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最美周小 】  张小格

    随着新教育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无所适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给孩子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即: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和方法比让学生死记答案要好。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一、让学生在身边的实例中学会提出问题,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用多种方式描述   

    新课程倡导:在数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同学们熟悉的、常用的橡皮创设情景,用亲切的谈话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从有目的的复习回顾旧知顺势引出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在脑海里对事情的变化发展形成条理,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述,自然而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引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学习中。    

  二、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板书设计有意识地把用原有方法(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板书在左边,把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在右边,便于突出本节课的新方法——乘加乘减,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及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张扬。    

    三、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的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形式丰富多样。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模拟联谊会的轻松、愉快情景,既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又带有一定趣味性,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练习安排:对应练习——实际操作——辨析练习——提速练习——应用深化等,有利于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巩固和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想象力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67页的最后一题,不但对本课知识进行了检查,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我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人人学有所成。

    在教学中,以激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赞许性的语言、鼓励性的示意对待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展开学习问题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鸣,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激发学生问题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在教学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这一问题不仅激起了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由于课本没有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讲述,所以不能让学生面对这一问题“硬”想,应提供一些资料,给以提示。如:思考题,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提示:1、18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30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2、18和30的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真正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