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行舟》第107篇文章
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
一是合群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二是沙漠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
三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但这肯定不是出于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自己,我就是命运。
——尼采
聚会,总是无法避免。
参与者带着自己的目的,加入其中。
一些人乐在其中,一些人索然无味,一些人蠢蠢欲动,一些人不为所动。
凡是人多的地方,就会暴露出人性的弱点。
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可以跨越性别、跨越年龄、跨越感情、跨越一切。
(1)不知是否,由于年纪慢慢大了的缘故;最近这几年,同学间的聚会越来越多。
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几乎是年年聚、月月聚、隔三差五的聚。
除了幼儿园没有聚会,那估计是因为当时太小,勾不起太多的记忆,否则也会要聚一聚。
原本一样很美的东西,离你很远,天天想着念着盼着;一旦有一天开始频繁地出现,且距离很近,起初的那种感觉就会很快消失,随之而来的只有厌倦。
人与人之间,便是如此。
(2)开始的同学聚会,多半是见个面,叙叙旧,吃顿饭,喝点酒;意犹未尽再去高歌一曲,大不了散场去吃个宵夜。
最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开始频繁;从一种似曾相识却又有点陌生的感觉,很快就熟悉起来。
人一旦开始熟悉,语言和行为就会变得随意起来;恭敬与端庄只是一种惯用的伪装技巧。
微信群里总有几个好事之徒,挑起往事——
某某跟某某,当年其实是一对;
某某暗恋某某,一直未曾表白;
某某和某某,为了某某争风吃醋;
……
显然,下次聚会又多了一个理由。
口号是:同学聚会,拆散一对是一对。
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都在试图寻找那些曾经失去的美好,弥补一个缺失的圆圈。
一半玩笑,一半真。
(3)多年不见的同学突然聚在一起,桃色新闻就成了成年人最方便、最直接介入的话题。
接下来,就开始人以群分。
先是以感情作为基础,当年玩得好的总是会坐得比较近,说得比较投机;
然后是那些正襟危坐,把公文包放在身后、口里谈着政策、手里夹着高档香烟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脸和气,皮带上挂着奔驰、宝马钥匙,手上的大金表闪闪发亮,时不时还附和两句:讲的有道理;
插不上话和不感兴趣的,一般聊的是孩子读几年级了、成绩怎么样、一年有多少工资,诸如此类;
……
男人聊事业、女人聊孩子、无聊的人自说自话。
原本非常亲近的人后来天各一方,时间使他们可悲地疏远,一旦相见,地位与财富便迫不及待地丈量着疏远的距离。
人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生活的无情莫过于此了。
当年用成绩、相貌、兴趣等将同学区分开来;如今最简单不过,就以社会地位便足以区分。
(4)我们已经习惯用认识的时间长短,来作为衡量彼此之间感情的最要依据。
我们总是以为认识的时间越长,感情基础就会越牢靠;因为,日久见人心。
我们总是以为缘分让我们相识,多么不容易;因为,数据告诉我们:人与人相识的概率是一千万分之五。
我们总是以为过去有多么美好,无比怀念;因为,曾经的所有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不然。
一方面,我们把同学聚会当成一次对感情的弥补;或是当成一次对缘分的认可;又或是当成一次对青春的祭奠。
另一方面,我们总是在同学聚会中向强者靠近;对弱者避而不谈。
这便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也是残酷的一个法则:马太效应。
为什么同学聚会中最热闹的地方,拍集体照时站在C位的,留电话、微信最多的总是那几个?
显而易见。
(5)不得不承认,财富与权力将人群分类;无论同学、朋友、亲戚,都是如此。
月薪3000的永远无法跟年薪300万的成为知己;一名保安怎么也不会和省委书记做朋友;上市公司主席的儿子绝不会找一个洗头妹做老婆……
即便,曾经是同学、是朋友,甚至是亲戚;那也只是过去而已。财富与权力成为横亘在感情面前的一条鸿沟。
我们向强者靠近,无非只是想沾点光;借此获得利益上的帮助。
至少,也可以在谈及其人其事的时候我们讲:我们是同学啊!我们是朋友啊!
我们总觉得世界不公平,却又为此推波助澜,唯恐自己被孤立。
于是,我们一边痛恨攀龙附凤者;一边又在暗自效仿。
(6)人这一辈子所有的遇见,无非就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再到陌生,从臭味相投到分道扬镳,从相见恨晚到再也不见。
当我们不再为聚会时的装扮、财富、权力感到不安,更不会为此心生异念;我们便早已不再是一名屌丝。
当我们不再为仰望强者而自卑,不再为俯视弱者而自得;便知道平视,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人生的无可奈何, 并不再为此感到困惑;便开始走向成熟之路。
不害怕、不着急、不要脸,一语中的。
作者杰哥是一位七零后的斜杠中年,当过公务员、做过小职员,上过班、经过商……
不惑之年,却又不甘寂寞、不屈现实、不忍世俗。忽得一日闲,思量着人生不能仅仅如此,可否换种方式来活。
于是,开始了跑步,越跑越来劲,居然悟出些人生哲理。便又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借此谈谈人生、写写故事、吹吹牛皮。
杰哥一吐为快,看官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