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菩提》4-透过现象看本质,曹德旺收购双辽前的分析

     

    双辽的浮法玻璃厂都是国营单位,无论从管理角度还是成本核算方法上都不能和民营企业相比较,体制不同,思考的问题也不同。一个作价1亿一个作价3亿被曹总兼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高负债而且缺乏经营能力。比如双辽玻璃厂,建厂之初,地方政府用划拨土地作高价估值,作为自有资本,其他的向银行贷款。银行迫于政府压力,不得不挤牙膏似地提供大部分的贷款。钱不够,又鼓动企业的工人集资。工厂建成后没钱买材料,就向供应商赊账。供应商为了做生意,同时可以把低质量的滞销材料卖出去,自然愿意赊一部分的账。还不够时,就去找下游的经销商预收货款,

      经销商则以此获得远低于市场价格的玻璃产品。这样的高负,使余爱后业沧为债奴,并失去议价的能力。”

      第二,办企业的动机不是逐利而是安排人。调研时我发现双职工超编达12倍,通玻少一些也有10倍。这些人进工厂,不是厂长愿意的:他们知道每增加一个工人工资就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鱼是,因为是国有企业,必须服从上级领导的意志。上级为了稳定社会解决就业人员,就得安排好他们。国有企业的员工,身份虽然比公务员低,但比普通市民、农民高,且可享受退休和公费医疗。因此工班虽然低一些,干不干活又一个样,有机会时还有可能升迁成为公务员……所以即使工厂效益不好,他们也都愿意得在国企里不动,甚至还要花儿万元去冒险投资换取人厂机会。

      工厂的管理者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深知只要能够混过一天就算一天,赚钱也好,不赚钱也罢,都不会影响到他的职位,更何况,高负债与流动资金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自然也更愿意以“市场过剩,赚不到钱”为借口。

      第三,经销商的素质有待提高。现在的玻璃经销商多是小市民或农民,他们的要求不高,也不懂经营与成本核算,他们实际是在放高利贷,产品是抵押物。当目标年化利率达到他们心中的30%或40%时,他们就争先恐后地抛货,根本不看市场,不计成本。因此,市场一片乱象。

      第四,东北厂家墨守陈规,不思进取,也不懂市场。东北的冬天不是不用玻璃,而是少用玻璃,如家俱业、装修业还是要用。我自11月人冬开始在市场停售,战略上让同行业有一个舒服的冬季,现在他们仓库没有库存,就好过日子了。他们要求不高,只要能弄到发工资的钱即可。所以这个冬季,他们还是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空自己的仓库。这也就是为什么开春后,市场价格还在1200元/吨以下。

          第五,自信才有自强。

    不得不说 曹老先生是一个有爱心,但又坚持原则的一个智者,一个老板也好,一个领导者也好,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脚踩实地的目光。

      各位简友你觉得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若菩提》4-透过现象看本质,曹德旺收购双辽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