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难忘今宵终有别。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由此开篇,新的一年扑面而来。

从此后的视角回眸1979年,这一年确实有诸多令人兴奋的事情。

比如新年第一天,就有两件大事写进了历史。

其一,我国与美国正式建交;其二,国防部长徐向前发布停止炮击金门的声明。

彼时的中国,生机勃勃,节奏轻快。

27天后农历春节到来之际,“迎新春文艺晚会”首次在央视播出。

此后,春晚这件事,深刻影响了我们过春节的方式。

在此之前,除夕夜只是一个民俗意义上的夜晚,守岁迎新,仅此而已。

但这一年除夕之夜的春晚,一曲《祝酒歌》忽如一夜春风,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

这首歌曲,一夜之间响彻祖国大地。

有数据统计,那段时期全国电视销量翻了40倍。

一年后的1980年,春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此后的除夕夜,整个中国变得热闹又温馨,千家万户万家灯火,人们在春晚的陪伴下,辞旧迎新 。

时代前进的脚步铿锵有力,五年转眼即逝。

1984年的春晚导演黄一鹤意识到,要有一首歌,来承接人们对春晚日益浓厚的情感。

北方冬夜的寒意,也无法冷却黄一鹤对春晚的热情,他连夜骑自行车去找乔羽,要他为春晚写一首歌。

那年,57岁的乔羽,靠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和《我的祖国》等词作,蜚声中国乐坛。

时光倒回,三十年前的1954年,正值共和国建国五周年,举国上下万象更新,生机无限。

是年秋日,乔羽和作曲家刘炽同游北海公园,偶遇一群少年泛舟湖上。

眼见风和日丽的秋景,耳闻天真烂漫的欢笑,他情之所起,写下传世经典: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悠扬的旋律,欢快的歌词,伴随着建国后几代国人的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时代烙印般的儿歌。

那一年,乔羽27岁。

一年后,乔羽接到了一封电报,他的人生,因此又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5年,乔羽为了写电影《红孩子》的剧本,到江西体验生活。

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上甘岭》,缺一首主题曲,于是拍电报给他。

乔羽随即离开江西,赶回长春。

看完样片,和剧组进行了交流,他问,你们需要我写一首什么样的歌?

导演沙蒙说,写一首将来电影即便不再播放,但歌曲依然被人记住的那种。

这要求显然不低,这让他颇感压力。

那时的他,即将年满三十,风华正茂,闻名天下,被世人各种称赞,

而他最认可的身份,其实不过是山东济宁的普通少年。

他出生于济宁,家乡的运河之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济宁的河水浩浩汤汤,不仅孕育了两岸人民,也滋养出了一曲中国传世词作。

《上甘岭》是表现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勇敢无畏的战斗场景,为了写好这首词,他不敢下笔苦心思索好几天。

好在他终究找到了灵感,自小在水边长大的乔羽,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河,创世经典就此写就。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几乎都是听着这首歌曲长大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后来离乡多年,鬓角渐白,但他乡音未改。

他说山东是我的根,我依然清晰记得,儿时听惯了的艄公的号子和看惯了的船上的白帆。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首歌能传唱多年不衰,他说:

那个时代是咱们中国人心情最为舒畅的时代,我用最好的心情,写下了最真实的生活。

现在来看,他用最好的心情写下最真实的生活,又岂止这一首。

1984年那个寒夜,受黄一鹤的委托,欣然为春晚作词。

我想那一夜,他必定想起了《祝酒歌》的旋律,也想起了人们满怀欣喜举杯共饮的场景,情到深处,只用了两小时,便写出了《难忘今宵》。

这首由他作词、刘炽作曲、李谷一演唱的歌曲,和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张明敏《我的中国心》等节目,共同铸就了1984届春晚,在整个春晚历史的独特地位。

38年弹指即过。

如今,《宇宙牌香烟》、《吃面条》、《我的中国心》成了无数人记忆中的片段,而《难忘今宵》则成为春晚的“logo”。

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

无论天涯与海角

神州万里同怀抱

共祝愿祖国好 祖国好

这首盼望家庭团聚,祝愿祖国繁荣的歌曲,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经久不衰。

时代滚滚向前,岁月如水东流。

2005年,时年78岁的乔羽,做客央视《艺术人生》。

在节目中,他分享了对金婚的感悟。

在此之前的一年,是他与妻子佟琦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

往前翻五十年,1954年对乔羽意味着很多,他在那一年写下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他在那一年结婚成家。

因为当年经济条件所限,夫妻俩没有办婚礼,只是给亲朋好友分发几块喜糖。

五十年过去了,在2004年,他们的3个儿女,在北京给他们举办了金婚纪念仪式,也算多少弥补了结婚时的遗憾。

他在《艺术人生》中说,金婚也没想得那么难,做到两点人人都有金婚。

第一,要活到岁数,活不到就凑不齐五十年;

第二,不能中途换人,要换了人,就得从头算起。

事业的成功已然令人赞叹,婚姻的美满,更让人羡慕不已。

我们常说,人生最美是少年。他却说,人到晚年依然美。

1993年,他已是66岁的老人,青春不在,老态尽显,但他独辟蹊径,写就的《夕阳红》,映射出他对年岁的态度。

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有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这样的人生态度,想必跟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66年前,朱自清在北京清华园写下《荷塘月色》那年,乔羽出生,而他的父亲已经64岁了。

父亲给他取名乔庆宝,老来得子的喜悦之情,从名字可见一二。

乔羽的家族,也算有些书香门第的气息,他爷爷是清朝的秀才,开办私塾闻名乡里,他的父亲也是读书人。

可惜,乔羽出生的时候,时局动荡,家国多难,人如浮萍,乔家衰败了。

家道虽已中落,但书香的余味尚在,老父亲对他自是严加管教,从认字开始,到诵读《千字文》、唐诗宋词,五六岁时,已然能识得过千字词。

此后多年,时局依然动荡,生活自是艰难,但父母极尽节省,送他入学读书,自此,乔羽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

后来,几近辗转,乔羽到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心中的那颗种子也开始萌发。

他深入冀南地区调研土改并撰写报告,也和同学们在后方医院参加宣传工作。

他办了一份油印小报,开始文学创作。

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将乔庆宝改名乔羽。

新中国成立后,他到中国剧本创作室工作。

此六十来年,他通过写作歌词,来讴歌和记录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因为他,我们几代人,得以有了铭记一生的儿歌,我们国家集体记忆,也多添几道印记。

他用笔下文字,拨响了时代的琴弦,他的歌陪伴我们成长。

看到他离世的消息,这是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情绪。

每个人心中,想必都会情感莫名,都会响起熟悉的旋律。

当李谷一悲痛地说:

我知道生老病死是没法阻挡的,这几年来,很多岁数和我差不多的好朋友都相继走了,我始终认为他的词作没有人能够超过,而且他的人品也特别好。

我们才发现,这就是时间的毒性。

我们每个人,想要通过他的词作,抓住那些风华正茂的岁月,如今斯人已逝。

纵然,那些文字、旋律、影像,会千百遍被重复传唱,但我们终要习惯散场之后的生活。

好在,我们不管身于何处,心中总会有 一条河,岁岁年年,奔流不息,波浪壮阔。

你可能感兴趣的:(乔羽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