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释

1、纳凉:即乘凉之意。

2、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3、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可躺卧,又称交床。

4、自在:安闲、自得。

简析

秦观这首小诗,曾经被人评论为“闲雅严重”,意思就是太轻闲、太优雅,而且仿佛太煞有介事的对这种生活大书特书,我们来看一下:

“携杖来追柳外凉。”

这一天应该是个酷暑炎炎的日子,所以公事之余,暮色降临之后,我们的作者秦观拄着藤杖,带着一个童子,前往水边追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他应该找到了一个多柳的所在,绿柳环绕,湖岸之畔,还有一座雕饰华丽的桥梁。秦观在桥的南畔,找到了一块地方,让童子把携带的胡床安置好,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床,人可以躺卧在上面,他于是就躺下来,一边乘凉,一边欣赏起这夏夜的景色来。

“月明船笛参差起。”

也不知他在胡床上躺了多久。那是一个有明月相照的夜晚。月光明澈的洒照着湖面,也洒照着岸畔柳树下乘凉的秦观。他应该是一种很放松的心态,心境澄明,没有任何杂念干扰,就那么乘着凉,听着夏夜的声音,感受着夏夜的一切,那么他又听到了什么呢?

他听到湖面上时不时的传来几声笛响,高一声,低一声,参差不齐,声声入耳亦入心。那么是什么人在此良夜吹奏这笛子响呢?

有人说,那是船家儿女,一天劳作之后,暮色中归来,顺嘴吹几支笛韵,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悦,这个当然是很有可能的;也有人说那是船家儿女,乘着一天好月色,纷纷划着小船出来,借一腔笛韵,互致爱慕之意,这个当然也是很有可能的——总之不管是哪种情况,在这个夏夜,有笛声自远而近,悠悠扬扬,萦绕不绝,传入纳凉者秦观的双耳,他又该是何等的惬意而又自得啊。

“风定池莲自在香。”

不仅如此。那天夜晚,当秦观初来到湖边乘凉时,还刮着丝丝夏风,躺在湖畔,一边是湖面的清凉不断泛来,一边是丝丝夏风轻拂脸上,何等的爽心怡神,这种感觉是经由肌肤渐渐而直彻骨髓的。后来风定了,也就是风停了,湖面的荷花之香,又清香四溢,在空气中流动着,在夜色中弥漫着,渐渐的围裹住秦观——其实何止是“池莲自在香”,那躺卧乘凉的诗人本人,又何尝不是“自在香”,这种香经由池莲而来,然后转化为作者的心香,他是一直浸泡在这种心香之中的。

具体不清楚秦观的这首诗到底写于何时。不过一个基本判断应该是成立的,那就是写于他后期连遭贬谪之时。然而透过这首诗却又丝毫读不出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好像这些东西都被秦观深深的锁在心灵的某个角落,然后又在精神中臆造了一个与此完全不同的理想世界,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活在那些官场倾轧和污浊中,精神领域呢,他则自得自乐的徜徉在独属他自己的世界里,他渴望远离他厌弃的东西,虽然事实上他不可能远离,然而他的心灵又确实和它们拉开了一段距离,它们各自向前,一直平行而不相交,这个恐怕就是他能够写出这么一首很纯粹的《纳凉》的原因,虽然由于很多人不理解,把他的这首诗评论为“闲雅严重”,但他确实是刻意去这么做的,现实生活既然无法逃避,那么精神世界何妨逃避一下呢!

倘若现实中没有,那就在精神中臆造一个,古代不少诗诚然就是这么来的。秦观这首当然不能说现实中没有,然而夏夜的追凉不过是表象,他更想追求的是内心的清凉,官场的热度太高,对于他这样一个敏感而细腻的诗人,显然难以适应,所以他想找到一个地方,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地方,好安放他的心,安放他的诗和他的词,那么最后他找到了吗?应该说现实中他一直没找到,但是精神里他又确实找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