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犯错误权”
——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着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圆圆和好朋友穿鞋子到床上踩,妈妈允许他们放纵,并且说有什么不好呢
打了碗,往墙上乱画,所有这些小事看起来都正常,甚至不会吃惊,却是常常开玩笑,化解孩子的尴尬,甚至当当别人不小心弄的孩子尴尬了,也会赶快想办法呵护孩子的面子。
圆圆想去幼儿园寄宿,妈妈给她买好所有洗漱用品还报名了两个月,结果孩子读三天就不想去,妈妈没有一丝责备,反而笑了
这些失误会给他们带去一些麻烦,甚至增加了一些经济负担,但是尹老师从来不指责,更不会惩罚,最多简单分析一下事情,有时连简单分析也免了。因为相信,每个“失误”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导,孩子感觉到了不对,就一定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而且允许在一件事上犯两次甚至更多次错误。坚信,没有哪一次错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一次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培养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是很可悲的事,当一个孩子事事都听命于家长,处处循规蹈矩,那不是教育点成果,是生命中隐伏点久远的悲伤。
心理正常的幼儿往往比较自我,她应该更关注于自己想做什么,而不会考虑别人的评价如何。一个被认可的孩子,她做人做事的态度是真诚的,她不必遵守一些不自然的规则和戒条,因此不需要过虚假的生活。
在儿童教育中,欣赏和不允许犯错是无法兼容的两种态度,不可能同时运行。一个不允许孩子犯错的父母是不可能真正欣赏孩子的,她的夸赞只能发生在孩子做得令家长满意的时刻,强化给孩子的是这样的印象,家长满意,就有好果子吃,家长不满意就给点颜色看看。这反而会使孩子花更多心思和能量来揣摩家长满意的时刻,强化给孩子的是这样的印象,消耗自我成长的能量。
自由和尊重,怎么理解呢?
对每个孩子来说,大人的认可就是爱,不认可就是恨。这是当下最隐蔽的问题。
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孩子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世界突然把她包围,她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出暗屋,眼睛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时候总不能说你眼睛有问题吧,这显然不对。
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的要求,更是错上加错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本质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虽然表象不同,但是背后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家长或者老师是否给了孩子犯错误权,有一个试金石,即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你心里真正的想法是认为孩子有过失,并为此生气,还是发自内心給孩子一个宽容的微笑,知道他又从这个过失中得到了经验,并且为此感到欣慰——理解了自由的价值,就会承认没有一个孩子点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每个过失都是他收获经验的一次好机会,错误的经历同样有正确的正面教育的价值。
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尽量不要给孩子纠错,大致原则是:第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人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愿意接受点事情。比如吃饭,比如如何叔叔阿姨好。
第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做的不够好。只要没有生命和健康危险,第二不损坏他人的利益——即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上,家长都可以放手,都可以给孩子自主空间。
第三,如果特别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望的选择,就不要让孩子做是与否间选,不要给他说否的机会,而要在是的框架里给他一个A和B选择。比如孩子不想睡觉,你让想她睡,不要问她,现在睡觉好吗?而是要问,你打算直接睡了,还是听一个故事再睡。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是命令。
爱和溺爱表面看起来有共同要素,事实上不是一种东西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相同的两种东西。爱必定包含着自由,而所谓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过度管制,过度管制的出发点可能是爱,但结果走向了爱的反面,是反爱的行为。
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自由,本质上就是在教会孩子宽容。
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其实和自由毫不相干,理性的缺失使他无力主宰自己,他的放纵和毫无章法,是自觉意识的丧失,是选择功能的失效。他一方面被欲望控制,另一方面想去控制别人,他的行为是长期压抑的结果。
那些真正幸福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获得了尊重,所以他学会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体味了宽容,就不会小肚鸡肠,颐指气使,心胸狭窄,他的生活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绝干涉,不要别人干涉,也不去干涉别人,她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他就获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坏习惯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由的,这种人愿意使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获得自由。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
今天准备给大宝试错的机会,让他尝试一下周一如果同时完成作业和预习,是否比较困难应该如何合理规划时间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二章第二节
时间:第十天
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开小卖部游戏,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这个游戏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一种真正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
数学教育不要一下子把孩子拉到抽象点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说存在于周围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
在开小卖部游戏中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不要把用意告诉孩子。
玩这样的游戏,我们用意是教孩子学会计算,如果孩子得知了用意,会失去游戏的兴趣。要让孩子觉得这仅仅是个游戏,只是为了玩。要拿出单纯而认真的态度,和孩子一样投入到其中,不要有任何说教,更不要为孩子算错账而训斥孩子。
其次是避免造成孩子的不好意思。
孩子对产品的定价没感觉,完全是随意报数字,比如一小块蛋糕定价100元,被大人否定,孩子会觉得自己定的价格离谱,不知所措。等下一次报价就会犹豫不决。这样玩下去,孩子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在玩耍上,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紧张和倦怠。无论孩子定价多少,我们都不要大惊小怪,我们只是为了让她学会计算,不是为了让她学会做生意。
第三是不要让计算为难孩子。
家长记住,这是个游戏,不是数学课,家长可以通过买卖发展孩子的计算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第二位。计算难度可以慢慢提高,但不能太难干扰乐趣。
第四是不强迫孩子玩。不要为了学习儿频繁地玩同样的游戏。也有可能刚开始玩,一笔生意都没成交,孩子就因为什么原因不想玩了,这时家长不要强迫,只要孩子表现出不想玩了,就要立即停止,以免败坏孩子对游戏的胃口。
第五,尽量用真钱。小孩子一旦意识到钱可以换来想要的东西,就会对钱情有独钟。用真钱教育让她在玩乐中更投入。
补充一点,如果把孩子每一次盈利的记录下来,并且把她赚的钱另存起来,给她买东西的时候就用这笔钱,可能会更好刺激孩子的兴趣。
第六,增加游戏的变数,尽量使每次游戏略有不同。比如互换店主和店员身份。扮演不同角色,老爷爷,老奶奶,小孩等角色。
除了小卖部游戏,还有摆菜摊游戏。还专门配了小称。
教孩子学习并不一定需要坐在书桌旁,只要有心,处处能发现教育的机会。比如数数,上下楼数台阶,打开巧克力的时候数数多少颗,总是和具体的事情联系起来,孩子就记得很快,并且建立起数的概念。
让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课说一种不错的活动。玩小老师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赋权,让孩子掌权。让孩子成为主角和主动者,不要让他在活动中感觉自己被动,受大人指使。
第二,要选择那些答案或内容比较确定的东西让孩子来讲。小学孩子主要让她们讲数学。同时还要注意,讲课这个事不适宜经常做,一般是暗暗观察,发现哪一段时间掌握得不太好,才让她讲。想办法保护兴趣。
第三,家长提出要求要自然,不要老是用自己小时候没学好这一借口。有时,可以从他的作业本找到一个错误,然后假装惊讶的说是老师批改错了,这样过程,家长装糊涂又要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思维,这样纠正妈妈点错误,让孩子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掌握了之前的知识。如果孩子陈述或者思维有错误,要委婉地讲出来,或用启发的方式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
家长们与其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操心,花钱花力气,逼孩子学习,不如用些心思,设计和制造一些包含相关知识点事情来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有机会运用他所学的知识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