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21~28页。

今天继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部分。个别同学对自己的成绩和同学的成绩有种得过且过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结论是: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只是简单的转述,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是机械的背诵知识,没有发掘出知识内在的魅力。这些情况是谁造成的呢?真不敢想象,教师本身对工作缺乏热情,竟然是导致学生课堂冷漠的根源。老师没有去认真钻研教材,对一些难点知识没有讲深讲透,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没有深入理解概念的实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部分老师在上课提问时,困难的问题就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简单、容易的问题就叫成绩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做的弊端是直接给成绩差的学生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老师在潜意识里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固定思维,成绩差的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只适合简单的题型,对于稍复杂的问题他也不敢说,也不愿意去涉足了,这样产生的后果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直接对学习会不感兴趣,厌烦,不想去付出更多的努力。

刚开始读这一段时,我甚至认为老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这不正是分层教学吗?个别对待这种教学方式挺好啊。但后面苏老师说这样做会造成成绩差的学生失去探索知识的欲望。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苏老师也提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觉得苏老师的理论说的很有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考不了五分就考三分,成不了天鹅就成为丑小鸭,长不了参天大树可以长成茵茵绿草,每个学生的能力是不相同的,但是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被等待点燃火花,只有正确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点小火花也可以烧成一片海洋。

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一起研究、讨论,对学困生专门创新了作业形式,让他们能够在有兴趣的氛围中去领会知识给自己带来的欢乐,学生通过克服困难产生了成功的欲望,而这种进步也拉动了全班的学风,苏老师说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

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就会导致课堂冷漠,导致学生对学习漠无关心这句话我真是感同身受,20年前在山区代课时,由于工资低,学校偏僻,一个人住在学校,孤独、寂寞、无聊感剧增,当时年青的我,每时每刻都想离开那个环境,自然就没心思去钻研教学了,那段时间真是过着一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日子,学生看到我那无所谓的状态,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班风学风急剧下降。班里每天问题不断,成绩好的也只有几个学生,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后来是一位家长写给我的“我对孩子学习的忧虑”的一封信,唤醒了我,教育是良心工程,我这样误人子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从此以后,我全身心投入教学,不多久,班风学风悄然好转。我也从教学中、从学生中品尝到了快乐,我那颗驿动的心重新回归到了胸腔。

从我的经历中可以看出:我对教学缺乏热情,导致学生对学习也失去兴趣。在课堂上,我是知识的搬运工,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讲到:教师要找到那个教学中的自我,我们如何为人,就如何教学。好老师会折射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差老师会让学生远离自己,远离教材。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预感”,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内心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被点燃,学生的内驱力就会如充满了电的马达一样高速运转。学生的智力就会在学习实践中产生。一些平时不会做的题,一些平时理解不了的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大大增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因此,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2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