一点的反应方法,叫作释义。
释义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做任何增添,重复一下对方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去解读一下他的说法,重新说一次。释义也叫做积极倾听。
释义为什么比提问难一点?释义就是你必须要听了,才知道怎么样重复别人说的话。
但释义并不是那种鹦鹉学舌,对方说:“我好胖,我好难过。”
然后你来一句,你觉得自己“很胖,很难过”,就显得你听得特别不走心。
你应该在释义的过程当中,利用这个成功的关键技巧,叫做“用你自己的措辞,去重复别人的观点”,不要鹦鹉学舌。
有几个技巧,可以让你的释义听起来更自然:
第一个,改变说话者的措辞。
比如他说:“我好胖,我真的好难过。”
你可以回应一下:“你是觉得自己现在很被自己的体型困扰,是吗?”
立马就不一样了,显得你很真心。
第二个方法,从你所接受的对方信息当中,抓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你对对方的了解程度。
比如对方说:“我觉得我老公真的特别懒,每天回到家都不做家务。”
然后你可以做一个释义:“你觉得他每天回到家就光看手机,不管孩子这件事,特别讨厌,对不对?”
这种具体的例子,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很了解他。
第三个技巧,反映说话者的潜在寓意。
有的时候,对方没有说明白,但是他的话有一些深层次的暗喻在里面,你可以把它点出来,这样也会让对方觉得你的释义非常真诚。
所以这是释义这个方法,也叫做积极倾听。
第四个方法,叫做支持性回应,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跟她的心是在一起的。
支持性回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表达你的同情心,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难过;也可以表达你的同意,跟对方说:“你说的很对,你的观点我特别同意”;也可以通过提供协助,来表达你的支持:“如果你需要的话,我今天晚上就陪你,不走了”;最后,你可以通过赞美和恢复信心,来表达你的支持:“你做的真的很棒,我知道你将来一定会做的更好的。”这些都可以表达你的支持。
再往下一种回应类型,叫分析,帮他去分析一下。
在提供分析的时候,有几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使用试探性的口气会比较好,不要太绝对。
当你想要去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讲:“也许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可能是...”
这种试探性的语气,会比你说“这就是对的,这就是事实”,要好得多。
第二个原则,你的分析应该是合逻辑、接近事实的。
第三,你要确定对方已经准备好了,适合接受你的分析。
第四,你一定要确认,你自己提供分析的动机,是想帮助他,而不是显示自己很聪明。
再有一个回应的方式,叫做提出忠告。
提出忠告跟最后一个回应方式“评断”,我们一块讲。
实际上这种话,在倾听的过程当中说出来,是很有风险的。
比如你提出一个忠告,结果对方按你的忠告去做了,没有效果或者有更大的坏处,他就会怪你。
所以你在提出忠告之前,一定要去确认你提出的忠告,对方是很诚心接受的,你也要用一些顾全面子的态度来表达,千万不要去训人家。
至于提出评断,它的危险性就更大了,有时候一些评断性回应,实际上会阻碍你们之间的沟通,尤其是一些负面的评断。
比如“我早告诉过你这样了”,这些话实际上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好就好在,并没有要求你变成一个很虚伪,只会提供支持、提问这样回应方法的人,其实有的时候,你就是要提出你的忠告、评断,你们才是真的朋友。
所以这本书教你在提出评断跟忠告之前,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什么?
比如提出评断,作者就说两种情况下。评断最有可能被人接受:
第一,这个人在困境当中,他自己提出希望你给出一个评断;
第二,当你向对方提出评断的时候,你的动机应该是真诚的、建设性的,而不是为了数落对方。所以企图心上,你自己一定要去做反省。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倾听的反应方式,当我们掌握了这些反应方式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对应具体的情境,去选择适当的反应方式。
实际上,并不是一味说一些好话,做一些支持性的回应,才是好的,有时候我们要说出我们的忠告和评断。
但是如果你经常去评断别人,或者是经常对别人提出训导式的忠告,肯定也是不行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挑选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介绍的内容。
我们要看出人外,我们要知道语言跟非口语沟通带来的一些沟通障碍的问题,我们也要知道在倾听当中,到底如何合适地作出反应。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