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燕齐之争与乐毅的纠葛

在秦昭襄王二十三年与二十四年之间,整个中原发生了一件大事,之前也说过好多次了,就是在齐国灭亡了宋国之后,其他六个国家联合起来把齐国按在地上一顿摩擦。

最终结果,齐国差点就从战国七雄中被抹去了。这一战涉及到一位战国时期的名将,乐毅。正是这个乐毅带领着燕国军队,把齐国打了一个落花流水,齐国的国土大半落入了燕国手中。

关于这一战在《燕召公世家》中也有记载,说是在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经过好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燕国跟齐国一直就不对付,因为再燕昭王继位之前,齐国一直在干涉燕国内政,差点把燕国给灭了。

燕昭王即位之后,礼贤下士为人谦和,招揽人才,一时间为燕国招揽了不少的名士。这个乐毅正是那时候借着出使燕国的机会,留在了燕国。

说回这场战争,《燕召公世家》记载燕王派乐毅跟各国接洽,商讨讨伐齐国的事宜。关于讨伐齐国的背景,之前也有所交代。

齐国放弃称帝之后,采纳了苏代的意见,灭亡了宋国。但是齐湣王可能是当王的时间太长了,可能养成了一些嚣张跋扈的不良习惯。在宋国灭亡之后他又不间断的得罪了不少国家,但是由于齐国国力强盛,大家也都敢怒不敢言。

不过远在西边的秦国,此时魏冉已经再次掌权四年,魏冉的一块封地是陶邑,而陶邑又在宋国之内。这一下秦国出兵的理由就够了,一是为了保护魏冉的封地,二魏冉也未必就没有借着攻打齐国的机会扩大地盘的想法。

秦国通过威逼利诱三晋合兵出击,燕国作为齐国的老牌冤家,长时间以来一直被齐国压着,此时自然也想翻个身什么的,又正好赶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可以一战的底气。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对燕国来说都已经齐备。

在各方势力的参与之下,齐国自然是独臂难支,很快就被六国联军打的不要不要的。燕国军队在乐毅的带领下,更是发扬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愣是把强盛不可一世的齐国,干的只剩下了三座小城。

这一战得利最多的一个国家就是燕国,而乐毅也因此战一战成名。

发生在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的这一场战役,对于其他五国来说,说结束也就结束了,但是对于燕国和齐国来说,对于乐毅来说,这其实刚刚是开始。

在《乐毅列传》记载了这场战争的后续,虽然打败齐国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真正要收并齐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乐毅在齐国巡行作战了五年,才真正把齐国七十座城划归燕国。

五年之后此时齐国就剩下了莒和即墨没有被打下,而命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时刻操纵着世间所有的人和事,或许命运本该如此,或许齐国命不该绝。

齐国眼看危在旦夕,但是燕国却变了天,一直支持乐毅的燕昭王驾鹤西去,接下来上位的太子燕惠王之前就跟乐毅不太对付。此时蜷缩在即墨城逃难的不得重用的王族旁系田单,得到了即墨军民的拥戴,掌握了即墨的城防。

田单得知了燕昭王死了,燕惠王上位,立马计上心来,暗中拉开了反攻的大幕。田单在燕国造了个谣,说是齐国现在就剩下了两座小城,乐毅之所以不攻打他其实是因为他跟新的燕王不和,所以故意留下来不打,这样就可以留在齐国不回去。

而乐毅之所以不回去,其实他还有更大的野心呢,他想凭借着齐国的地盘,和在诸侯间的盛名,在齐国称王,现在齐国基本上跟乐毅达成默契了,就怕燕国君主明白过来然后让别人来攻打齐国,这样就不好了。

燕惠王就这样中了田单的反间计,就派出骑劫为将军代替乐毅,要把乐毅召回国内。

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乐毅也深知这个道理,而且他也是一个难得的明白人,这么一个粗糙的反间计怎么就能骗得过一个堂堂的燕国君主,就算是能骗得了国君,难道文武百官都是傻子吗?

这分明就是燕惠王并不信任自己,而且极有可能朝中局势混杂,毕竟燕国一直在苦寒之地,没有真正得到过齐国这么富庶地盘,这五年取得的利益早就足以令父子相残,兄弟相杀了,面对巨大的利益,盟友跟敌人只是一个简单的立场问题了。

因此乐毅并没有去辟这个根本就辟不动的谣,他权衡利弊之后,直接去投降了赵国。接下来新官上任的骑劫跟田单就短兵相接了,齐国田单以即墨之兵,面对不可一世的燕国大军,并没有一丝畏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那个威名远播的乐毅已经远走他乡,如今已是生死未知。

而这个志得意满的骑劫似乎是个很容易欺负的二五仔,田单略施小计就把骑劫按在即墨城下一顿胖揍。根据六国年表记载,田单一下子就把骑劫摩擦致死。

紧接着齐国军队跟燕国军队就展开了追逐,毕竟燕国统治齐国地盘也就五六年的功夫,可以说根基相当不稳,估计也没有所谓的民心,田单一路追逐就把燕国赶回了黄河以北。关于这一战的细节被太史公记录在《田单列传》中,而田单也正是凭此一战,最终被赐号封爵。

从《田单列传》中可以看出来,即墨城下的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田单对骑劫智商上的碾压,田单造谣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

回过头来说一下远走赵国的乐毅,乐毅不仅凭借打败齐国的战绩闻名诸侯,更是在长达五年的对齐国的镇压中,获得了足够的威望。他的名声在中原各国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论他走到哪都会被无比重视。

赵国自然也不例外,其实乐毅出走赵国既可以说是一步精明之举,也可以说他并没有太多选择,不去赵国他也没太多的选择。

乐毅当年是替魏国出使去的燕国,相当于背叛了魏国,后来替燕国把齐国揍趴下了,齐国肯定没他的容身之地,燕国新任国君又忌惮他对他不怀好意。至于说楚国,他在齐国莒地跟楚国派去齐国的淖齿对峙好几年,到楚国未必就有好果子吃。韩国得话,目前已经危如累卵了,秦国有点远,他要想越过三晋跑到秦国估计会半路失踪,何况秦国目前魏冉跟太后势力太大,他去了也未必有一个好位置。

而赵国无疑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乐毅投靠赵国,果然被赵国重用,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封地。而赵国收留乐毅无疑也是利大于弊,首先乐毅在燕国名声卓著,有这样名声的人,一旦成为可能的敌人,那名声就会变成恐惧。其次乐毅在齐国这些年干的事,也无疑让他成为齐国王族的噩梦。这样一来赵国凭借一个乐毅就镇压了两国。

燕国兵败之后,乐毅又出走了,燕惠王就很后悔了,写信给乐毅,一面是责备一面是道歉,总而言之就是,关于这事是误会。当然了就算我有过错,但是你也不能一走了之啊。

燕惠王一番扭扭捏捏的表态,并没有得到乐毅的认可,乐毅也懒得去见这个燕惠王,也是回了一封信,这封信阐述了他与先王也就是燕昭王的过往。最后说我之所以跑到赵国,也没别的,正是为了避免你杀了我侮辱了先王的名声。

然后又安抚燕惠王,君子绝交不说对方坏话,忠臣离开也不会诋毁原来的国家,你放心我不会说你坏话的,但是你要注意身边的小人,注意辨别谗言。

最终燕惠王没办法也就接受现实了,册封了乐毅的儿子月间,乐毅在燕赵两个国家往来,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算得上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少有的后果还不错的人了。

伐齐之战对齐国来说近乎灭顶之灾,对燕国来说如同昙花一现。而对乐毅和田单来说,这正是青史留名的时机,个人的命运无时不刻不是跟国运连接在一起的,在命运的拨弄之下,天下大势正向着不可预知的方向推进。齐国虽然复国了,但是要想再次伟大却几乎没有可能了,属于另一个大国的时代即将来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之燕齐之争与乐毅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