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艺术欣赏的自信

        走进各大博物馆,你总能发现一些非常“毁三观”的现代美术作品。比如接下来的三幅作品就出自大名鼎鼎的毕加索,他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据说作品呈现的是旋光下的四维形象。对普通人来说,即便你烧掉你全部的脑细胞,恐怕也无法解构眼前的外星之物。它美吗?想象一下,如果你房间里挂满了这类作品,会不会精神方面有些错乱?你因此可能会失去对自己审美能力的自信,本文就是想用一种“原生艺术心理学”帮助焦虑者疗疗伤,找回审美自信。

亚威农的少女们

照镜子的女子

玛丽·泰蕾兹

        请暂时把艺术家看做一部机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输入有些什么,以及影响输出的其它因素有哪些?

        输入的可能包括素材、主题等,它们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你可能猜到作者的学画经历、师从的老师、甚至人生经历都会影响作者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影响作品。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作品就是毕加索的早期绘画。新古典主义?还是什么其它主义?总之,你基本看懂了,而且也觉得挺美的,和拉斐尔的作品有一拼。

       

        可我们的起点要比这些经历因素早好几十亿年,你可能觉得我在搞笑,还真没有,人这部机器作为生物,的确进化了几十亿年。你如果注意过十月怀胎间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进化的痕迹。


        我们想追溯一下“审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按照达尔文的理论,你今天一切先天的能力都是基因承载的。自然对随机变异进行了几十亿年的“适应性”过滤,演化出今天无比复杂的生物界。而生物的求存基础对我们这一支来说,首先要维持新陈代谢来抵抗“熵增”带来的毁灭。說俗了就是得“吃点喝点”。第二就是“性”,也就是要能繁衍下去,不至灭绝。“审美”只是实现这两个基础任务中,长期演化出来的一种幻觉。熟透的果实不仅色泽鲜艳还香甜可口。要是苦的,多半含有有害元素。因为美有助寻找到配偶,也有助于找到合适的食物。

      黄金分割比例也是一种广义的分形数,枝叶贝壳等,迭代是最简单的逻辑,在一个纸条的黄金分割点折叠,还会落到同样的比例位置,所以,基因喜欢这个比例。你喜欢美女苗条的“曲线”,恐怕可以追溯到早期海洋生物的进化中。只是这样的曲线阻力更小而已。我不是古生物学家,但我相信“审美”来自与生存关联的“注意力演化”。这么说,你直勾勾盯着美女看,是不是少了些“犯罪感”?

        毕加索说:“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到巴黎来学艺术。中国画明明那么神奇,齐白石没有画水,却让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不仅白石老人的画有无物胜有物的留白魅力,最有魅力的是作品的“憨态”和“趣味”。我一直很喜欢齐白石的画,那种简练到极致的神来之笔,笔触、墨迹、行笔速度留下的“飞白”,笔根含水饱和度与宣纸纤维的晕染能力配合之完美,构成了要素级别的独特风格。而真正牛叉的是孕育于胸的“成竹”。从上图中毕加索的赞誉,你现在是否了解到了一些他的动念?先看看白石老人是如何在随意挥洒中,完成“情趣之诗”的。

仅在黑白浓淡之间,憨憨萌萌的“墨虾”完成了毕加索期盼的“艺术升华”。

      老百姓常常跨某某画得好,是因为他画得像。而手机随手一拍,就能超越“像”这个维度的王者。

        再看看白石老人的作品,像吗?也像也不像,这就是艺术。“太像”那叫“俗手”(不好意思是围棋术语)。说白了再像也只能证明你有一定的表现技法。而艺术的真谛恰是对“像”的审美偏离,而审美偏离往往就隐藏着艺术家的风格语码。

        一幅静态的画,“情趣”可以像你展开一个有时间维度的故事。这幅画就可以成为高考看图作文的导引。

丑不一定是缺点,只要丑得憨,丑得萌。

看到憨萌只丑了吗?呆萌是一种美,一种摆脱俗气的艺术美。

        你的潜意识里一旦有了对“非俗”之美的认知,也就有一定的审美自信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美术基础对审美的影响。要想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审美体验 ,就需要加入些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就绘画来说,基础是素描。它是舶来品,由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徐悲鸿引入到美术学院体系。但就这也受到了陈丹青老师的批评,他认为素描领错了路。他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有一定道理,把握不好,特别素描对水墨画可能会有负面影响。(上图是徐悲鸿的素描)

        其实基础训练主要用于提升对客观事物的形体认知能力,创作本不该受此约束。

        陈丹青和徐悲鸿都受到西方绘画的很大影响,其实,从农耕文明进入工商业文明,不可能不受西方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一样。

        可我认为固守传统也不合适,出不了齐白石那样的大师,不能归罪于对素描基础的强调。而是主流文化的遮蔽效应太强,宽容才能带来新的繁荣。(徐悲鸿的西洋画)

        徐悲鸿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让我们来看看徐悲鸿对中国画的态度,传统中国画,在内容上多是花鸟鱼虫,有人称文人画。西方引入的不仅有素描写生,还有透视(摄影几何)、光影效果、色彩的冷暖、解剖、构图理论等等…。

        可你看正是徐悲鸿把齐白石拉入美院,并高度赞赏,提供优厚待遇。再看看徐悲鸿自己的水墨写意,并没有受素描的太多约束,他的马苍劲挺拔,气走笔墨,绝无“俗手”之嫌。

      按照我前面说的方法,我们通过两幅马图,看看对真实的艺术偏离有哪些,所含“艺术语码”又是什么。比如表现马脖颈的苍劲两笔,会出现在他很多有马的作品中。其实这并不十分写实,而正是这种对现实的“背叛”,才是绝笔所在。力度和比例的这种夸张正是他水墨写意的“个人艺术语码”。音乐也需要有特定“旋律”和“节奏”来“编码艺术特征”。一切艺术的审美背后都有“语码”,解读出它就使你上到了新的一级台阶。

徐悲鸿也能画“呆萌”。

但更多的是苍劲和霸气。

        最后,我来说说整体风格,拿装修做个比喻吧,非专业人员的装修往往都力求每个局部都“好看”,其实真正的败笔一般都出在整体风格的协调上。黄胄是我喜欢的另一位画家,让我们看看,局部“乱糟糟”的笔触,在整体风格上如何赢得“掌声”。

        客观的轮廓线,结构线不是直的,也没有这么乱,不错,这和看不懂梵高的“星空”是一个道理,艺术不是给理性的名片,而是给情感的礼物。如果你看到是动感、是“力”的表达,是“叠加态”,那你就接近艺术的真理了。

          黄胄的驴就像徐悲鸿的马一样有名,你看到那抖动的驴毛了吗(他们在唠嗑)?看到动作态势的平衡了吗?我不过也就是个爱好者,但小毛驴确实画得很生动,整体构图也很美。

      文章就到这里了,你可能还没完全搞懂毕加索的天书,没关系,观者的想象力已经在大师 脑中的画布上了。你随便想像就对了,能留下一堆问题的作品也常常是好作品。比如,你认为他在与四维空间来的外星人在对话,而思维空间的光不走直线,而走螺旋线

        最后,提醒一点,欣赏历史名作时,需要与当时的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相结合,湿壁画、淡彩画、油画…,评论家还引入的大量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语码(故事),虽是不错的谈资,但艺术毕竟有自己的“形式美”。不必为了没记住那些文化关联而纠结,美是个人体验,自身感悟最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回艺术欣赏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