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走心再走脑

五维复训和张老师打了个照面,知道他在做《非暴力沟通》,刚好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还挺困惑,这本书挺简单的,有哪些内容可以开一门课,心中是有不解,还有些怀疑(好吧,心态的开放程度还是不够)。当天用两个多小时把17个短视频看了之后,惊叹不已。原来自己以前并没有读懂这本书。来吧,来看看是不是你也误读了这本书?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书中的方法很好,用起来却有些磕磕碰碰。有时是因为觉得描述事实显得很傻,有时候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时是需求找得似是而非,有时是提的请求不痛不痒。道理好懂,实践不易。非暴力沟通的经典四步:事实、感受、需要、请求。比如,我看到你吃了2个小时零食,我会很担心,我希望你健康,请你不要吃零食了。表达似乎合情合理,但说出来,还是有些怪怪的。以前我以为是技术问题,原来这是根源问题。

一开始,“基于需要的意识”这个观点就让我眼前一亮,董老师说这门学问真正的名字是这个,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学会时刻觉察需要是什么。“我想你一定有很好的理由做这件事情的”、“我想你一定有特别好的理由提前离开”。无论做或不做某事,都在满足内在美好的需要。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我们是否能看到自己和他人内心的美好。

我很喜欢豺狼长颈鹿的比喻。豺狼是条件反射,注意力:眼光短,注重眼前。言语表达:指责、要求、拒绝、威胁、性能急躁,习惯评判和命令。行为逻辑:让对方难堪才能帮助他。长颈鹿是有意识使用,注意力:感受和需要,擅长宏观。言语表达:理解和倾听。行为逻辑:喜欢吃金合欢(叶子有刺)能把伤害变成养分。这个比喻,就让我提醒自己,我现在是豺狼还是长颈鹿?因为一不注意,就很可能陷入进去。当遇到攻击时,如果我是耳朵向外的豺狼,也会发起攻击。如果我是耳朵朝内的豺狼,我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向内攻击自己。如果我是耳朵向外的长颈鹿,我会同理心对方。如果我是耳朵向内的长颈鹿,我会同理心自己,活出对自我的关爱。比如朋友责怪我迟到了,我可以选择责怪她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可以选择为自己的耽误别人的时间而羞愧,可以选择看到她愤怒背后希望重视,可以选择看到自己做得不好时希望得到宽容。

以前我把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当成了所有的核心,思考后认同老师的观点,如果把非暴力沟通比喻成一棵树,树根是自我了解,树干是自我联系,自我联系足够了,才能长到心的连接,能荫蔽和开花结果的树树部分,是诚实表达、安静聆听、用语言反馈。而“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则是一棵树的纤维,让一切顺利运转。脱离了自我联系去谈心的连接是无本之源,脱离了心的连接去谈表达、倾听、反馈是苍白无力。而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帮助我们做这一切的工具。

在一场冲突中,只要有一个人回到内心,这场冲突都能结束。如果在一场培训中,组织方要求29日离开,参加人甲要28离开,于是吵得不可开交。组织方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希望体现价值,甲希望安全、希望对家人的爱。“我想你一定有特别好的理由提前离开”,“我想钱一定对你特别重要”。在冲突的情况下,请觉察自己的评价,每个人每天会产生2万次的评价,评价是由观察所触发的想法和解读,如果我们能专注在眼、耳、鼻、舌、身,会减少许多的屏障。

感受是通往知识的最真实路径。感受是指情感、身体感觉、心情或精神状态。当感受发生,我们的行动弧有两条:一条是走心,找到自己的需要,行动则是要做什么才能满足需要。一条是走脑,开始评判和猜测,由此产生行动2。走心的路径是更能够让自己感觉愉快的,因为需要是滋养生命的要素,人类拥有的共同的基本需要,以使生命能够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有3个特性:普世性、抽象性、被所有人都珍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需要陪伴,陪伴是空,色象有许多种。从色象中看到我的需要,看到需要要再找出更合适的色象来满足我的需要。不忽略自己的需要,而是选择另一种色象。色空的转换,活出非暴力沟通的力量。

提出请求时,告诉对方我们提出请求试图满足的需要是什么、正面肯定的行为、明确具体、开放的态度。“我很看重你的健康和我们彼此的陪伴,喝完这两瓶啤酒后陪我下楼散会步,好吗?”找到我的需要,减少指责。就如,怎么让这片地不长杂草?种上麦子。

你是在诚实表达还是在撒邪火?看电影,老公迟到25分钟。生气的背后是需要尊重,不耐烦的背后是追求意义和价值,担心的背后是需要爱和安全,着急的背后是需要完整性。我们平常没满足的,被这件事情刺激到。攒着平时的不满足,伺机而发。思维和行为来自于心,而不是外界。我们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回应遭遇。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为自己的需要主动做事。幸福和争吵,掌握在自己手中。

怎样做选择才不会纠结?A选项和B选项的背后都有着我们的需要,选择A就去满足A的需要,清楚背后的需要。如果选A想B,生活在别处,纠结会双输。无论人们是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是为了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非暴力沟通是基于需要的意识。当我们把两个需要放在胸口感受,再选择自己最看重的需要,看到需要的真和空。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与自己和他人,建立有品质的连接,由衷在让彼此的关爱和给予发生。目的和结果是阳,连接、同理心、包容是阴,阴阳转换,互生滋长。平常的关系是正数,需要结果时才更容易呈现。不要以某个当下的追求论结果,更应该看到平常的连接、同理心。“我们是否能把关系看得比结果重要?”阴虚火旺,别补人参!

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倾听。一个人思考时可以有2000个词,说话时却只有200个词,因此注意力不集中是常态。你听到的话语占所有信息的10%,背后90%的感受和需要才是我们着力的地方。倾听的层级从下至上:闭嘴、陪伴的状态(用生命影响生命)、熟练地用感受和需要反馈(你觉得很愤怒,你对公平很看重)、色空转化(帮助对方破除执著)。

我们总以为他人的行为是我们的反应的来源,其实不然。他人的行为触动了我的得到/未得到的需要,我的需要导致了我的感受。别人不合时宜的打扰,让我烦躁。背后真实的运转是:别人不合时宜的打扰,让我想要休息、想要更高效利用时间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我变得烦躁。别人的不合时宜的打扰是种很好的提醒,提醒我,我有未满足的需要。我得为这个需要去做事。

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有一个天使一个恶魔,谁能在一场冲突中赢,取决于我们平时喂养哪一只。一端是暴力、冲突、愤怒,另一端是连接、慈悲、平和。成长和转化最强大的动力,是比任何技巧更基础的东西——心的转变。当我们为非暴力沟通获得的力量来控制时,我们会陷入要求和指责。当我们将获得的力量用于关爱,我们能得到理解、支持和关爱。

需要得到满足时:兴奋、喜悦、欣喜、甜蜜、温暖、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放心、自豪、鼓舞、激励、专注、舒展、开朗、精力充沛、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无忧无虑、呼吸顺畅、热泪盈眶。

需要未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尴尬、愧疚、内疚、嫉妒、遗憾、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害怕、担心、忧虑、焦虑、着急、紧张、沉重、麻木、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胸闷、不舒服、不耐烦、不高兴、不情愿

需要的词汇表:

安宁 健康 营养 运动 休息 可持续性

意义 一致 贡献 目的结果 力量 精神追求

连接 沟通 同理心 相互依存 临在

爱 喜爱 慈悲 亲密关系 赏识

社群 归属感 陪伴 合作 公平

安全 一致性 信念 秩序结构 保护

自由 富足 选择 独立 正直 自发性

理解 接纳 清晰 好奇 灵敏

庆祝生命 感激 美 感恩 愉悦 分享

创造力 自我表达 灵感 热情 玩耍

平和 平衡 觉知 流动 静止 力量

诚实 言行一致 开放 责任 自我觉察 透明公开

关爱 体贴 帮助支持 尊重 触摸 信任

哀悼 感恩 分享 更新 脆弱

学习 挑战 胜任 发展 探索 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走心再走脑)