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对话的学生思考的课堂

正在读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好多共鸣的地方。

有位教育界的领导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教育要更多的关注一个人25~40岁在干什么,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教育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它不一定有价值,但是如果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在35岁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愿景:良师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对教育怀有虔诚的心,用约会的心对待每一堂课,呵护每一个生命,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唤醒更多生命的绽放!确定了这样的梦想,自己就不会沦为教书匠,不会有教师的职业倦怠,而是以饱满轻盈的状态,践行生命化教育,滋养自己的一生。

真正的教育是对话的课堂、学生思考的课堂。不是满堂灌,不是为了赶进度、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回顾自己过往的教学,特别汗颜。每个单元的目标就是教完课本的知识,时间紧时就挑一部分知识讲,知识之间都是孤立的,学生背起来毫无兴趣,学习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对学生成绩焦虑过,却被所谓的“大环境”麻痹了自己-他们就这样,基础差,不学习,初三了更不学等等。事实上,这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张老师提到,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的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在课堂上,教师是不可能关注到学生这种状态的,一切都要等到考试来测试,但是到那时候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已经晚了,同时他还必须独自承担所有学习失败的责任。所以在这样的速度中,你看到的只有紧张、单调、被动,看到的只有教师对课堂的主宰、盲目和慌乱,没有交流,没有问题的提出,也不可能有意外的惊喜。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改革的基地是课堂。要想引发学生思考,在单元学习之初,我会给学生们布置一项“核心任务”。比如在刚学第5单元时,因为主题是节日,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学完本单元,要用英语介绍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在学本单元的时候,学生们特别关注节日的时间、活动、文化意义以及自己对待节日的看法等。

终于等到了分享的这节课。班级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的小组比赛。我作为“观众”,又有不同的感受。每个孩子尽心尽力地准备,我想到了四个词:一是担当和责任。课代表全程策划主持,把控全场;有统计成绩的有评委有录像,都那么认真对待;班长提醒时间,帮助处理课件问题。二是冷静。面对课件出问题的突发事件,两个小组沉着应对,丝毫没受影响,这是心理素质的历练。三是团队合作。每个人分工协作,然后认真地准备自己的部分。四个小组组长说完后为组员播放课件,使整个过程更加流畅。四是突破。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脱稿,非常难,有几个小组课件几乎没有文字提示,背诵难度可想而知。但都流畅地说出来,这种敢于应对挑战的精神值得学习。由紧张到克服紧张,由不会说到会读,再到背出来,这就是成长。只有体验了,才知道自己的潜能。敢说英语,哪怕有语法和发音错误,对英语有良好的感觉,对英语学习有了信心,这就是比赛的目的,比赛结果早已变得不重要了。

我知道,要想彻底的变革,需要时间和智慧。所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固定思维,从现在一点一滴地做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对话的学生思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