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未来:整合式创造

现代诗的未来:整合式创造(20180323)

整合:不是对诗写成绩的简单总结,而要高瞻远瞩地提出一种引领性目标,导引现代诗的创造性流向。

创造。要从“通合”论的角度提出,不仅要“新”,更要“全”。是要创造“新而全”的创作方法与文本实绩。

既非“全新”,也不是单线式、单面式创新,而应是一种“整体式”的跃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拒绝或排除单线丶单面的创新(这种创造或许偏狭,咱的态度不能狭隘)。

“整合”看起来像是诗论家的工作,“创造”却像属于诗人的事业。但整合何尝不是创造,创造何尝不是整合,整合中何尝没有创造,创造时何尝不可整合?此理甚明:诗人也在整合,诗论家也在创造。回望漫漫的百年诗路,中国现代诗登上每一步阶梯,实质上都是诗人与诗论家相互配合,“合拍”性完成的。

整合,可能由一批诗论家共同完成,也可能由一位理论大家独立体现。

同理,这种创造可能由一批(不会多)或几个诗人表现,也可能出现一位大诗人来完成。

现代诗理论的整合,是提出一种历史发展合理性的标识,来测度或衡量现代诗创造实现的阶段,程度(高、深、广)。

一、诗性本体要素(情、象、意、法、言)的创造性整合。

1、对情的测度(诗之情):1)丰富性(多面、多种、多层次)2)优质性(情操、情怀的体现与包容幅度:对现实生活中之“丑陋”与“坏恶”的情感姿态:敏感性如何?能否冷静审丑?抗恶性如何?)3)节律感(节奏与韵律的波动幅度及其转换的节律性):4)能否对“情绪”作理性把控?(如西娃式的冷静,xXX式的沉凝)或悟性提升?(如蓝马的超文化、黄翔的情绪哲学)

2、对象(诗之象态)的考察:

1)丰富性(对心之内外之五大象态的取材幅度);2)新异性(象之新与异,新鲜感,新奇,异样,异常,异态)3)表现性(阴与阳,时与空)4)现代感(现代象态标记性,如人行天桥)5)启示性(引发精神的提升如蓝马、黄翔,吴若海的意象:与观念裂变,如西娃的“碎片”对美的拆解)

整合的形态


从形态看,整合有两种:

一、首尾连续,各局部有机联系性的活体式整合。此为古典作家努力追求并取得嘱目成就,成为照耀千秋的经典范式。

二、碎片式整合。因各碎片的形状、质量、成色、厚薄、轻重等差别所作的拼凑,带有勉强性、残缺性、非整一性。

1、碎片形态的产生,来自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导致分工愈益细化、科学分科愈益细密、分枝更为明晰,现代思维对一统化的质疑,导致整体性的分解,整一性的分化,现代思维透视整体之后有了更深细的分类:现代生活愈来愈多样化,后现代使多样性更加缤纷;随着现代追求个性化的五花八门,现代观念日益分裂变得多样化甚至根本对立;随着现代主张的标新立异,各种现代性表现愈益显得多元多样难于统一,现代意识也愈加要求开放与包容。

2、整合碎片的合理性,既来自艺术创新的本体需求,也来于主体对碎片整理自发的内心冲动。

3、整合的诗心

黄翔、吴若海、木郎,这三位具有整合品质的诗人,为何都产生于贵阳?其中两个外来,黄来自外省,木来自外县,其实本地的吴若海祖上也是移民而来,最终,都落脚于这块土质重因而贵(比之于附近的安顺与遵义)又阳气十足的高原之都(第二春城其名不虚)。这之中是否有某种隐秘的地理学意味?

为何说隐秘?作为城市地理,不像某些风水宝地具有焦点性与唯一性,其范围相当阔大,住于此,来此地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并不少,为何“整合性”独钟情于此三诗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诗的未来:整合式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