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女人被记录的一生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一堆推荐书里找到这本《秋园》,推荐语是:这是一位叫杨本芬的80岁的老太太写的,写的是她妈妈的一生,听上去很普通,你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他们最好的朋友是谁?童年经历了什么?做过什么工作?遇到过什么人生的挑战和困难?这些问题,很多人可能完全答不上来。是不是挺可怕的?这都是离咱们最近,甚至是长年生活在一起的人,我们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一个明星了解得多。《秋园》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其实背后也是那么多沧桑剧变,但如果没有被关注、被记录下来,所有这些经历注定被深埋,会消逝得一干二净。

突然被打动,有些问题真的很戳心,我们对于最亲的人到底了解多少呢?真的可能还不如对我们追的明星了解的多。父母是从我们出生才变成父母的,那在这之前,童年的他们,少年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性格,经历了什么?除了有点零碎的聊天,竟知之甚少。

书并不长,从5岁的孩子到89岁去世,漫长的岁月由自己60多岁的女儿书写,她写道:“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留下痕迹,是多么真挚的念头,人从一无所有中来,又终究什么都带不走的离开,真的是白活一场吗?该怎样证明曾经存在过来对抗这虚无感?留下痕迹是很多人的选择。

这本书的写作场所是在厨房,“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我随时坐下来,让手中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在4平方米的狭窄厨房里,甚至放不下一张桌子,作者坐在一张矮凳上,以一张略高的凳为桌,见缝插针地写着。

老人的写作状态也令人惊叹,“常常才写几行,泪水就模糊了眼睛。遥远的记忆被唤起,一些消失了的人与事纷至沓来,原本零星散乱、隐隐约约的回忆,在动笔之后互相串联,又唤醒和连接起更多的故事。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好像拿起笔就像是拧开了水龙头,岁月就沽沽地流了出来,用笔赶路重走人生。

秋园的一生经历了从1919年到2010年,以接近白描的手法记录万千众生经历的“随波逐流、挣扎求生”,其隐忍、刻苦、勤勉、不屈之心性,是多少女性的缩影与镜像,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也没有什么精妙的细节,结构也是平铺直述,单线向前。读到的每一章每一段,只让人产生一种感觉,“真实”。一种完全没有修饰的真实,一种在时代的洪流里苦苦挣扎着生活的真实。像一颗种子落到了贫瘠的土壤里,却拼命地向上生活,向下扎根。

她没有追问过为什么,没有抱怨过,她一腔热血,只想一家人能活下来,吃饱饭,健康,孩子有条件读书。她平凡普通,经历了多次的亲人离开的悲痛,也曾经因小儿子的丧生绝望几乎轻生,但是她还是一一度过那些艰难时分,在她记下简略的生平最后两行写着: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 得如此下场。内心的悲凉在字里行间终究还是流露了出来,平淡平静平凡的面容后面,到底心里在翻着怎样的巨浪?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普通女人被记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