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生命与《金刚经》——张玉林先生《金刚经》讲义(10)

佛性是平等的,觉悟分高低。我们对于这个佛性平等要有正确的理解,就拿物质来作比喻:说这一棵苹果树结的全是苹果,没有异类。作为这个水果的品种来讲,它们是平等的,都是苹果。可是我们再细致的一分析,每个苹果的大小一样么?颜色一样么?气味一样么?不一样。朝阳那面的苹果就好吃,背阴那面的苹果就不好吃。但是它没有异类,都是苹果。你说佛性平等,怎么六祖那样?我们就不能那样?这就是佛性平等,觉悟分高低。所以六祖是宿植上根者,一闻就能了。

若无宿慧者。

  就是没有这种慧根的人。

  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

  有的人没有那么大的慧根,没有那么大的智慧,虽然《金刚经》都能背过来,背得很熟,但是对于心法这个本质他没有悟到,所以六祖才解释《金刚经》,解释迦牟尼的意,断除修行者、读诵者的疑心,使他认自本心识自本性,这是真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妙明心,用语言、文字去表达真实的本质,是无法表达出来的。法只是喻法,是比喻。通过这种方法,你听了以后,使你认自本心识自本性,这个法语就起作用了。如果你没有认自本心识自本性,这个法语对你来讲,就没有起到作用。没有起到作用,才注解、解释《金刚经》。所以我们看《金刚经》的时候,要联系实质。佛是通过这个语言文字,用法语的形式,来指给你这个真心。

  读书不具眼,埋没古人心。我们读书不要犯本本主义的错误,要领悟书中的意义,然后转化为我们自己真参实学的东西,把书上的理论学来以后能够联系实际,你才是个真参实学者。所以我们得理解释迦牟尼的心。如果没有文字、没有法语,我们就不能从闻思修。我们不观经文,就无门可入。这个文字和语言,也是我们修心的必经之路。所以佛才留经,没有经是不成的。但是我们完全把经当作是真的也不行。经只是一个法,释迦牟尼把它比作船,过河的时候需要船,但是到岸了就不用了。就是我们迷的时候需要千经万卷,悟了就不需要了。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说:我没去过北京,那我指给你到北京这个路的方法就非常重要,可是你到了北京了,那么我的语言,指路的方法、道理,也就没有用了。正是因为这个《金刚经》就是佛教的宗旨,也就是佛旨,所以把《金刚经》称为诸佛之母。

  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

  如果你把经的本质、经的宗旨都理解了,也就不用解说了。因为经语就是使人觉悟,心是万法之源。经上的法、经上的文字和佛说的法语,都是本性本具的东西。像六祖一闻经语便悟,他认自本心识自本性了,就不假解说了。

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

  凡夫跟圣贤怎么区分?就是一个迷跟悟。迷,就是众生;众生觉悟了就是圣佛。所以释迦牟尼也是众生中之一员,但他是众生之中,世俗之中,一个超世俗的大觉悟者。我们世俗用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理解不到的东西,释迦牟尼用自己这个心、妙觉,理解了通达了,而且对大自然真空的内在、妙有,通达无碍,没有一个未知数。他对大自然真空妙理,是一个真参实学的、实践的一个真知者,所以称他为大觉如来。如果我们每个凡夫,每个世俗人的思想觉悟也到达这个程度,就不叫凡夫了,那就可以说是:罗汉、缘觉、菩萨、佛。凡夫跟圣贤的分别就在这里,由觉悟分高低,迷者众生、觉者佛。圣凡转换无它术,只歇心头一念狂。圣跟凡的转换没有其他的法术,只是在于心平静,如来心安定自如。

  如来所说善法。这个如来,指的就是如来佛了。为除凡夫不善之心。什么叫不善?什么叫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初生的佛性,初生的如来心,没有受客观物质的蒙蔽,没有受习性、禀性的污染,是纯善无恶的。凡夫不善之心是由于受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声色货利的蒙蔽和气禀所拘,这样他那个心就沉沦,就迷上这些个东西啦,就不是原来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心了,这个心就叫不善之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生命与《金刚经》——张玉林先生《金刚经》讲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