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听书笔记:《韩非》

本书作者、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他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作者提到,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被称为“子”的思想家,韩非不仅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且综合吸收了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如果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看作各个学派的接力赛,那韩非就是“法家战队”的最后一棒,他代表“法家战队”最终冲线获胜。什么意思呢?韩非虽然没有在秦国任职,但秦国统一全国的政策就是依照韩非的理论制定的。韩非死后12年间,秦国统一全国。即使秦朝灭亡,韩非的学说也一直都是古代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所说的“法”,其实是把国君意志制度化。追求赏罚分明只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国君更好地支配所有人。

同样都是要稳定秩序,儒家的“礼法”这时就变成了法家的“刑法”,同样都是要维护统治集团利益,但手段从“礼仪道德”变成了“严刑峻法”。

有人把韩非看作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枢纽性的人物。一方面“承前”,为秦王统一全国提供理论方案,另一方面“启后”,秦汉之后,韩非的这套东西长期被古代中国帝王使用。经过韩非这一手,法家不仅在诸子百家的竞赛中获胜,而且长期占据着古代中国政治统治思想的核心位置。

提到法家,我们会把它跟恐怖的刑罚捆绑在一起,其实,如果我们把诸子放在一起,有一样鲜明的特征能够一眼把法家辨别出来,这就是“变革”。换句话说,法家最突出的特征是不是严刑峻法,而是主张变革。

看起来法家学派都喜欢变革,其实变革只是手段。被归类为法家的学者、政治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统治者天然要巩固、扩大自己的统治权,希望能掌控更多的土地、财富。所以,法家学派就把这个作为一切理论的出发点,然后去考虑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如何有效运作政府?如何使国家财富和领土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

古代的变革者往往都是法家。因为法家一定是站在古代最高统治者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而最高统治者的本能是使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强化对国家的控制。即使这种控制在后来已经很严密了,那就努力再找一套更容易被自己控制的。

“外儒内法”。人们一般是这样解释:儒家注意道德礼仪,听起来很体面;而法家常常功利严苛,虽然有利于统治,但见不得人,所以后来的统治者就用温情脉脉的儒学包裹着法家思想来统治民众。既达到了统治目的,同时面子上也能过得去。

前面提到,法家的本质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外儒内法”还有这样一种解释:“内法”是目标,君主的利益是一切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外儒”是实现的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内法”。当然“外儒”的“儒”,并不是孔孟儒学,而是在汉代被改造过的“儒教”。

你可能听过《自相矛盾》的故事,《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故事你也一定不陌生。

其实,这些故事都出自《韩非子》这部作品,这是后人整理的韩非的作品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作品贡献了很多成语故事,而《韩非子》中的成语故事不仅非常多,而且常常还是出色的寓言故事。无论是《郑人买履》还是《守株待兔》,故事中总有一个刻板偏执的主角,他们固守旧的思维方式,因此总是闹出笑话,甚至造成巨大损失。法家学者特别擅长写这类寓言故事。这是因为他们是变革者,而推动变革首先得转变思想,这往往是最困难的事情。那什么能撬动人的思想呢?讲道理别人会烦,摆事实别人也许记不住,而讲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故事,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联想,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27听书笔记:《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