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读书笔记

《新零售》读书笔记

原著作者:刘润

零售的本质是什么?零售的本质是连接“人”(消费者)与“货”(产品或服务)的“场”。那么“场”的本质是什么?“场”的本质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不同组合。那么,“新零售”到底有什么“新”的呢?“新零售”新在“更加高效”的零售。

作者刘润在书中给出了“新零售”在“人”、“货”、“场”三个方面更加高效的体现。即:

“人”——坪效革命。提升坪效=(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店面面积;

“货”——短路经济。我个人将其称之为更短的链路、更少的环节。在传统的供应链链路中D-M-S-B-b-C进行(1)缩短链路;(2)反向链路。

“场”——数据赋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提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合效率。

引用一张作者刘润原创的链路图,如下:

下面,我们逐一的来看下,“新零售”是如何“新”的。

(一)“人”——坪效革命。

1、流量:传统叫法“人流量”。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看法,商场中的店铺所支付的门店租金,本质上是为获取人流量支付的费用,即为获客成本。设想一下,为何在人流量大的商场里租金越贵,因为潜在意义是说人流量大的商场里,才有可能更大的曝光度使得潜在客户到店消费,产生收益。如果一个月租金3w元,每天到店人数为10人,那么一个月按照30天计算,那么人均获客成本(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大约就是100元。再比如,中午在楼下有个小哥让我扫描下载“叮咚买菜”,厂家首次优惠“满45元减20元”,这里面的“20元”就是首次获客成本。

那么,新零售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流量效率的呢?作者在书里举了个例子,小米。小米通过选址“对标快时尚+低频变高频”的方式,实现了流量效率提升。

选址对标快时尚:小米的线下体验店开在人流量密集的地铁站,可能的确会有很多人在门店前走过,但不一定会到店。而经过研究发现,小米的潜在消费者跟优衣库、星巴克、名创优品的潜在消费者有较大的重叠。因此,小米线下体验店会在选址的时候,会考虑在优衣库、星巴克等周围选择店面,我将其较为获取有效流量,这才是真实有效的提升流量效率的点。

低频变高频:我们都知道电脑、手机等3C产品具有低频消费的特点,一般消费平次低、单次购买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对于这种低频高额消费品,如果在流量有限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入不敷出,一个月的租金都回不来,甭说还有人工等成本。我们也经常会听到VC(风险投资人)为对创业企业进行灵魂拷问“是低频还是高频?市场痛点在哪?公司竞争壁垒或护城河在哪?”那么小米是如何将低频变高频的呢?小米通过周边生态产品的投资,现在门店里面放置了很多不同的周边生态单品,包括雨伞、签字笔、行李箱、二轮平衡车、充电宝、眼镜等等产品,消费者去往门店不仅可以选择手机、电脑等产品,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产品,这样一来二去,总有一款适合你,低频变高频,到店客户就变多了。

2、转化率:传统叫法“成交率”。这个概念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消费者光到店不产生消费,就无法产生效益。举个例子来说,如果门店1天到店100个人,有15个人购买了产品,大致的在当天的转化率为15%。那么提升“转化率”的核心目的,就是激发或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作者在原书中继续小米的案例,现在大家一提到“小米”就会想起“高性价比”。小米通过“爆品战略+大数据选品”的方式,从心智上推动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下。

爆品战略:小米通过打造爆款单品的方式,吸引客户。小米每一样产品不会有很多的SKU(stock keeping unit,最小存货单位),举例一把雨伞可能就一款,行李箱可能只有2个颜色、2个型号大小,但是都是非常契合大众的消费及审美理念的,也就是说消费者进店之后,如果有啥需求,可以直接朝着产品走过去、付款拿走即可,没有特别复杂或者需要纠结的地方。有些时候消费者因为选择太多而不知道如何选择。这种爆款产品使得消费者轻松易购,推动了购买行为的发生。

大数据选品:小米通过已经在线上被验证过得的畅销产品,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来帮线下门店选品,这样消费者到店后也更加容易产生购买行为。

3、客单价:

即通过提高客户每单消费的金额。那么如何提高消费者的客单价呢?这里作者为我们引入了一个连带率的概念。生活中的体验,你去星巴克买一杯咖啡,门店小姐姐在你点完咖啡后,她会继续问题,“先生,需要来个面包吗?现在有个中秋礼品卡,需要吗?”(抱歉,脑海里联系到了罗永浩“中杯、大杯、超大杯”的视频段子,哈哈哈)通过这种具有一定关联的产品销售的方式,进行连带销售,提升客单价。这样连带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还有很经典的案例包括超市的帮宝适纸尿布旁边摆设啤酒、剃须刀旁边摆设刀片等。当然这是比较传统的线下提升连带率的模式。现在很多消费者通过使用京东、淘宝等产品,可以看到,当你选择或浏览了一个产品之后,页面会很快地推荐出相关联的产品,包括你在亚马逊等网站将一些了的书籍放入购入车之后,也会在页面上推送一些相关书籍,说是“买了这本书的读者还浏览了这些书”,而这些货找人的方式,后面其实是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推荐,目的也是提高客户的客单价。

4、复购率:

复购率包括2种方式,一种是不考虑消费频次,一种是考虑消费频次。举例,(1)不考虑消费频次:1个月内,100个到店消费者中有30个人产生了二次或多次消费,那么这1个月里面的消费者复购率=30/100=30%;(2)考虑消费频次:1个月内,100个消费者中,有20个消费者购买了2次,有10个消费者购买了3次,那么这段时间里面的复购率=(20*1+10*2)/100=40%。

那么在小米的案例中,小米是如何提高复购率的呢?小米通过“强化品牌认知+打通全渠道”的方式实现,我们具体来看下。

强化品牌认知:小米线下门店起到了品牌曝光的作用。

打通全渠道:小米通过“米家有品+小米商城+小米之家”的组合,米家有品大约有20,000种商品,是众筹和筛选爆品的平台;小米商城差不多有2,000种商品,主要是小米自身和生态链的产品,下线的小米之家有200种商品,通过这种梯度的全渠道建设,可以实现产品的不断更新,让消费者总会有所得。同时,小米之家作为线下门店,也成为线上商城的流量入口,未来消费者也不一定需要再通过线下购买,可以直接通过线上购买,那么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OMO,online merger offline)的方式,也提高了坪效(=(线上+线下)/店面面积)。

(二)“货”——短路经济。

作者在文中的关于提高“货”的效率,提到了“环节短路”和“链条反向”,顾名思义,“环节短路”是更短的供应链环节;“链条反向”即供应链环节流向与传统模式想法。

在传统供应链模式中,D(设计)-M(生产)-S(供应商)-B(大商场)-b(小商店)-C(消费者),前面DM阶段可以被称为生产环节,SBbC可以称为流通环节。作者在这里引入了一个“定倍率”的概念,用作者文中的话说,就是,你厂家生产出来的成本10元,到终端消费这手里的价格是100元,那么定倍率=100元/10元=10倍,而定倍率越高,供应链越没有效率。

我们一同来理解下。如果厂家生产10元,我们消费者购买产品只需要100元,说明中间环节产生了巨大的流通成本。以往的传统经销商在里面层层扒皮,从总代、省代、市代、区代等等一层层增加成本。一方面是因为仓储物流等加了成本,另一方面还有相关人力成本,在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个利润加成,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高达100元。那么厂家如果可以直接50元卖给C端客户,岂不是大家共赢了?传统模式下,厂家之所以大多数走经销商渠道,核心原因就是,一则C端客户多是零散分散的小客户,厂家没有能力应付那么多的小散户,而大的经销商一次采购甚至胜过成千数万的C端客户,直接对接C端没有效率,而且还需要处理非常多琐碎的事,如退货等;二则,很多终端客户资源在渠道商和零售商手里,厂商也没有能力直接将货销售给终端客户。那么只能依赖这种层层扒皮的长供应链渠道。

在作者的书中,提到了M2B、M2b、C2C、S2b等几种环节短路的模式,让我们一起看下是如何提升“货”这个方面的效率的。

M2B模式:顾名思义,跳过了S,直接由厂家将货发给了大商场。作者在这里举了个典型的案例——Costco。小米老大雷军就曾经说过,有三家企业对小米影响非常大。一家是同仁堂,坚守品质;一家是海底捞,懂得用户超预期口碑的重要性;另外一家就是Costco,教授小米如何做到高质低价。简单来说,Costco通过想M大批量直接采购商品,获得低价高质产品,出于用户角度考虑,为消费者省钱(毛利率不得超过14%,一旦超过需要报批CEO,正常产品的毛利率在7%左右),传统的类似于Walmart靠赚取商品差价的盈利模式不同,Costco销售商品只是走量,核心盈利源于收取会员费。(这里想到了中国汽车销售行业,现在新车销售的毛利率基本上只要2~5%左右,扣除相关成本后,基本上不盈利了,而核心的盈利点来源于汽车后市场与汽车金融业务,这里不作进一步展开探讨。)什么意思呢?Costco的会员制主要分为2种,1种是60美元/年,1种是120美元/年(可以享受2%的销售返现,最高年不超过1000美元),而且只有持有Costco会员的消费者才可以进入商城购买。从商家和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意愿购买会员的原因无外乎认为在一年的消费中,节省的钱>会员的价格。Costco会员年续费率美国本土市场达到90%,国际市场达到80+%,2017财年年会费收入约20亿美元,净利润约26.8亿美元。

M2b模式:典型案例是名创优品。例子有点像是上面的Costco,只不过名创优品所面对的主要是小b门店。

C2C模式:典型案例是闲鱼、瓜子二手车。以往的很多二手车流通的方式是C2b2B2b2C模式,举例,也就是你把一辆车给到了小商贩,小商贩卖给了大商贩,大商贩手上有更多的资源,又把车卖给了有需求的小商贩,小商贩再把二手车卖给了另外一个有需求的消费者,链路非常长。瓜子二手车平台,以平台作为信用背书,提供二手车辆这种非标产品的检测,以取代了原来的各个环节的中间商,使得链路缩短,进一步提升了效率。即使如此,“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广告词还是有忽悠成分的,平台还是需要收取服务费的,如2~3个点。闲鱼就是将所有的买卖方形成一个鱼塘,让C端自由交易。

S2b模式:典型案例是天猫小店。天猫通过品牌赋能小b(夫妻老婆店),并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推荐小店周边的需求偏好,如了解到周围天猫用户的近期的购买产品情况,可以推荐小店周期性的产品选择。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及了C2M的链路反向模式。

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厂家为个体消费者私人定制。作者在书中有举例,比较典型的是海尔的柔性生产线,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在线上的订单情况,选择不同的生产配置,以使得具有定制化效果的产品生产。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消费者在线下单,有点类似于以销定产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厂家产销大幅错配的痛点。因为在传统的模式是,厂家每年的生产量,会根据底下层层经销商、渠道商的销售预估量进行生产,而由于人为的预测总有不准确的地方,一旦一个环节稍微放大一点,通过层层放大就会使得原本1000万件的真实需求,被放大到4000万件的预估需求,导致厂商或供应链上大幅库存积压。

(三)“场”——数据赋能。

这里说的数据赋能,实际上也是对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各个环节的效率提升。具体我们来看一下。

在具体介绍数据赋能“场”之前,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书里有提及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结构。传统的很多零售商以往都是抱着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的角度做生意,总是说“客户是上帝,我们要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但是,缺乏了“交易结构”思维。什么意思呢?作者在文中举了个例子。一家餐厅,以前的时候为了获客,可能会将餐馆开在写字楼等附近,这样方便消费者就餐。老板也可能会通过提供更好的装修、提供更高标准的客户服务体验,吸引客户。但是,时代变了,自从外卖的兴起之后,无论老板如何的用户思维或产品思维,都不一定能够做的更好,反而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当门店倒闭的时候,老板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新时代来临的时候,已经不完全是用户和产品思维,而是一种交易结构的转变。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也非必要在同一个时空内完成,而是客户可以通过网上下单,通过外卖小哥的形式将餐送到消费者的手中。那么这样,原来的餐馆可以直接通过在相对偏远一点的地方,以更加便宜的租金租下满铺开展生意,同时,如果不需要就餐区域的话,可能门店的面积还可以缩小1/2以上,这也大大降低了门店的租金成本。

作者说“交易结构”的目的也是在告诉读者,在“场”里,是一种“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自由组合,而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这也是在很多数据赋能“场”的过程中的核心要领。当然,在“场”论中,作者也为我们读者比对了线上和线下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之间的差异与统一。

1、信息流:

数据是如何给信息流赋能的呢?作者举了个例子。我们以前买衣服的话,可能需要货比三家,买家都跑一边,获取包括颜色、型号、款式、价格等信息。那么,如果这些信息都在网上同时呈现出来的话,我们是不是就更加有目的的去逛商场了?这就是数据赋能信息流的实际应用场景。

作者在这里提及了线上在信息流环节更加高效,而线下更能够提供体验感。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下,毋庸置疑,现在线上越来越发的情况下,我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快速高效的浏览到很多不同的信息,但是就像买衣服一样,我们如果单纯从线上购买,可能会因为大小型号等原因,导致不合身等问题,这就是线下模式提供的优势——体验感。

那么,是否可以将线上信息流的高效性、线下信息流的体验感的优势合二为一呢?特斯拉的线下直营门店,以及其他最近的造车新势力,基本上都是通过线下门店提供体验与服务,线上下订单进行销售,这样一来,线下目的不是为了销车,而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极致的体验,同时也为线上导流。

2、资金流:

资金流这个环节其实就是你相中了产品之后,进行支付的环节。那么数据如何赋能资金流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支付宝扫码支付、刷脸支付。

作者在这里提及了线上在资金流环节更加便捷,而线下更能够提供信用感。具体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有人说过,现代社会里,最大成本是信用成本,这句话的意思是,尤其在陌生人之间,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会带来很大的无论是沟通成本也好,时间成本也好,还是实际的资金成本也好。因此,线上的确资金流环节更加便捷了,但是由于缺乏信用背书,因此没有传统的线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场景更具有可信性。作者在此书里介绍到,一般对于大众来说,线上小额交易会相对更加容易些,大额交易一般会选择在线下交易或产生消费行为。那么多少钱是算小额呢?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是一般在200元以下,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相对更加容易接受的小额交易规模。

这里插个楼,作者在这里引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账户”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一位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Richard Thaler提出来的,后来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心理账户”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来说就是,不同的资金来源,在每个人心中的地位各不相同。举例而言,假如你之前辛辛苦苦加班、跑客户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案子结束之后,老板给发了2w块钱的血汗钱;而在此之间,你帮忙给朋友对接资源,具体事务都是由你朋友来办,你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但是事成之后,却获得了2w块钱的酬劳。那么在一个人心里来说,工作加班来的这2w块钱虽然金额跟另外的2w块钱金额一样,但却是社畜生活换来的,很舍不得花;而这2w块钱相对更加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虽然都是钱,但是在一个人心里被存放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前者是血汗钱,后者是相对轻松来的钱,那么在花费资金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因为这2w块钱更随意。当我们理解了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之后,你就应该知道,当你将你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从一个心理账户转移到另外一个心理账户之后,那么,消费者可能就会更加容易买单。

那么,如何可以实现将线上便捷、线下可信的优势相互结合呢?这里不得不说淘宝基于担保的交易模式。以前电商存在的问题是,一方是买家,一方是卖家。买家会担心,我把钱打了过去,卖家不发货怎么办?而卖家会担心,如果我把货发了过去,买家不打款怎么办?这就是线上存在的信用问题。那么,淘宝基于担保的交易模式是如何解决这个痛点的呢?也就是说在我们国际并购交易中有一个类似的东西,叫做共管账户(Escrow Account);也就是说,淘宝以自身信用为担保,买家将钱先打给了淘宝平台,平台将收到买家打款到账的信息告诉卖家,让卖家同步发货。等买家确认收货之后,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平台将会将货款打给卖家。通过这种平台提供背书的方式,实现了线上交易便捷性、线下交易可信性的优势融合。

3、物流:

在数据如何给物流赋能中,很简单的例子,通过SaaS系统,可以实时知道物流的运输状态,提升运输效率。作者在原文举的例子是,互联网技术使得消费者不需要出门,即可通过在线下单,使得源自于全球的产品和服务来到消费者面前。

作者在这里提及了线上在物流环节更加跨越性,而线下更能够提供时效性的特点。具体来说,意思是,线上的确可以跨越空间,将货物通过物流运输到消费者面前,但是缺乏线下的时效性,作者在书中举例,家里中午炒菜突然没有酱油了,如果早前的互联网电商,可能得至少半天或者几天时间才可以送达,解决不了燃眉之急。也正是因此,现在还有很多社区里面的夫妻老婆店,通过线下线下时效性的优势,存在着。

那么,有没有可能打破线上物流环节的跨越性、线下物流环节的时效性的隔断吗?当然,作者为我们举例,盒马鲜生就是鲜活的案例。盒马鲜生一开始就是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门店相结合的模式,满足覆盖周边3公里半径30分钟送达。具体我们来看看作者给我们举的案例。

盒马鲜生创立之初,从阿里集团孵化出来。集团CEO张勇就给盒马鲜生的顶层架构做了设计:

(1)未来线上收入一定要大于线下收入,如果未来线下收入大于线上,即使再好也关停;

(2)未来每年的线上订单量要超过5000单,这样才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3)在冷链物流做到低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门店3公里半径内30分钟完成送达。(现在我看叮咚买菜提出了3公里半径内,29分钟送达……)

也正是因为“以终为始”,相对可以量化的指标(有点类似于OKR,即object & key results),倒逼盒马鲜生在一开始的时候,线下门店都要求消费者下载注册app,并通过app进行扫码支付。虽然一开始这种骚操作很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随着盒马鲜生的产品质量的保证,口碑相传,最终还是获得并留存下来了客户。而由于短程的生鲜物流,具有及时性,使用常温物流即可,降低了使用冷链物流的成本。同时,这个30分钟也正好是一个sweet point,是大多数居家购买油盐酱醋茶、生活用品的一个相对可接触,以及商业可实现的时间段。

根据作者在书中所给出的数据,盒马鲜生通过这种线下为线上导流的方式等,实现了远高于同行业的坪效。(作者数据,上海金桥店2016年全年营业额约2.5亿元,大约是同期行业平均水平1.5万元的3.7倍)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零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