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游戏力》:和孩子共享游戏时间,开启创意教育的大门

给孩子报了几万块钱的早教班,还没有上几节课,就传来了早教机构停业的通知。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

在南京就有这样的事情,李女士家的宝宝就读在玛利娅•蒙特梭利银亿东城校区,这个早教学校主要针对的是0-3岁幼儿的早教和托管,李女士一次性交了32000多元报了10个月的早教班,结果才上了半年就被通知早教机构停业。最后李女士和多位家长一起去机构门口讨要说法,却找不到相关负责人,最后只能报警处理。

可见,早教是家长们现在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早教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报名早教的家长们大多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同时又想要通过专业的早教机构来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让孩子提早掌握一些“小本领”或者提升孩子的创意力。

想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家长们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去早教机构,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想知道如何操作可以看看《艺术游戏力》这本书。

《艺术游戏力》主要法国创意教育的理念。在法国,孩子在牙牙学语到上学之前的这段时间,家长和老师会用游戏的形式学习画画,让孩子通过绘画和做手工等方式来感受世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艺术游戏力》的作者是韩国人辛有美和法国人西多妮·本茨。辛有美一开始和大多数家长们一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积极报班,每天都手忙脚乱,叫苦不迭。直到来到了法国,深入了解了法国的启蒙教育才发现,启蒙并不需要特定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要通过早教班。在生活中,给够孩子五感的体验,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就能激发孩子多元的潜力。

01 目前儿童早教存在的问题,是家长用错了态度和方法

现在大部分家长既希望孩子能早早培养各种能力,又对各类名目繁多的早教班、早教概念持怀疑态度,同时,在早教过程中又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为了带着孩子奔赴各类早教班而搞得精疲力竭;早教班的大部分时间都和孩子白天睡觉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孩子不是缺席就是早早回家;上完早教班以后,觉得钱没少花,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

其实,现在早教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家长的问题。

①“别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大部分家长对于通过早教课程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实际上并不清楚,仅仅只是抱着一种“别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就盲目地报班。

妈妈们感觉如果自己真的放任不管,什么都不做的话,我的孩子就真的会落后于人。其实是被社会中攀比的心理和早教机构的广告所控制,最后花了大价钱也没有获得什么回报。

②家长焦虑心理,在早教中寻求自我安慰

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抱着“只给孩子最好的”的心情满足自己“我要做一个好妈妈”的心态,背负着巨大的育儿压力选择早教班。感觉似乎只要花钱买了早教课程,就可以平复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将“好妈妈”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其实这些焦虑和不安的心理,并不会随着早教课程的展开而真正地得到舒缓,因为父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③父母的参与感弱,将孩子培养教育的问题丢给早教机构

正如上面说的那样,大部分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或者是为了舒缓自我的焦虑而选择的早教班,父母相当于将孩子的教育都丢给了早教机构,抱着一种“只要报了班就能解决”的想法,实际上没有真正去探索孩子成长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进入孩子成长的世界中。

02 法国“艺术游戏力”教育,强调孩子享受参与的过程

法国教育是从美术启蒙开始的,让孩子通过绘画、手工来体验生活、发挥创意、表达情感。中国的父母往往都忽略了美术启蒙带来的益处,总是希望孩子能学认字、算数。

在《艺术游戏力》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的理念是:成功的教育最后指向的都是充分自我表达和有自我的见解。强调画画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享受画画的过程,并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法国教育和中国教育会存在诸多不同点。

①电子游戏VS画画

在中国,多数父母出游或者外出就餐,想要孩子保持安静,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将手机或者iPad给孩子玩,孩子就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安静。

但是在法国情况却不同。父母一般会随身携带小本子和画笔,或者用餐桌上的菜单、餐巾纸和笔,让孩子作画。孩子会在一段时间内认真地作画,画完的画最后会被当做礼物送给一同就餐的人。

这样的差距其实体现在父母日常的引导,法国的父母会引导孩子自律地进行美术活动。

②关注过程VS关注结果

法国的教育理念会关注教育的起步和过程。家长和老师一般会给孩子一个主题,然后一直等他们产生好奇心并主动进行充分探索的时候才鼓励他们进行创作。

在法国的巴拉幼儿园,会安排为期3个月的艺术活动,老师给孩子提供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从策划、制作到完成需要3个月的时间。老师不会拿出一个完成的作品给孩子们看,而是会和孩子们一同思考和探索这个主题。而妈妈们也不会问“什么时候完成”,只会偶尔问“今天做了什么”。

相比于中国的妈妈们更加关心在幼儿园做了几件作品,今天完成了什么任务相比,法国人更注重过程的探索,法国家长和老师会尽量避免给孩子注入评价的思维。

③孩子的事VS父母孩子共同的事

在书中,作者提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美术活动:

我多数时间都是站在观察指导的立场上,有时候还会利用空档做一做家务或者休息一下。

我相信这是大部分妈妈的想法和表现,认为:游戏或者画画是孩子们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我只要在一旁观察指导一下就行。

但是,法国的父母会孩子们一同享受游戏的时间,有的时候父母会比孩子们更加专注。在完成美术作品以后,全家人会在一起谈论画作并分享感受。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同时也能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03 在生活中用艺术打开孩子创意之门

除了以上差异以外,法国人还热衷于把日常生活变成创意的游乐场,在日常生活中用艺术打开孩子的创意之门。

①随时随地创造体验的机会,采用“肯定教育法”,学会倾听和引导

1)不分场所和时间给孩子创建艺术空间

孩子会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艺术的环境,让孩子在有灵感的时候,想抓起笔来画画的时候,就能立刻动手。

在家里给孩子建立一个艺术角,这个艺术角不需要很大,哪怕只有一张小桌子和小椅子,甚至只有一个小抽屉都行,家长可以将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手工材料放在这里,孩子就可以在这个小天地中发挥自己的创意,或者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


2)让孩子自己描述画作,等待孩子的自我表达

正如书中所言:画画不仅仅是靠涂色完成的小游戏,它也是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语言。

当孩子画完一幅画以后,孩子会喜欢将自己的画分享给父母,把自己的画讲给父母听,这个时候父母不要急着提问,要等待孩子主动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整个绘画和描述的过程,都是孩子锻炼自我表达的过程,也是孩子和父母享受和分享的宝贵时光。

3)采用“肯定教育法”,不要对孩子的画作进行评价,也不要批评孩子

对于孩子的画作,家长们不要进行评价,因为大人眼中的美学判断并不重要,这些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要孩子画出多好的作品,而是让孩子享受玩耍和发挥创意的时间。

父母也不要一味地说:画的真好,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表达他的想法,父母带着好奇心和孩子聊一聊他的创意、作品和动手能力,试着进入孩子的世界去体会和理解孩子的作品。

父母不要当孩子乱涂乱画时斥责他,可以采用“肯定教育法”。孩子遭遇到责骂,可能以后都不会再画了,可能会将自己的艺术天赋埋没起来。

“肯定教育法”是建立在快乐地收获尊重,参加集体活动、协作、玩耍,从榜样中获取力量及支持,个人自觉以及感性指数达标。

在国外有一对父母,他们无意中发现孩子在墙上画了一个歪歪斜斜的小房子。他们并没有责骂孩子也没有生气,他们买了一个相框将小房子裱了起来,并在还在画作边上添加了标签,让这个小房子一下子变得像是画展上优秀的艺术品一般。这对父母还说:这是孩子给父母的礼物,而且是一份惊喜。

这样一幅画作是孩子表达自我的手段,也是父母给孩子尊重和提供自信的机会,父母如果责骂孩子,孩子以后可能都不再愿意表达自己的“创意力”了。


②父母不是旁观者,父母和孩子都是参与者

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报道过一个十四岁的天才发明少女戴瑛瑛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戴瑛瑛已经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发明家了。她的父母谈到对瑛瑛的教育时,她的爸爸说:孩子的破坏性玩耍需要家长的引导,不仅仅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参与到其中,和孩子一起游戏,父母的参与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不断翻新,玩出新花样。

可见,在游戏中,父母参与的重要性。父母在旁引导和陪伴、提供鼓励,给予孩子建议而不是强求,父母要多参与进去,倾听孩子的想法。

父母一定要抛弃“游戏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我只需要在一边观看,让孩子自己玩”的想法,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去,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创意力,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想法,陪伴孩子成长。

③注重孩子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

法国父母一般会将孩子的作品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将孩子的画作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或者好友、将孩子的画作都收集在一起,然后在家中开办小小展示会。

这些做法都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深切感受到自己被关爱,体会到父母的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托马斯·罗曼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法国漫画家,他参与过多部漫画的制作,在圈内小有名气,但是真正让他出名的则是给自己孩子的涂鸦改造升级。他把孩子和自己改造的作品放在网上,一下子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当孩子们知道了以后,也更乐意画画,并且将画作给父亲改造。


邓超和孙俪夫妇不仅经常在网上晒自己孩子的画作,而且将儿子等等的画作印在了T恤上面,而这些T恤还用于义卖。孙俪夫妇不会多加干预孩子作画,即使等等画的线条简单,但他们不会否定干预,而是让他大胆发挥创意,从不限制。


不管是画作改造还是做成衣服,实际上都是对孩子一种尊重,这种行为会鼓励孩子继续创作,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画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的多好,画的多像,而是要让孩子享受画画的过程,父母不要为了让孩子画得像而去干预孩子作画,最后孩子就会限制自己的想象,一味去追求父母的满意。等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培养起来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会有益于孩子的一生。


写在最后

在《艺术游戏力》这本书中,从韩国母亲辛有美面临早教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解读韩国、法国教育差异,并走访多家法国家庭、法国幼儿园去探索法国艺术创意教育的秘密,最终寻找到孩子教育最终的答案:和孩子一起享受游戏和艺术的过程,鼓励和引导孩子表达自我感受,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游戏力》:和孩子共享游戏时间,开启创意教育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