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

5.3 DP/eDP

DisplayPort是由PC及芯片制造商联盟开发,由VESA(视频电子标准协会)所标准化发布的数字视频接口标准。该接口免认证、免授权金,主要用于视频源与显示器等设备的连接,并也支持携带音频、USB和其他形式的数据。
此接口的设计是为取代传统的VGA、DVI和FPD-Link(LVDS)接口。通过主动或被动适配器,该接口可与传统接口(如HDMI和DVI)兼容。

eDP(Embedded DisplayPort) 协议是针对DP(Display Port)应用在嵌入式方向架构和协议的拓展,所以eDP协议完全兼容DP协议。相对于DVI/HDMI来说,eDP具有高带宽、整合性好、相关产品设计简单,该接口已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其它集成显示面板和图像处理器的领域。

DP的系统架构: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张图片

DP由Source端和Sink端组成。其中Source端为图像发送端,一般是GPU等产生图像的设备。Sink端为播放端,一般为显示屏等设备。

eDP的系统架构: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张图片

DP与eDP的区别在于: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3张图片

DP与eDP的主要区别,首先是DP可以通过有线线缆进行长距离(>2m)传输,用于设备之间的视频数据传输。而eDP一般用于板级,设备内部的视频数据传输。其次,由于接口外置,DP一般要求具备数字内容保护功能,即HDCP;而对于eDP来说,由于接口不外露,因此HDCP功能是可选的,几乎很少使用。

从系统架构图中可以看出,DP/eDP均需要包含3个主要组件:

  1. Main-Link:

主链路是一个单向、高带宽、低延迟的信道,用以传输诸如未压缩的视频和音频的同步数据流。注意Main-Link可以为1 Lane,2 Lane或者4 Lane。其中每一lane是一对差分信号线。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4张图片

每一条Lane上所传输的数据为8b10b编码,即8bit的数据源在TX端会被encoder,扩展为10bit,其中嵌入了时钟信息。在RX端进行decoder后,恢复为8bit编码的原始数据。因为这样的设计,在长距离的传输中,才能有更好的EMI电磁兼容性设计。同时,在数据Lane的传输中已经自带时钟信息,无需再额外使用一对时钟信号线。

由于Main link的这个特性,因此在每次启动DP传输之前,或者当检测到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之后,均需要启动一个Link training的过程。这个training主要是对连接器以及线缆上的信号损失进行补偿,以确保无错误的数据传输。

Training的过程将通过AUX CH来进行,当Source端检测到HPD信号时,认为有sink插入,即会启动DP training。

注:DP2.0协议时,将8b/10b编码改为了128b/132b编码,带宽利用率更高

下图是一个DP2.0 的Link training 流程示意图: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5张图片

2. AUX CH

Aux channel是一对半双工的双向数据通道,它被用来进行链接管理和设备控制等。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6张图片

在Aux Channel 上传输的是自带时钟信号的曼切斯特编码,因此不需要传输时钟信号线。如下图所示: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7张图片

从图上可见,第一个时钟周期检测到下降沿(从H到L),信号为1;第二个时钟周期检测到上升沿(从L到H),信号为0,以后类推。

3. HPD

Hot Plug Detect,一根单独的信号线,用来从Sink端向Source端发出中断,通知Sink设备已经插入。下图为一个DP系统的示意图: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8张图片

DP的传输协议

从DP传输分层架构来看,Link层提供三种服务分别是Isochronous Transport Services、AUX CH Device Services和AUX CH Link Services,其中Isochronous Transport Services主要是对于传输的音视频数据进行格式的打包填充,AUX CH Device Services主要用来管理源端和接收端的设备,比如读取EDID信息。AUX CH Link Services主要是对链路的维护配置,保障链路的正确建立,确保接收端和发送端时钟同步,确保main link上的数据准确传输。

这三种服务在Stream Policy Maker和Link Policy Maker的策略指挥下进行“服务”,受Policy Maker的控制。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9张图片

PHY层主要负责发送/接收数据。

在接收端设备中,有着显示端口配置寄存器,里面的配置数据(DPCD)描述了DPRX的功能,就像EDID描述了接收端显示器的的功能一样。 Link and Stream Policy Makers分别管理Link和Stream。

在Main link的数据传输中,按如下的格式进行组包发送: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0张图片

这里面要注意的是SDP,SDP是Secondary Data Packet的含义。在DP协议中,SDP被用来传输如下的信息:
(1) CEA-861-F INFOFRAME SDP
(2) Audio_Stream SDP
(3) Audio_TimeStamp SDP

音频数据将从SDP数据包中进行发送。在DP协议的文档中,非常详细的描述了SDP的类型,以及各种传输包结构。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本处不再赘述。

SS和SE信号之间传输的是SDP包。在BE和FS信号之后,开始传输实际的像素点数据,直至FE信号结束。其中FS代表Fill start,FE代表Fill End。

DP的传输带宽

DP可以传输16,18,24bit R'G'B', YUV444, YUV422等格式的视频流信号。并且采用8b/10b的编码格式。因此在计算显示器所需的带宽速率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blanking的影响,采用Htotal*Vtotal来计算。下表是一个不同版本DP的理论物理带宽和有效带宽规格: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1张图片

对于一个4K@60fps的视频传输要求,如果采用24bit 的RGB格式传输,它所需要的带宽为:

  • 分辨率: 3840×2160(Htotal=3920、Vtotal=2222)
  • 刷新率: 60Hz
  • 色彩深度: 8bit
  • 色彩格式: RGB 24bit(RGB: 8乘以3,YC422: 8乘以2,YC420:8乘以1.5)

将以上四个相关参数乘起来,即可得到所需带宽:
3920 * 2222 * 60 * 8 * 3 = 12,542,745,600(12.543Gbps)

如果DP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也可以将24bit RGB转换为YUV422 色彩格式进行传输,此时所需要的带宽就变成:
3920 * 2222 * 60 * 8 * 2 = 8,361,830,400 (8.362Gbps)

通过查找下表,即可得到满足要求的DP有效带宽。即DP v1.2以上,4-lane传输可以满足4K@60fps要求。如果DP只能支持到V1.0,那么必须采用YUV422格式进行传输才可以。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2张图片

5.4 DSI

DSI是MIPI联盟定义的,位于移动应用处理器与显示模组之间的高速串行接口。所谓的MIPI,也就是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的缩写,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显而易见,MIPI-DSI原来是为移动应用处理器所设计的,它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上。由于高通等原手机芯片厂商纷纷进军智能座舱市场,因此目前在汽车座舱内,也需要考虑如何支持DSI接口。最常见的使用情况,是从AP输出DSI信号,通过串行解串器,在显示屏端以OLDI或者eDP的方式接入。

DSI 分层结构

DSI分四层,对应D-PHY、DSI、DCS规范、分层结构图如下:

  • PHY 定义了传输媒介,输入/输出电路和和时钟和信号机制。
  • Lane Management层:发送和收集数据流到每条lane。
  • Low Level Protocol层:定义了如何组帧和解析以及错误检测等。
  • Application层:描述高层编码和解析数据流。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3张图片

Command和Video模式

DSI兼容的外设支持Command或Video操作模式,用哪个模式由外设的构架决定。

Command模式是指采用发送命令和数据到具有显示缓存的控制器。主机通过命令间接的控制外设。Command模式采用双向接口。

Video模式是指从主机传输到外设采用时实象素流。这种模式只能以高速传输。为减少复杂性和节约成本,只采用Video模式的系统可能只有一个单向数据路径。

DSI系统框图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4张图片

以上架构主要描述的是手机等移动设备内部采用MIPI-DSI D-Phy 接口的传输连接方式(如果是C-Phy,则物理层架构与D-Phy不同)。一个DSI port,具有一对时钟传输线,2对或者4对数据传输线。分别称为2-lane或者4-lane。如下图,D-phy的结构显示了一对clock lane,再加上2对数据lane的连接情况。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5张图片

MIPI DSI是按帧的结构来传输数据的,每一帧或者是固定4字节(短帧),或者是可变长度帧(长帧)。其中每对数据lane上均以SoT(Start of Transmission)字节为开始,以EoT(End of Transmission)字节为结束。然后按字节进行逐个传输。以2对data lane为例,传输方式参见下图: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6张图片

DSI上传输的长帧结构如下图所示: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7张图片

Packet data中,由多个RGB数据包所组成,每个RGB数据包如下图所示: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8张图片

六、显示屏应用

6.1 仪表屏

仪表屏(Instrument Cluster) 是车内唯一需要考虑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Fusa)的显示设备。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仪表盘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主要有:汽车时速,发动机转速,油量信息,灯光状态信息,各种安全告警状态图标等。这其中,安全告警状态图标在是需要满足ASIL-B级别的功能安全需求的。通常把这些安全告警图标称为"telltale"。

为了让"telltale"达到ASIL-B级别的Fusa标准,需要在智能座舱SOC的显示系统上进行相关的处理。并且根据ISO-26262的规范要求,处理telltale 事件的全链路要求达到ASIL-B标准。这其中包括安全信息的初始来源,安全信息传输到SOC的通道,SOC如何生成对应的告警图标,SOC如何显示对应的告警图标,如何对比检测图标与原始安全信息是否匹配,没有发生错漏,这是仪表屏需要特别注意的。这其中,既包括了硬件设备,也包括了软件系统。例如生成telltale信息的操作系统是否满足ASIL-B级别要求?

6.2 中控屏

中控大屏也称为信息娱乐屏 ICS(Instrument Central Screen)。在智能车时代,中控大屏已经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它是用户控制全车设备,了解汽车状态,进行娱乐的最重要入口,是“第二空间”的必要载体。

在技术上,中控大屏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一般来说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屏幕尺寸:中控大屏尺寸有 8、10、11.3、12.3、12.8、14、15、17、17.7 多种。其分辨率一般都要求在1080P以上。例如宝马i4,iX的中控屏为14.9英寸,分辨率2880*1080,像素密度达到206ppi;再比如蔚来ES8,其中控液晶屏尺寸为11.3英寸,分辨率为1400*1600,像素密度188ppi。关于刷新率,至少要求达到60Hz。90Hz应该是很快就可以达到量产条件。只有在这样的分辨率,刷新率,以及屏幕尺寸的条件下,车载娱乐系统才能取得类似于手机,平板等消费类电子的体验效果。

触摸屏:在智能车时代,大量的实体按键被取消,其功能均被集成到中控大屏上。这时就需要良好的触控来提升用户的体验。我们很难设想一个用户在中控屏上使用触摸功能时,等待半天才能得到反馈信息。在技术上,既要求中控屏能提供反应灵敏的触摸功能,又要求智能座舱SOC能提供足够快速的中断响应和处理能力。

远距离传输:在车内,中控屏与智能座舱SOC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长达10米以上。如果既要保证足够的数据处理能力(分辨率*刷新率),又要满足车载环境的要求,那么就一定要考虑Serdes传输线缆如何布置。

IC与ICS的融合:目前一部分新能源车,已经开始逐步取消了IC仪表显示屏。它们把相关的显示内容,都整合到中控大屏上,划出一块特定的区域,来显示相关的信息。这里需要注意的,主要是telltale功能如何整合到ICS屏上,如何能保证ICS屏中显示telltale图标满足ASIL-B功能。

6.3 抬头显示

HUD( Heads Up Display)抬头显示系统,作为一种综合电子显示设备,可以将车辆的信息,如车速、油耗、发动机转速、导航等,投影到前挡风玻璃上或其他显示介质上,供驾驶者查看,从而减少驾驶者因低头或视线转移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其原理为将像源显示的图像信息通过透镜或反射镜系统进行放大,再通过风挡玻璃反射至驾驶员的眼部活动区域,即眼动范围或眼盒(Eyebox),在风挡玻璃前方一定距离上形成虚像,从而将仪表、中控信息更直观地展示在人眼的正前方。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19张图片

根据HUD的成像方式和显示内容,目前车载HUD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C-HUD (Combiner HUD ) :C-HUD常见于后装市场,其会在汽车仪表盘上方,加装一个半透明的树脂板,并将该树脂板作为投影介质。通过一个半反半透的曲面反射镜将像源的显示图像放大,在前方投影出一个虚像。C-HUD布置灵活,但其缺陷主要是视场角、虚像尺寸和投影距离都较小,而且重影现象比较明显,整体体验较差,并且技术上不容易解决,或将被逐渐淘汰。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0张图片

W-HUD (Windsheild HUD ):可以直接将图像投影至车辆前挡风玻璃,可以支持更大的成像区域和较远的投影距离。W-HUD 的劣势在于,挡风玻璃通常为曲面反射镜,W-HUD必须根据挡风玻璃的尺寸和曲率去适配高精度曲面反射镜,因此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车型,目前正在向中低端车型普及。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1张图片

AR-HUD (Augmented Reality HUD ) :它与W-HUD一样采用前挡风玻璃为成像介质,但AR-HUD应用了增强投影面技术,其视场角(FOV)大于10°、成像距离(VID)大于7米,所能呈现的信息更丰富。AR-HUD需要通过智能驾驶的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对前方的路况进行建模和解析,以得到对象的位置,距离,大小等要素,再把HUD显示的信息精准地投影到对应位置。AR-HUD可将投射信息与交通环境进行高度融合,例如行驶过程中的车道线贴合,前方障碍物/危险物贴合,车道偏离预警等。

AR-HUD整体显示效果出众,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AR-HUD的缺点是体积较大,在整车上布置较为困难。同时技术还不够成熟,其显示效果,获取的信息精度还有待提升。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2张图片

三代HUD对比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3张图片

HUD的结构

从结构组成上来看,HUD主要是成像、光学投影以及软件三大块。

成像:

HUD的成像主体是影像源,被称之为PGU(Picture Generation Unit,即图像生成单元)。目前主流的PGU方案分为四种,TFT、DLP、LCOS、LBS。

  • TFT,即TFT-LCD,是采用液晶显示面板透射成像。该方案是业界最早开发的投影方案,方案成熟。其原理是利用液晶显示面板透射成像,透过背光照明,液晶挡住了大部分光,所以亮度不够,且产生大量热量。
  • DLP即Digital Light Processing的缩写。DLP 是美国德州仪器的专利技术,通过集成了数十万个超微型镜片的 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将强光源经过反射后投影出来。相较于 TFT 成像技术,DLP 不需要液晶偏光片,而是采用 DMD 反射式投影,减少亮度损失。DLP 技术产生的图像分辨率高,对比度高,成像逼真,但成本较高。
  • 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即液晶附硅,也叫硅基液晶,是一种基于反射模式,尺寸比较小的矩阵液晶显示装置。这种矩阵采用CMOS技术在硅芯片上加工制作而成。LCOS 技术使光源经过分色镜后投射至三片 LCOS 面板,再通过合光系统形成影像。LCOS 在分辨率、亮度、色彩等方面有优势。
  • LBS,即Laser Beam Scanning,激光投影扫描。是将RGB三基色激光模组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结合的投影显示技术方案。它以激光作为光源,通过 MEMS微振镜形成投影,具有组件小、能耗低、亮度高、视场大的优点,但是成本很高,激光二极管对温度较敏感,不能达到 85℃的工作要求,因此激光扫描投影暂未大规模应用于车载 HUD。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4张图片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5张图片

光学投影

光学投影是将PGU发出的光线放大再投影至风挡玻璃,也就是在上面的AR HUD简图中的两次反射部分——一块固定反射镜以及一块自由曲面反射镜。目前HUD整机的体积主要就是来源这个光学投影部分。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6张图片

图片来源:佐思汽车研究

软件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AR生成器、车载地图、导航系统、语音系统等。 其中,AR生成器(ARCreater)是一整套AR显示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是通过数据及空间坐标融合,将虚拟信息渲染到实景画面中,从而形成虚拟信息和实景信息融合显示的效果。 具体来看,AR 生成器需要融合以下这些数据:

  • 道路元素的识别数据,通过图像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产生识别模型,对前方实景感兴趣范围(ROI)进行扫描识别,获取车道线、车辆、行人、非机动车、交通标志、红绿灯等道路物体的空间坐标;
  • AR导航信息,导航的路线信息包含转弯、距离、时间等,以及导航指示信息如路况、路口可通行车道信息、沿途POI、电子眼等信息;
  • 其他信息,车身运行信息如车速、转速、水温、电压、胎压监控、盲区提示、ACC等信息;多媒体信息,如来电、蓝牙、FM等信息。

智能座舱架构与芯片- (7) 显示篇 下_第27张图片

AR HUD 不仅要融合来自导航和 ADAS 系统的信息,还要考虑到精确定位、时间戳、3D 渲染、UI/UX,还要有提前预测的功能,以便于给司机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提示信息。

参考文献

  1. HDMI 接口介绍_hdmi接口定义_PopuIar FeeIing的博客-CSDN博客
  2. FPGA学习日记(六)HDMI协议
  3. DisplayPort 2.0 解析_Sink
  4. 【转载】Display Port概述以及应用
  5. MIPI DSI协议简介|极客笔记
  6. VESA DSC简单解析_vesa dsc pps_Odysseus_Arky的博客-CSDN博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座舱,架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