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也主张在冲突中使用“强制力”?

一、何时使用强制力?

如果冲突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得到对方的理解,那么,双方的需要通过可以同时得到满足。至少,他们可以求同存异。然而,在有些时候,双方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对话。

例如,有一方也许不想交流,或是危险迫在眉睫没有时间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就需要使用强制力来避免伤害。

二、使用强制力的目的?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保护自己或对方)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对方。

例如,我们抱住年幼的孩子不让他跑到公路上,那是为了他的安全。如果我们打孩子的屁股或是骂他:“你怎么这么笨!”那么,我们就是在惩罚他。

三、区分防卫性强制力和惩罚性强制力

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评价对方及其行为。我们不会去指责一个要跑到公路上的孩子:我们只想保护他。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使用惩罚性的强制力时,我们认为某些人是邪恶的,为了让他们悔改,必须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此时,我们希望痛苦能让他们:

(1)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2)感到懊悔

(3)改变行为

如果我们不够成熟,我们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1)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2)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并不需要通过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我们相信,我们有“权利”去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是罪有应得

(4)我们产生了幻觉,例如,听到“某种声音”叫我们去杀人

四、惩罚的类型:

体罚是常见的惩罚方式。

指责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见的惩罚方式。

另外一种惩罚方式是不给孩子某种好处。

五、体罚的后果:

首先,无数的例子表明了,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

其次,即使体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

最后,我还担心,体罚孩子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孩子可能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这样做难道不是在鼓励孩子用暴力来解决冲突吗?

六、惩罚的代价

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惩罚导致关系的疏远。

案例:

有一次,我去一位朋友的单位拜访他。他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在谈话时,他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看到有个学生在操场打人。他和我说了一句“对不起”,然后就冲了出去。他抓住那个学生,重重地推了他一下,训斥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比你小的同学!”校长回来后,我和他说:“我不认为你达到了目的。在我看来,他学到的是,在打比他弱小的人时,要注意到附近是否有比他强壮的人,例如校长。而且,我认为,你的做法甚至还会强化他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上述情形下,我主张先倾听那个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例如,如果那个孩子动手打了叫他外号的同沙子宫殿,我可能会和他说:“看起来,你很生气,因为你希望得到尊重。”如果他肯定了这一点,我会接着表达我的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带有任何的指责:“我很伤心,因为我希望我们既能得到尊重,又不树敌。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探讨,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得到尊重?”

七、惩罚的局限性

有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惩罚的局限性。

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

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我相信,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看重每个人选择生活的自由。

与此同时,非暴力沟通还强调,我们彼此相互依存,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在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

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也主张在冲突中使用“强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