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以准确的语言表达为基础 ——以青岛市一模作文题为例

3月18日,青岛市2019年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目如下:

现在,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昔日,粗茶淡饭,其乐融融。现在,电动玩具,精致有趣;昔日,自制沙包,练手练脑。现在,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昔日,乡村医生,望闻问切,治病疗心。现在,微信问候,电话关怀,快捷便利;昔日,书信往来,焦急等待,情深意切。

40年改革开放,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社会的变迁,给你带来怎样的联系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用四组“现在”“昔日”,分别在衣食、玩具、医疗和通讯方面,将40年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形成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在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远离或失去了一些东西。材料有强烈的思辨性,既要看到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要思考为什么有些东西会远去与消逝。这是作文题的亮点之一,其二是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焦点,抓准时代主旋律——改革开放40年,其三,跟全国一卷作文题的命题格调基本一致。

读了材料,我强烈的感受是:命题人要么是80后,没有经历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的岁月;要么经历过开放之前的时日,但是家庭条件比较好,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不良记忆,这不能否认;要么已经淡忘过去的艰难,只剩下美好的回忆,人忘记过去总是很容易。如果有学生读了材料之后,感觉现在的生活还不如昔日,感觉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状态也不错,那么无可指责;因为命题人语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师们都明白,要原创一个语文题,不容易;更何况是作文题。我很尊重命题人的劳动。

但是,笔者有一孔之见,见笑于大方之家。

“昔日,粗茶淡饭,其乐融融。”粗茶淡饭,是真事。粗茶淡饭,到底“粗”“淡”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具体指明。学生没有经历改革开放之前的困苦生活,想象不出吃不饱穿不暖具体是什么状况,可能就觉得像他们这样偶尔吃一次煮地瓜或蒸玉米饼子罢了,蛮不错的,偶尔“粗茶淡饭”,对身体大有益处,自然“其乐融融”。在青岛地区,生活真正起色,应该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即1983年。

概念“粗”与“淡”没有界定具体内涵,致使语言模糊不明确。

“其乐融融”笔者更是不敢苟同。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正当童年少年,记得很清楚,农村家家户户缺衣少吃,有些人家能好一点,但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白面馒头。为什么以前渴望过年过节,想一想,根源在于能填一填油水少得可怜的肚子。逢年过节,家里才其乐融融。平日里为一口吃的,家人互相吵吵,邻居村人也吵吵个没完。大家过得并不开心。我同学因为吃剩一块苦地瓜蒂,被她父亲满胡同撵着揍,说她不节俭粮食,实际上是把艰难的怨气撒在我同学身上,同学那撕心的哭声我现在记忆犹新;我母亲为了贴补家里油盐酱醋日常必需品,把个大饱满的白菜拿到集市里卖掉,可我们只能吃难以下咽的剥下的白菜帮子;年底,我舅舅拎着村里分的二斤猪肉(到年底才分一次猪肉,平时没有),哭着去找村长,说欺负他老实,坚持把瘦肉换成肥肉,肥肉能炼猪大油,熬菜时可用上一点……我有这样的困苦经历,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有。莫言在回忆他母亲的时候,这样说过:“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这样的日子,不愿回想的日子,怎么能“其乐融融”?如果这也是其乐融融,那么学生认为过去的生活蛮不错,行吗?那么改革之后的现在与改革之前的昔日“吃穿住行”没有根本上的差别?那么 “改革开放”还要不要继续进行?当然,不否认“昔日”有“乐”的心理和现象,社会的普遍性建立在个体一致性基础上,谁家也不比谁家好了哪里去,只是心理平衡罢了;而现在生活水平比昔日高十倍二十倍,为什么有些人不快乐?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社会财富不均衡。

“其乐融融”“乐”在何处,命题人并没有准确指明,很模糊。

于是,笔者尝试着修改:现在,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昔日,一年也吃不上几次白面馒头,基本以地瓜和玉米饼子度日,这样的贫困生活,大家虽觉无奈,但能接受,心理比较平衡。

第二处“现在”和“昔日”对比,“自制沙包,练手练脑” ,意在说明,现在孩子想要什么会买回什么,而昔日靠自己制造沙包,锻炼了自己的手脑。我不明白,沙包自制,能练手练脑,那么电动玩具就不练手练脑了吗?考生很有可能有我这样的疑问,有可能不信服命题人所说的。其实命题人想表达的是,现在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差,什么都用钱直接买来,不亲自动手,这样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经历,摧残了孩子的好奇心,乐趣也相应减少。这让命题人很是担忧。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一定准确地传达给考生。

“练手练脑”用词感情色彩不当,致使理解不清,建议换成中性词“动手动脑”。

第三处对比中对“昔日”的陈述,更是不可理喻。“昔日,乡村医生,望闻问切,治病疗心。”这已经不是用词造句上的模糊问题,而是不符客观事实的问题。不可否认,现在,医疗条件较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事实上,农村医疗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还比较低。(如果认为我说的话有假,建议命题人到农村进行实践调研)我的老家在偏远的农村,感触很深。而材料中所说的“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城市,尤其发达的城市。青岛市内四大区,大医院林立,交通方便;可是郊区如即墨、黄岛、平度和莱西比较偏远的农村呢,村里有赤脚医生,但是,他们水平呢?“望闻问切”能医好病?现在尚且如此,更何况“昔日”!那时,缺医少药,连一只“青霉素”都稀缺;遇到大病急病更无能为力。(现在政府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断在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今年山东招收专门到边缘农村服务的免费医学生,是鼓舞人心的好政策。)当然,我绝不否认昔日农村有出色的赤脚医生,他们能摸清全村人甚至周围十乡八疃百姓的病情和前世今生,他们在巡诊问病时往往拉谈家长里短很接地气。就在现在,农村也有医治跌打损伤水平高的老中医。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有好医疗设施和器械,不等于会相应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和技术。昔日能“治病疗心”的好赤脚医生只是少数。

于是,笔者尝试去修改:昔日,医疗条件和医生水平普遍不如现在;但有部分赤脚医生,能摸清全村人甚至周围十乡八疃百姓的病情,在巡诊问病时拉谈家长里短很接地气,治病疗心。

准确地陈述客观情况,不误导考生。

总之,考生在作文中没有思辨地立意并论证“在消逝中进步”之类观点,跟材料表述有一定关系。作文题材料准确陈述客观情况,用词准确,概念界定明确,才能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辨论述。

最后,以董毓教授在《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的话共勉:“如果在一个论证中,它的关键词是模糊的,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它的意义和运用范围,那么这就是一个问题,它会把论证带到迷雾中。”作文命题中所给的材料更应该是一个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的“论证”。




附上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丛林间,玛雅文明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惆怅,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判性思维:以准确的语言表达为基础 ——以青岛市一模作文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