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俚语

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泽雅纸山手工造纸历史悠久,纸山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并形成了很多纸山特有的俚语,这些在纸山民间流传着的俚语,往往以手工造纸的一个过程,或者造纸工序中的一个名称,来反映纸山人民的生活状况。纸山俚语地域性强,听来既生动又富有趣味。俚语:钞票碓坛上难擵兮“碓坛”是造纸工具“水碓”中的一个名称。手工造纸有一道工序为“水碓捣刷”,捣刷的工具有“碓头”和“捣臼”等。“捣臼”嵌在“碓坛”里,“碓坛”即“捣臼”边的平地,用红壤土拌砺灰或砺灰渣铺平夯实而成。捣刷时,“刷”从“碓坛”上往“捣臼”里添,“刷”捣好了,称为“捣细”。捣细的刷要用手捧到畚箕或编织袋里,纸山人称为“擵”到畚箕或编织袋里(擵:音“摸”)。捣刷的过程时间久,而且很危险。俚语“钞票碓坛上难擵兮”,意为:手工造纸赚钱很辛苦。这句俚语有时候也说成“钞票碓坛上难剾兮”(剾:用手挖。土话音“hou”)。如教育子女要省吃俭用,不攀比:“娒,阿爸钞票碓坛上难擵兮(或‘难剾兮’),着用省诶”;“渠阿爸做生意赚钱大,你阿爸钞票碓坛上难擵(剾)兮,你覅比”。俚语:矮凳一色勤力手工造纸有一道工序“分纸”。分纸是将纸一张张从“纸段”(段:dang,白音近邓)上分开,分成五至七张为一“拔”,然后叠在一起称“纸拔”。分纸时,要用到两张“分纸凳”,放“纸段”和“纸拔”是“高凳”,给分纸人坐的称“矮凳”。俚语“矮凳一色勤力”,一色:一样。凳子不管放到哪里都需要人去搬,而且搬到哪里,凳子自己是不会移动的,因此,有人形容一个人懒惰,不肯做事情为“比凳还懒”。而“矮凳一色勤力”,“勤力”的意思,本来表示一个人做事很勤快,这里则成了反语“懒”的意思。如纸山邻居间两人在谈话,甲对乙说:“你真勤力,今天做了这么多事”,乙谦虚地说:“勤力哦,比‘矮凳一色勤力’呢!”俚语:嘴嘴匄油筒里油抹起一色油筒,这里是专指“捣刷”时盛菜油用来润滑“淋头”的工具,用毛竹顶端的竹节做成。取毛竹顶端竹节一节,用刀将一头削成尖状为筒口,插上一条竹签,菜油从油筒口倒入,再在油筒口系上一段细绳子,绳子打个圈,挂在捣刷用的搽扫(扫帚)上,去捣刷时,将搽扫、油筒一起拿到水碓里。当水推“水淋”转动时,要不时拿出油筒里蘸有菜油的竹签将“淋头”润滑。油筒虽然不大,油筒内盛的油也不多,但因用的时间久了,油筒里外都被菜油沾的滑滑的。俚语“嘴嘴匄油筒里油抹起一色”,嘴嘴,即嘴巴,匄,给。俚语引申为一个人很会说话,叽叽咕咕说个不停,专门说自己、或跟自己相处比较好的人的优点,有人讽刺说,这样的人“死人也会给他说活起”。如:他的“嘴嘴匄油筒里油抹起一色,说的话千句不实,千万覅听”。俚语:拌刷恁拌爻拌刷是手工造纸中的一道工序,刷捣细成刷绒后,加上一定量的清水将刷绒拌均匀,叫“拌刷”。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几分钟,要将刷绒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在碓坛上往捣臼里翻来覆去地拨,边捣边拨,直至手捏纸绒有点湿状为止。俚语“拌刷恁拌爻”,表示一个东西,或一件物品本来放得很整齐的,经过多次的搬动,变得很凌乱。如:“这些东西一下子放这里,一下子放那里,一下子放上面,一下子放下面,‘拌刷恁拌爻’,真难找”;又如“我搬家搬爻,屋里的‘没色’‘拌刷恁拌爻’,想寻本书睢睢寻弗着爻”。俚语:烧烘恁烧爻烧烘,是手工造纸的一道工序。集体化时,人们把腌熟的刷整齐地堆集到“纸烘”里蒸煮软化。纸烘由泥灶、大铁镬、大木桶、大烟囱组成,烧烘时,大木桶里集满刷,大铁镬里加满水,盖上盖子,用泥土密封,然后由专人在灶洞里加上木柴,大火燃烧,大约烧上6个小时,再焖上一天一夜,才掀开盖子,把熟刷分给各生产队。家庭生产承包制后,此项工序逐渐省略了。烧烘的时间长,而且用大火来烧。俚语“烧烘恁烧爻”,表示厨房里烧制一种食物,火太旺,烧的时间太久,食物烧烂了,不能吃了。也引申为某些东西被大火烧得不成样子:“匄纸烘里烧爻一色”。如:上世纪80年代,纸山人的镬灶间都是用木柴来烧饭的,烧饭时,父母会告诉帮忙烧火的孩子:“煮饭覅烧烘恁”。意思说,灶洞里木柴不要加得太多,不要用大火来烧,以免把饭烧焦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纸山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