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郡每天读《论语》第147天/共270天

橘子郡每天读《论语》第147天/共270天

焉能事鬼: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李商隐在《贾谊》这首诗当中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和爱问鬼神的汉文帝比起来,孔子更愿意关注的是当下的现实世界。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儒家学说是实用主义的学问,更看重为人处世的哲学。

原 句 译 文

11.12 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怎么服侍人你还没弄明白呢,怎么能去想服侍鬼神的事情呢?” 季路又说:“那么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呢?” 孔子说:“生存的事情你还没弄明白呢,怎么能先想死亡是怎么回事呢?”

===========================

行行如也:一个不小心,孔子一语成谶

“行行如也”形容的是一副勇猛刚强的样子。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几个学生围坐在孔子身边谈天说地,本来是很放松的场景,但子路却依然是一副紧张兮兮、枕戈待旦的样子。孔子见了,无心说了一句玩笑话:“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没想到孔子一语成谶: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砍成肉泥,这不禁让人唏嘘。推荐你读《孔子传》

原 句 译 文

11.13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样子正直而恭敬;子路则是一副勇猛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的样子温和快乐。孔子很高兴。但他说:“像仲由这样,恐怕得不到善终啊。”

===========================

言必有中:说话总能说到点子上的闵子骞

在之前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闵子骞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在本章当中,我们又发现了闵子骞身上的另一个亮点,那就是“言必有中”。孔子说,别看平时闵子骞的话不多,但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而且把话说到点子上,并不需要言辞激烈,用委婉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没准效果更好。推荐你读《不妥协的谈判》《非暴力沟通》《掌控谈话》

原 句 译 文

11.14 鲁国的执政大臣要翻修长府(藏财货武器的府库)。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 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

===========================

升堂入室:孔子教育子路的话,今天成了成语

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这就是成语“升堂入室”的由来。在今天,这个词可以用作对某个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造诣的赞赏。但孔子的本意,是指每个人在学习时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在孔子看来,子路的琴声很刚硬,听起来有杀气。虽然“升堂”了,但离“入室”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当然,这其实也是孔子在替爱徒“挽尊”。虽然一开始批评了子路,但孔子不希望其他学生因此怠慢了这位早年间就跟随自己的大弟子,所以才说了这样的话。

原 句 译 文

11.15 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啊,好好的为什么偏要在我这里弹瑟呢?” 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开始不尊重子路。于是孔子又说:“子路的瑟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只是不能算精通而已。”

===========================

过犹不及:拿捏好为人处世的“度”

如果一个人性子急躁或者容易焦虑,那么他做事很容易“用力过猛”,容易闯祸;如果一个人胆小怕事或者优柔寡断,那么他遇事往往会退缩不前,画地为牢。所以,“过”和“不及”对于人生发展都是不利的。孔子强调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要求我们随时随地调整心态,拿捏好为人处世的“度”。虽然实践起来非常困难,但如果有心坚持,即使达不到真正的中庸之道,我们的修为和境界都会不断提高。

原 句 译 文

11.16 子贡问道:“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做事有些过头了,卜商有时则显得保守。”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保守同样不好。”

===========================

非吾徒也:不要挑战孔子的底限

冉有成为季氏的家宰后,季氏比之前更富有了。如果站在冉有和季氏的角度看,这可能是忠于职守的体现吧?但是孔子却为此生了很大的气,因为作为卿大夫阶层的季氏家族,原本就比周天子还富有,这已经是僭越了,而冉有却行聚敛之道,让他们家变得更富有,这不是更过分了吗?在孔子心目中,周礼是底限一般的存在。他一生都崇尚“克己复礼”,希望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世界。

原 句 译 文

11.17 季氏比周天子还富有,可是冉求仍为其聚敛财富,使其更富。孔子生气地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

柴也愚:你愿意让别人用一个字来评价你吗?

在本章当中,高柴、曾参、颛孙师、仲由这四个学生分别受到了“一字之评”。因为前面没有“子曰”两个字,所以这句评价到底是不是孔子给出的,今人仍旧莫衷一是。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不管别人(尤其是老师、领导、长辈)给了我们怎样的评价,这都不应该让我们困于其中,不能自拔。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会变的。我们要树立终身成长的思维方式,不断收获更好的自己。推荐你读《终身成长》《终身学习》

原 句 译 文

11.18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兽莽。

===========================

你可能感兴趣的:(橘子郡每天读《论语》第147天/共2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