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接受自己有“恐惧、回避、不喜欢”的权利吗

当一个人害怕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学校、超市、集市、公园等场所,乃至达到恐惧程度,也知道自己不正常,希望不再回避,回归正常化,我们能提供怎么帮助呢。

1、你说去人多地方感到痛苦难受,那个时候心里想法是什么?

人家过的都好,只有我如此不幸,老天真是不公平。

看见别人就害怕,不敢正眼看人家,只好躲避。

2、你真的确定,别人都过的好吗?是别人让你感到害怕的吗?

好像也不是,知道别人也有喜有忧,有苦有乐,也知道害怕不在于别人,这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可是,到了人多环境就是不由自主。

3、也就是说,知道不是别人导致自己的痛苦,主要原因在于自己?

是的,自己的原因,走不出来,该如何办呢,也想快点好起来。

4、既然能意识到原因在于自己,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想法太不应该了,自卑吧,听说还有小时候家庭关系的影响。

5、过去影响今天当然是有的,但是导致今天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个,不是某一个单纯因素导致的。比如,感冒了,至少是天气冷、穿的少、提抗力差等多因素,如果少了某一个都不会感冒,能接受不?

是的,是这样。

6、因此可以说,今天的痛苦有小时候家庭原因,也有自己过去经历原因,还有过去与今天的环境因素,真实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不能单一归因,好比父母做的不够好可是他们能力如此也算尽力了。这就是说,过去的事情不能改变,时光不能倒流,可是,我们的心理想法可以改变,由此情绪感受就会改变,你能接受这点吗?

有道理,也怨恨父母不够好,按您说的可能他们水平就那个样子,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就是那样,也真是不能过高要求,这样想好多了。

7、简单归纳两句话:痛苦原因是找出来,过去事情不可变但是看法可以变。这其实说的就是心理现象的特点,也就是主观特性,你的看法呢?

的确如此,我要好好记住这两句话。

8、既然心理是主观的,现在回到不敢去人多地方这个问题上,你认为自己恐惧人多环境,是不敢、不能、不该,还是不想呢?

这有什么区别吗,就是不敢罢了。

当然有的,不敢是与现实不相符的害怕,不能是能力不够,不该是社会规则不允许,而不想则是自己有能力也应该但就是不喜欢,你觉得更多是哪一种?

能力是有的,也应该去,就是害怕,也许有不喜欢的因素吧。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强。

9、可否这样说,不敢是情绪上的恐惧担心害怕,知道不该这样可控制不住,根源上其实是不喜欢,“强扭的瓜不甜”,而不是不能与不该?

好像是这样。

10、也就是说,不喜欢这样,可是又觉得不应该这样,需要思考自己有“不喜欢”或者“喜欢”的权利,自己是否压抑扼杀了这些本能欲望?

明明不喜欢,不得不装作很喜欢,致使心理能量消耗极大,好比弹簧压缩到极限,终于有一天崩溃了,压的厉害反弹就厉害,这个时候就与周围一般人不一样了,也就是不正常了。

11、要接受自己有喜欢与不喜欢的权利,同时保持与人一致的最低限度,也就是大家眼里的正常,维持最低水平的社会功能,为此想办法适应去人多地方,你觉得要怎么做?

是要自己接受不正常吗?

12、先接受不喜欢,但目前回避状态太过极端,毕竟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活,为此还要接受目前是不正常的,我们需要适当调整一点点,变得正常一点点。这样的话,假设我们走进人群,会感觉如何呢?

知道自己有不喜欢权利,可是还是害怕要命,想逃离。

13、这是正常的,适应需要更多体验与时间,还有几个技巧有助于改变,一个是承认自己不正常,也就是病人,那么带着病人身份走进人群,感受痛苦是否是正常的呢?

好像是。

14、这时候,不让自己痛苦才是不正常的,必须痛苦才正常,这样感受会好多了,也敢于多走进人群中。

这个提示就是,我们都是带着创伤生活的,无论外表多么光鲜。与痛苦和平共处,才会变得不那么痛苦。

15、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想象技术,想象我们走进人多地方,开始从外围,慢慢过度到里面,紧张时候放松训练,适应了再去深入,最后尝试主动找个面善的人说说话,问个路,打个招呼,咨询些事情,看看会发生什么。

承认问题源自自己,先接受现状,再改变现状。接受喜欢不喜欢的权利,接受当下痛苦的不正常应对模式,再去尝试改变现状,只要戳破窗户纸,具体方法有无数,就一定有助于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您能接受自己有“恐惧、回避、不喜欢”的权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