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福大家元宵节快乐,祝大家钱包鼓鼓,福乐安康!
说到元宵节,想必都会第一个就想到吃元宵,闹花灯,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时人们称爷为“宵”,正月在古时为元月,而这个十五日是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者灯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寓意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出处为:“战国公羊高《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元宵节的习俗是非常多的,最主要的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吃元宵等一系列传统习俗活动。在不少的地方元宵节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等传统民俗习惯。
元宵节在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在古代的时候,已经就是节假日了,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天,在唐朝的时候是三天,到了宋代已经长达五天了。到了明朝的时候,那是更加的夸张,从初八开始点燃灯笼,要到正月十七的丑时(也就是现在是夜里1点-3点)才慢慢落灯,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到了清朝的时候则把节日的假期缩短到了四天。
元宵节的历史发展:
在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弄的民不聊生。后来汉文帝继位,当时评定吕氏专权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便把这天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人们张灯结彩,庆祝国泰民安。
后来到了汉武帝在正月的时候,“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后面民间就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节日。
《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文化已经传入汉朝,那时候的明帝提倡佛教,剧传说明帝有一次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佛陀入梦飞向西方,等他醒来的时候,觉得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就在那时的雒阳(今天的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那时候明帝听说佛教到了正月十五僧人要在白马寺里观佛舍利,点敬佛灯。所以到了这天晚上在皇宫里点燃了佛灯,也命令百姓们挂灯,寓意与民同乐,从那时候起就形成了元宵节赏灯的习俗。
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道教开始在汉朝流行,在道教中有“三元”说法。道教经义《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所以元宵节的另一个称号就是上元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开始在我国内定传播,元宵节燃灯的习俗已经开始传入普通人的习惯。
到了隋文帝时期,隋文帝是一个勤俭持家的皇帝,他认为元宵节赏灯嬉闹太浪费国家资源了。柳或在一次奏文后,说应该禁止元宵闹花灯铺张浪费行为,隋文帝深表赞同,就下诏禁止元宵节闹花灯的习惯。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上台,一纸诏书下去,就恢复了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每年正月的时候,就是万国来朝的时候,隋炀帝便让各国使臣等过了元宵节再走。
等到了元宵节这天,长安和东都洛阳就开始大闹元宵节,在隋炀帝的东都洛阳,百官在路边搭起帐篷,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演员人数超过三万人,为了把这些人的服饰道具置办全,把长安和东都洛阳里的丝绸布料用尽。
当时的东都洛阳,流行这样一句话“金石鲍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于厌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奏乐的声音能传到数十里以外,演奏的人有一万八千多人,人们的花灯的光已经照满了天地,当时的变戏法的人是白家齐声,震古烁今。那场面让各国的使臣都膛目结舌,无不赞叹天朝节日的奢华。
注:《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
到了唐朝的元宵节,比隋朝那是更加热闹。
到了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上任,不惜斥巨资搭建灯楼,灯树,灯塔,灯轮,各种花灯造型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在表演者的选人上,从宫中选出最好的歌女,头带百花冠,身穿霞帔,据说每一名的歌女花肥要在三百贯,(要知道在唐朝来说,一个在京城衙门当差的工资是二十贯,这相当于一个人的一年半的工资)。满城的火树银花,歌舞震天,十分的繁华热闹。
在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从唐朝开始,元宵节为法定节日。
到了宋朝,有很多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其中最有名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上写的是元宵节晚上的盛况,满城的火树银花的灯火,尽情的狂欢,达官显古也会带着家眷出门观灯,构成了万民同乐的民进景象。
宋人的元宵节皇亲国戚都广泛参与,从皇宫里就开始搭建棚,一直到开封的城里。灯盏从初七已经开始,放眼过去已经是人山人海,各种杂耍,歌舞,蹴鞠,说书的,卖药算卦的,无数人聚集在一起,真是热闹非凡。
在宋代的时候,很多大诗人,名家都会在元宵节举行诗词大会,更是无数的名片佳作。那时的年轻人被各种灿烂的诗词吸引,就开始在元宵节约会,促成了无数的佳话,从那时候开始也就是开始约会。
到了元朝的时候,元朝统治者把大部分的假期取消,他们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认为休息就在浪费生命,工作才是休息,所以是明令禁止元宵节聚会的。
但是虽然禁止老百姓娱乐,据说元朝的统治者也会自己过元宵节,在宫殿里观灯,赏灯,猜灯谜,他们玩的是非常高兴。
那时候的这样人们也会在私底下有小型的聚会,也会挂着小灯笼,邻里当然也会猜灯谜的活动。
一转眼到了明朝,元宵节发展了起来,有整整的十天的假期,就是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
由于假期的时长,就开始研究花灯的节目,花灯在那个时候也开始有了名字,有了讲究。
那时候的花灯,在初七的时候叫“试灯”,意思是试试花灯的亮度。
在正月十四那天叫“神灯”,这天是祭祀用的花灯,也就是祭祀神明,祭祀先祖。
在正月十五那天叫做“人灯”,那天花灯的也就是驱灾避难,躲避蛇虫鼠蚁。
到了正月十六的时候叫“鬼灯”,这天的花灯是在野外放的,也就是帮孤魂野鬼引路。
到了第十天,也就是正月十七了,这天叫“残灯”,也就是最后一天了,证明节假日都结束了。
随后就进入了清朝,清朝起源于苦寒之地,他们的统治者都是比较简朴,官方为了简洁,就取消了了宫廷的灯会,这样就大大的缩短了人们的假期,也就是缩短了三天。
虽然官方不聚会灯会,还是允许民间聚会灯会的,各种的民间组织,都开始如火如荼的举行,演变出,舞狮子,扭秧歌等习俗。
到了现代,元宵节的日期缩短为五天,现在各个省份都是非常有特色,时至今日,赏灯,猜灯谜,仍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